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象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比浊法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浆D-D和Fib,采用乳胶凝聚法测定FDP.测定4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3,7,14 d对空腹静脉血D-D、Fib和FDP的变化,同时与正常对照组34例相比较.结果 脑出血组第3,7,14天血浆FDP、D-D和Fib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发病24 h内血浆FDP、D-D和Fib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血浆D-D于第3天、血浆FDP及Fib含量于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FDP及Fib含量增加,这可能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引起外周血中纤溶活性增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43例TIA患者和39例对照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凝结法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D-d、F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及Fg含量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对D-d、Fg含量高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治TIA。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血标本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33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后4h、8 h、16h、24h、36h、48h分别检测患者动脉、外周静脉、颈静脉三处血标本中Fbg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4 h时Fbg值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出现降低,16h降至低于正常值.24h后Fbg水平出现回升.但颈静脉血标本比外周静脉和动脉血标本回升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伤后4 h即出现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48 h内仍保持高于正常水平.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Fbg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Fbg含量的降低,其降解产物D-dimer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脑内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伤情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6 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 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的含量在 3个阶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1) ,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D-二聚体的含量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凝血 -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患者中,约20%是多发性的,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者高。近年来,血液凝溶状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CVST患者56例为CVST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照。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CVST患者再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比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组D-D、Fbg分别为(316.37±14.59)ng/mL、(4.96±1.2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D-D、Fbg分别为(289.34±22.37)ng/mL、(4.58±1.16)g/L,均显著低于CVST预后不良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于CVST的诊断和短期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0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0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动态变化,揭示其在卒中进展中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50例完全性缺血性卒中、4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dime、rFib水平,并对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斯堪地那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完全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F 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时有下降趋势,第7天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Fib水平较完全性卒中组升高更明显(P<0.01),3d时达最高峰,14d降至正常。完全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D-dim e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d时达高峰,7d降至正常,而进展性卒中组发病24h较完全性卒中组明显升高(P<0.01),至第7天达高峰,第14天迅速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3w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完全性卒中组为差(P<0.01)。结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血浆F ib和D-d im er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65例ICH患者(ICH组)发病<24 h、第3 d及第7 d时外周血小板(PLT)数量、体积(M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3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结果 与NC组比较,ICH组发病<24 h及第3 d 时PLT数量明显减少,血浆D-D 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第7 d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MPV明显增大(均P<0.01);发病第3 d、第7 d时血浆Fi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ICH患者急性期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及凝血功能下降的倾向,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进展性组35例和完全组35例,并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3组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D-dimer和Fib的水平。结果进展性卒中组血浆Fib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P<0.01),发病24 h内血浆Fib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时达最高峰,第7天时下降,第14天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血浆D-dimer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较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发病24 h开始升高,于第7天时达最高峰,第14天时迅速降至正常。结论 D-dimer和Fib水平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有助于早期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特鲁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10月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患者31例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综述。NIHSS评分与D-聚体、纤维蛋白原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1.29%),28例有多个病灶(≥2个),31例均有D-二聚体增高,19例出现纤维蛋白原异常,肺癌18例(58.06%),肠癌3例(9.68%),胃癌5例(16.13%),宫颈癌2例(6.45%),肝癌3例(9.68%),16例有转移(51.61%),NIHSS评分与D-二聚体无明显相关性(0.041),与纤维蛋白原呈一定负相关性(-0.162),但二者与NIHS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急性多发性脑梗死,需考虑特鲁索综合征,同时患者的D-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可能与缺血卒中相关,抗凝治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降纤维蛋白原治疗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分别为(2.49±1.21)mg/L和(3.76±0.5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和(2.17±0.52)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D-二聚体水平是(0.85±0.26)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3.10±0.85)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11.06±4.15)mg/L。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是(0.30±0.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30±0.31)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3.83±0.76)mg/L。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降低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可以延缓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Ag、DD和FDP的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vWF:Ag、DD和FDP水平的差异,随访脑梗死组1年后vWF:Ag、DD和FDP的水平.结果 共纳入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6例(59.6%),女38例(40.4%).对照组为12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8名(56.7%),女52名(43.3%).急性脑梗死组血浆vWF:Ag和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WF:Ag、DD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vWF:Ag、DD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0.582,P<0.01),vWF:Ag与DD呈正相关(r=0.320,P<0.01).出院一年后,预后差的脑梗死患者血浆vWF:Ag、DD、FD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Ag、DD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vWF:Ag、DD水平,有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08-2011-08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选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发病72 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对照组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检测D-二聚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FDP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实施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低是否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对住院的22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价,其中46例为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结果 在校正传统脑出血继续出血危险因素后,与无继续出血的患者相比,有继续出血的患者发病到首次CT时间更短(3.5±1.9 vs 4.5±2.6,P=0.00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2.74±1.12 vs 3.10±0.82 ,P=0.048).结论 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13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Glauss凝固法测定FIB及DD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ACI组HCY、CRP、FIB和DD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组HCY、CRP、FIB和DD存在正相关(r=0.432,0.468,0.415,均P<0.05)。结论 HCY变化与CRP、FIB及DD有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