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咽鼓管阻塞被认为是渗出性中耳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由于鼻咽粘膜水肿,可引起咽鼓管近端阻塞,导致渗出性中耳炎,这  相似文献   

2.
中耳炎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因其咽鼓管功能及粘膜免疫发育不全。一般认为该年龄咽鼓管的功能不良是引起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近来在人和动物体上所作的微生物学及免疫化学的研究证实了以下情况:(1)中耳炎的痊愈与鼓室粘膜的免疫有密切关系。(2)免疫反应(特别是对抗特殊微生物的抗体生成)乃是局部的现象,与全身反应无关。(3)咽鼓管功能受其解剖上的成熟性影响。(4)分泌的表面活化剂可在咽鼓管的正常功能中起一定作用。因此,对中耳腔和咽鼓管正常粘膜机能形态学的了解是认识中耳炎包括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和病理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保守疗法或手术疗法。一、保守疗法:小儿的渗出性中耳炎多并发鼻窦炎、鼻咽炎、咽扁桃体炎等,因此除行局部治疗外还需行全身治疗。用抗炎蛋白酶剂可降低中耳渗出液的粘稠度,以利排泄。凡是因急性中耳炎移行为渗出性中耳炎者,其急性症状及耳痛消失后仍需继续投与抗生素,直至鼓膜和听力恢复正常为止。对鼻咽腔的粘膜病变,可向鼻咽部涂布1%氯化锌。同时行咽鼓管导管通气,并积极治疗咽鼓管周围炎症。对难治的青色鼓膜,应  相似文献   

4.
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与咽鼓管运输功能降低有关,而咽鼓管运输功能降低是基于粘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和纤毛运动失常或粘液分泌异常。本文所介绍的实验目的是观察渗出性中耳炎与粘膜纤毛功能的关系。作者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99m)锝标记的人血清蛋白示踪剂的方法,将示踪剂0.01ml放置在鼻底距前鼻孔1cm处,用γ照相机拍片,进行鼻粘膜纤毛功能的测量,如失败可反复进行或试验对侧鼻腔。对46例患慢性呼吸道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1995年5月~1997年5月收治的100例渗透出性中耳炎患者行咽鼓管逆行造影摄颅底X片,结果显示:咽鼓管显影率是了解咽鼓管和中耳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客观地提示了咽鼓管功能障碍为渗出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渗出性中耳炎治疗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咽鼓管狭窄和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尽管方法很多,但易于复发而难以治愈。其咽管咽口的粘膜肿胀往往是咽鼓管机械性阻塞的原因。因此作者采用咽鼓管咽口周围肿胀处注射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炎松混悬注射液)的方法,每周一次,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鼓室是中耳的一种独立性疾病,较少见。其特点是鼓膜呈兰色和缓慢进行性传导性听力减退。其发生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先有咽鼓管病变形成渗出性中耳炎,渗出液内富含胆固醇结晶,在鼓室粘膜的炎症灶处形成胆固醇肉芽肿,这种出血性肉芽肿很易由中耳负压引起出血,其中的含铁血黄素使渗液染成褐色。著者观察了12例兰色鼓膜的渗出性中耳炎,占同期所见渗出性中耳炎10%左右;两性发病相近;年龄5—65岁,说明血管年龄的改变在发病上不起主要作用,而咽鼓管功能失常是特发性血鼓室的发生基础。本组患者中有腺样体病变者4例、上呼吸道变态反应3例、鼻中隔高度偏曲1例、咽鼓管隆突肥厚1例、复发性咽鼓管卡他3例。  相似文献   

8.
65-11-383.儿童渗出性中耳炎 Kapur, Y. P. Arch Otolaryng, 1964, 79, №1, 38~48(英文) 作者给合自己的经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温习。本病一般认为系咽鼓管功能失调所致,而非完全由于咽鼓管闭塞,因为有人咽鼓管阻塞并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Sade认为渗出性中耳炎系中耳换气障碍引起,Gottsbalk报告大部分渗出性中耳炎可藉咽鼓管通气治愈。作者以往研究则表明渗出性中耳炎病变开始于上鼓室、渐累及鼓窦、乳突气房。含气腔为炎性渗出物闭塞。一部分渗出物虽可自咽鼓管排出,但大部分仍贮留含气腔中,导致中耳负压形成。为进一步证实,作者测定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249耳的鼓室压曲线,患儿年龄4岁至11岁。结果157耳为B型,92耳为C型。再用咽鼓管导管通气,B型157耳中通气后鼓膜膨隆者137耳,鼓膜无变化者20耳。通气后立即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通过X线咽鼓管造影观察咽鼓管之保护、引流及通气功能。一、咽鼓管之保护功能:观察对象是78名正在患渗出性中耳炎或数周内曾患渗出性中耳炎之儿童,共156耳,鼻咽部滴人造影剂后X线摄片观察。结果:156耳中只有5耳具有正常逆行功能(normal retrograde function),异常者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1.鼻咽部造影剂在正常压力及加压情况下均不能进入咽鼓管63耳(40%);2.鼻咽部加压后咽鼓管出现异常扩张41耳(26%);3.咽鼓管阻塞与异常扩张混合型41耳(26%);4.鼻咽部在低压状态时造影剂能  相似文献   

13.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近年来有增多的倾向,为对其病因有关的咽鼓管功能进行研究,著者选择如下几种可在幼儿施行的检查方法:①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检查;②咽鼓管导管通气;③鼓室压测量法;④加压减压试验;⑤九阶段加压减压试验。观察对象是年龄在3~12岁的渗出性中耳炎患儿,共124耳。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是根据病史,鼓膜所见、听力曲线和鼓室压图,最后由鼓膜切开发现中耳贮液证实。 1.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观察:主要用直径为3.5mm的软质纤维镜经鼻腔作此项检查。其  相似文献   

14.
成人渗出性中耳炎较小儿难治,鼓室内置管时间亦较长。作者对245例鼓室内置管的成人用纤维鼻咽镜检查及乳突、鼻窦拍片的65例、高功能CT对鼓室内置管拍片的16例为对象,以鼓室内置管的15岁以下儿童636耳作为对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儿童渗出性中耳炎因置管脱出又复发而需再插管者71耳(占11%),而成人245耳中有类似情况者104耳(占42%),较儿童高4倍。且发现成人单耳发病较多。患渗出性中耳炎的乳突气房,一般较健侧发育差,且常有咽鼓管咽口开闭不良、粘膜水肿等存在。患者中60%有鼻病史,50%有中耳炎反复  相似文献   

15.
中耳炎或中耳萎陷,不论是急性或慢性,多被认为是继发于咽鼓管异常,导致中耳换气功能不良,但并无正常咽鼓管腔与患病者相互比较的资料报导。为此作者收集53块中耳正常的颞骨标本,与17例有中耳病变(15例急性中耳炎,2例渗出性中耳炎)的颞骨标本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者企图通过289份中耳渗出液生化及组织学的研究,提出渗出性中耳炎病理生理的设想。测定项目有:微量粘度测定、涂片Wrights染色、总蛋白量、葡萄糖、酸性磷酸酶、鹼性磷酸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肌酸磷酸同功酶。结果:1.组织学显示为炎性细胞的渗出。2.大部分标本的粘度都很大,以致即使没有咽鼓管阻塞也难以被排出。3.渗出液内含酶量丰富。这些酶同样产生于排出管道阻塞所引起的其他疾病。4.渗出液纵然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由中耳粘膜渗出。通过上述结果,得出这样的病理生理设想:咽炎→咽鼓管咽口水肿→中耳内正常产生的分泌液排出受阻→分泌液积留→中耳内分泌液引起的化学性炎性反应→咽鼓管鼓室口水肿→临床上显示的渗出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17.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咽鼓管粘膜的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了正常咽鼓管粘膜的细胞分布和粘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与分泌性中耳炎时上述结构的变化做了对比.同时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更进一步探讨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表面活性物质、粘液素、水通道蛋白、溶菌酶和乳铁蛋白等细胞分子对其病理生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 edia,SO 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如积液粘稠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中医称为“耳闭”。本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国际上曾于1975、1979、1983年召开了三次关于SO M的专题研讨会,但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中耳负压学说】中耳负压状态→粘膜水肿、渗出→中耳积液。导致中耳负压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中耳粘膜气体交换功能,乳突气化程度,中耳的清洁功能,中耳粘膜厚度,…  相似文献   

19.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就咽鼓管粘膜的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了正常咽鼓管粘膜的细胞分布和粘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与分泌性中耳炎时上述结构的变化做了对比。同时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更进一步探讨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表面活性物质、粘液素、水通道蛋白、溶菌酶和乳铁蛋白等细胞分子对其病理生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观察咽鼓管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鼓室内注射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50只豚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40只造模,31只造模成功(听力下降,双侧中耳积液),再随机分为3组。造模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D)11只。观察各组咽鼓管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比较各组咽鼓管光镜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造模组和生理盐水组咽鼓管粘膜肿胀,杯状细胞增生,纤毛倒伏、排列紊乱、部分脱落;PS治疗组咽鼓管粘膜稍肿胀,纤毛排列整齐、无倒伏,与正常组相似。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对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粘膜纤毛系统具有抗炎、保护纤毛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