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经羟氨喹反复治疗的病人中分离出的曼氏血吸虫株对羟氨喹已产生抗性,而对吡喹酮敏感;因此作者对吡喹酮作为治疗晚期肝脾型血吸虫病的替代药物进行了评价。作者用吡喹酮治疗15名10~55岁男性埃及人。治疗对象的选择标准是脾在肋缘下超过5cm,2次曼氏血吸虫虫卵计数的平均数≥100个/g粪便。除1例肝萎缩外,所有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了11例肝脾型晚期曼氏血吸虫病患者用羟氨喹治疗的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农民,12~55岁,脾肿大均超过左肋缘下10cm,并有明显的腹水。用改良加藤氏厚片法检查粪便,连续3天,每克粪的虫卵数为112~2,607个,平均515个。患者于本次治疗前1年内未接受过抗血吸虫药的治疗。10例作了肝组织活检,均为典型的血吸虫性门脉  相似文献   

3.
以往文献报道,羟氨喹治疗曼氏血吸虫病人几乎不出现副反应,但费用较高;而硝唑咪的费用虽低,但药物的副作用较多。本文比较了用羟氨喹(20mg/kg/d×3)和硝唑咪(15mg/kg/d×8)治疗单纯曼氏血吸虫病成人和儿童患者的疗效、临床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并进行询问病史、体检、全血计数,肝、肾功能测定以及粪内虫卵计数。对治前每克粪便虫卵数在100个以上而无腹水或肝代偿失调的患者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排除血吸虫性结肠息肉症。应用羟氨喹或硝唑咪治疗61例6~16岁的儿童和55例17~60岁的成人,记录治程中的药物副反应。于治后4、8和12周时重复虫卵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尾蚴和成虫抗原,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术检测急性和慢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人和实验猴血清,探索其血清学的差异。试验对象:(1) 确诊的急性或慢性血吸虫病病人21例,这些病人在4个月前初次感染,用加藤厚涂片或改良 Ritchie 醛醚法计数粪便虫卵,排卵率为10~1,800个/克粪便;(2) 慢性血吸虫病13例,至少已感染3年,只有1例经过治疗,排卵率为50~3,500个/克粪便;(3) 巴西流行地区肝脾肿大或肝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他的临床试用结果,认为羟氨喹(UK4271)是治疗曼氏血吸虫病极为有效的药物。作者用羟氨喹7.5毫克/公斤体重,单剂,肌肉注射,治疗53例曼氏血吸虫病,治愈率高达92.7%。肌肉注射有局部疼痛的严重缺点,现已改用口服疗法。第1组20例,10毫克/公斤体重,单剂口服,疗效为70.0%。第2组26例,12.5毫克/公斤体重,单剂口服,疗效为80.8%。第3组30例,15毫克/公斤体重,单剂口服,疗  相似文献   

6.
作者等收集了巴西Castro Alves地区191个居民治疗前后历时11年(1974~1985)的资料,以观察在曼氏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用羟氨喹治疗的长期效果。1977年4月对所有粪检阳性的Castro Alves地区居民,用羟氨喹治疗。其中作为观察组的191例(超过当地感染居民数的2/3),在治疗时每克粪便的虫卵几何均数>200个,属重度感染。该组对象在治前3年(1974~1977),肝肿率(>86%)和脾肿率(>17%)是稳定的。1980年,巴西控制血吸虫病的规划  相似文献   

7.
1983年Shaw等首次报道用羟氨喹和吡喳酮联合治疗小鼠曼氏血吸虫病有协同作用,其用量分别小于单独用量的1/4,目前此方法已在非洲试用于临床。Pugh等的研究表明,羟氨喹7.5mg/kg加吡喹酮15mg/kg对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均有效。本试验目的在于观察不同剂量联合用药的疗效。作者在津巴布韦Raffingora地区的3所学校中选取同时感染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儿童59名(虫卵计数:尿>50个/ml;粪>100个/g)。治疗前每人作全身体检、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及尿、粪虫卵计数。然后  相似文献   

8.
1984年在埃塞俄比亚测试了口服羟氨喹治疗儿童曼氏血吸虫病的最佳剂量。试点对象中不包括有癫痫发作、虫卵几何平均数低于200只/g粪以及6个月内接受过抗血吸虫药物或其它药物治疗者。给羟氨喹前对受试儿童作快速Kato涂片法检查和计算虫卵几何平均数,用Faust-Melenoy孵化法检查虫卵活力。治疗后4个月用同样方法考核疗效,粪检和孵化阴性者为治愈。162名受试儿童被随机分成4组,第1组服安慰剂,第2组服羟氨喹,剂量为15mg/kg,每天2次,  相似文献   

9.
肝脾肿大型曼氏血吸虫病人,由于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而使门脉内大量虫卵栓子通过侧枝循环至肺,常出现严重的肺血管损害,并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迄目前为止,尚未见有血吸虫病肺部病变经药物治疗后发生变化的报道。本文应用小鼠肺血吸虫病模型,观察了经药物治疗后,对肺血管及实质病变的影响。实验共用雄性瑞士杂种小鼠51只。按Whitaker法结扎门脉,术后约8天,与未结扎对照鼠一样,每鼠由皮下注入曼氏血吸虫尾蚴30条,感染后10周,在大便内查见活卵后,应用羟氨喹及海蒽酮治疗,并设有相应的  相似文献   

10.
曼氏血吸虫病主要由于虫卵沉积于宿主肠道和肝门脉系统,虫卵抗原导致肉芽肿和纤维化而致病。有证据显示人类对曼氏血吸虫再感染的易感性和IgG4产生增加有显著联系。随着超声检查在曼氏血吸虫病中的应用,可以根据门静脉周纤维化(peri portalfibrosis)所致不同程度的门静脉周厚度来划分病人,以此来探究曼氏血吸虫病易感性相关的肝脾疾病的发展与体液免疫间的关系。收集曼氏血吸虫流行区340名参加者的医疗记录和定量粪便虫卵计数,对有疾病症状(腹痛腹泻)或触诊肝脾肿大者2 6 7人进行超声检查。患者接受治疗,一年后采集粪便作再感染统计。同时…  相似文献   

11.
杀血吸虫药对宿主器官的影响仍有争议,有些作者认为对血吸虫病作特殊治疗可加重病情。作者对77例6~14岁慢性曼氏血吸虫病儿童进行双盲对比研究,观察羟氨喹治疗后的肺部效应及对宿主器官的影响。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比较了吡喹酮和羟氨喹对曼氏血吸虫病的疗效。8~14岁、大便曼氏血吸虫卵阳性的当地某小学的男、女学生,分为3组:吡喹酮组、羟氨喹组和不治疗的对照组。吡喹酮(Biltricide,Bayer,AG)每片600mg,按40mg/kg计算,羟氨喹(Vsncil,Pfizer)每胶丸250mg,按15mg/kg计算,均单剂口服给药。分别在服药后24小时,和服药后1、2、6个月各随访一次。药物的副反应除腹部不适吡喹酮组(63%)显著高于羟氨喹组(16%)外,其余基本相同。副反应均轻微,历时短暂,不需特殊处理,而在血吸虫病的症状改善和减少虫卵  相似文献   

13.
对于肌肉注射羟氨喹治疗埃及和曼氏血吸虫病的效果,已在非洲和南美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据报告,对曼氏血吸虫病有70%至90%以上的治愈率,而对埃及血吸虫病几乎无效。本文报告了于1972~1975年在津巴布韦索尔兹伯里地区进行的口服羟氨喹临床剂量选择试验。病人全部在5岁以上,大部分是青年或少年儿童,不住院。尽可能选择同时感染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患  相似文献   

14.
羟氨喹是治疗曼氏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作者采用每次15mg/kg日服2次的一日疗法门诊给药,在2年半时间里治疗了4,000多例曼氏血吸虫病人。患者于早晨门诊时服首剂药,当晚临睡前服第2剂药。治愈率达80%以上,一般药物副反应轻微。然而在1984年头2个月,许多病人诉说服药后恶心和腹痛加重。其中6例出现严重副反应,包括严重呕吐、头痛、昏厥、严重健忘症、对空间和时间定向障碍、精神紊乱和剧烈腹痛。有1例  相似文献   

15.
羟氨喹对曼氏血吸虫病有很好的疗效。但该药抗血吸虫的生化机理迄今还不了解。本文对羟氨喹及与其结构有关的抗血吸虫药物杀虫方式进行了观察。体外体内试验将虫龄为49天以上和21~25天的曼氏血吸虫成虫和童虫,在体外37℃培养基内与羟氨喹(10~50μg/ml)、UK-3883(50μg/ml)、海蒽酮(0.5μg/ml)、硫蒽酮(10μg/ml)和4-去甲基-硫蒽酮(30μg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研究羟氨啉的作用方式中,测定了曼氏血吸虫病小鼠口服或肌注~(14)C-羟氨喹后的血药浓度与血吸虫雌、雄虫对该药的摄入量及贮存量。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80条,8~10周后分组给予口服或肌注~(14)C-羟氨喹(放射活性为5.6微居里/毫克)单剂50毫克/公斤体重(ED_(99)剂量)。给药后隔不同时间解剖,从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取200微升血清在液体闪烁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性。并收集肠系膜静脉及肝窦中的成虫,以生理盐水洗涤,置于含有戊巴比妥1微克/毫升的盐水中,使  相似文献   

17.
作者试用羟氨喹口服治疗335例曼氏血吸虫病。335例分为7组:第1组成人49例和15岁以下的儿童52例,剂量为10毫升/公斤,单剂口服。第2组31例儿童,口服单剂12.5毫克/公斤。第3组40例成人和33例儿童,口服单剂15毫克/公斤。第4组21例儿童,20毫克/公斤,单剂(糖浆),饭后服  相似文献   

18.
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有效的、耐受性好的口服抗血吸虫药物的应用普遍增加。定期应用药物治疗患者常常会出现抗性株,因此药物抗性可能成为血吸虫病的主要问题。作者从巴西和肯尼亚的病人中分离到曼氏血吸虫,并观察小鼠体内该虫体对药物的反应。在巴西分离的不同虫株对吡噻硫酮、羟氨喹和吡喹酮出现明显不同的反应。在肯尼亚用羟氨喹500mg/kg的高剂量,不能将虫全部杀死,在Machakos和Mwea两个流行区的学生治愈率有明显的不同,羟氨喹30mg/kg剂量的治愈率低于在巴西应用20mg/kg的治愈率。在一所学校,治愈率为54%,而重复治疗的病人的治愈率仅为42%。这些结果证实了非洲地区的曼氏血吸虫对羟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人血清中有抗血吸虫的抗体存在,曼氏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均有增高。作者为了了解血吸虫病的免疫反应,对临床上不同的病人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45个埃及男性农民血吸虫感染者分为3组:第一组18人,为活动性曼氏血吸虫病,有或无肝脾肿大。第二组14人,有活动性感染并有肠息肉。第三组13人,为晚期肝硬化脾肿大及腹水病人,并经肝穿刺检验排除了其他原因的肝硬化。对照组20人,为埃及正常人(男性)。全部病人入院后进行血常规检验、肝功能试验、血清总蛋白及电泳分析,以及清蛋白测定。大、小便检查血吸虫活动性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埃及Delta地区选取30名年龄10~46岁、肝脾肿大、经粪检及直肠活检证实的曼氏血吸虫感染的男性病人进行研究,并用加藤法作粪检虫卵计数,用Siongok介绍的方法将感染度分为低、中、重度感染。通过肝组织活检,将病人分为2组,第1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