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颞骨岩部的解剖特点 ,以利于儿童岩部的手术。方法 :对 8例 5~ 7岁的儿童头颅颞骨进行了骨性标志、面神经的走行、半规管的相对位置的观察 ,同时对 6例成人头颅进行了比较性的观察 ,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 :儿童颞骨气房发育较成人差 ;65 %儿童后半规管下脚平面神经垂直段的中点 ,水平半规管更向下倾斜 ;岩部的上下径、面神经垂直段较成人短 [(3 6.3± 2 .6) <(4 5 .1± 3 .2 ) ]mm、[(9.3± 1.2 ) <(13 .9± 2 .3 ) ]。结论 :儿童颞骨结构与成人有较大区别 ,乳突部气房形成与否对半规管的位置影响较大 ;儿童经岩部手术应考虑到这些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 ,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 .5 3± 2 .64 )mm ,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 (13 .89± 2 .3 4)mm ,至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2± 2 .0 9)mm ;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 13 .89mm ,下底为 10 .62mm ,高为 9.5 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0 )mm ,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mm ,上下膝长度为 (2 4.78± 4.2 1)mm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 .5 9± 3 .0 3 )mm ,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 (4 .0 7± 1.2 6)mm和 (5 .5 8± 1.49)mm ,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 ,这样的角度最便于观察和操作 ,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 (63 .87± 9.3 1)°。结论 :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  相似文献   

3.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4.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颏管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剖开6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该管有96.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再开口于颏孔,3.3%直接开口于颏孔;颏管长约(4.01±1.20)mm,管径约(2.6±0.6)mm;颏孔前缘对应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3.54±0.70)mm,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21±0.90)mm;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末端分成两支;切牙神经穿切牙神经管分布到切牙,颏神经穿颏管出颏孔.结论下颌管前端向后上方续为颏管,颏管内有颏神经走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侧为8.85mm,在右侧为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8.
国人内耳骨半规管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人类学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内耳铸型法制作内耳骨迷路标本 30例 (6 0侧 ) ,对骨半规管的跨度、高度、内径、弧长、各骨半规管间的顶点间距及总骨脚的长度进行观测 ,所得数据用SAS 6 1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 0侧内耳硅胶铸型标本骨半规管显示为半环形小管。前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4 91± 0 70 )mm ,高度为 (5 4 94 - 0 5 7)mm ,内径为 (1 784 - 0 2 3)mm ,弧长为 (18 344 - 1 95 )mm ;后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2 784 - 0 5 2 )mm ,高度为 (6 184 - 0 6 3)mm ,内径为 (1 86 4 - 0 2 8)mm ,弧长为 (2 0 18 ± 1 93)mm ;外骨半规管的跨度为 (4 30 4 - 0 4 5 )mm ,高度为 (4 0 6± 0 5 2 )mm ,内径为 (2 0 94 - 0 2 4 )mm ,弧长为 (11 80± 1 5 2 )mm ;总骨脚的长度为 (4 984 - 0 4 9)mm。各骨半规管的顶点间距分别是前 -外骨半规管为 (8 0 6 4 - 0 77)mm ,前-后骨半规管为 (9 95 4 - 0 96 )mm ,外 -后骨半规管为 (5 4 6 4 - 0 75 )mm。左右两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个骨半规管的大小、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STR)对咽鼓管骨部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30耳)成人尸头标本和40耳成人颞骨干标本进行了临床解剖学研究,内容包括STR的解剖界限和大小、STR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STR的临床定位以及咽鼓管骨部的四壁结构等。结果:STR顶壁前后径为(5.28±0.64)mm、内外径为(5.73±0.57)mm、STR顶壁厚为(0.65±0.05)mm。通过STR的准确定位,采用经颅中窝直接开放STR的方法来实施咽鼓管骨部手术是可行的,且无需暴露以锤砧关节为主要内容的上鼓室,故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手术程序简单化、难度降低及听骨链损伤机会明显减少等优点。此外,STR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提示可经STR内壁行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神经根减压。结论:STR对经颅中窝咽鼓管骨部手术和面神经减压手术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颅中窝进路植入点的精确定位及其可行性。方法:成人整颅标本行植入点定位,并对相关测量项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植入点的精确定位;通过1例成人女性尸头标本行模拟手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沿岩浅大神经延长线,在距面神经裂孔3.10 mm±0.88 mm处确定"O"点("O"点位于膝状神经节窝),再以"O"点为原点,确定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为97.85°±5.38°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依据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做距其1.58mm±0.41mm的平行线,后再做距岩浅大神经5.47 mm±0.95 mm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点即为植入点("Z"点)。植入点与面神经沟的距离仅为0.67mm±0.15mm,最小值甚至为0.00 mm,而面神经沟的下部即蜗神经管,并且蜗神经管比面神经沟更为凸前,在植入点开窗极易损伤蜗神经起始段。通过模拟手术验证,用以上植入点确定方法,行开窗,不能保证进入耳蜗底转上部,更不能保证准确进入前庭阶,并有损伤蜗神经的可能。结论:颅中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点选择,不能在不磨除颞骨岩面骨质的情况下行精确定位。手术时应以面神经裂孔为定位点,先确定岩浅大神经与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磨除距两者1.00 mm平行线夹角内区域的骨质,尽量轮廓出耳蜗底转上部,颜色呈蓝线时,靠蓝线后部行植入点定位开窗,这样既可以将电极准确植入耳蜗底转,又可以因不暴露岩浅大神经管内段和面神经迷路段,避免其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前庭神经、单孔神经骨管(神经管)的Micro-CT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6具(颞骨12侧),其中男性4具、女性2具,具体年龄不详。对12侧颞骨均行Micro-CT扫描,再应用Mimics软件对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其中的神经管进行三维重建,之后进行影像解剖学观察,并分别测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单孔神经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经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其内穿行的前庭神经和单孔神经管显示清晰。前庭上、下神经及单孔神经的解剖形态、位置及走行存在多种解剖变异以及多交叉分布现象。左右两侧前庭上神经管长度分别为(3.68±0.79)mm和(3.54±1.04)mm,起始处前后径分别为(2.03±0.76)mm和(1.83±0.68)mm、上下径分别为(1.75±0.35)mm和(1.72±0.43)mm,中点处的前后径分别为(0.89±0.19)mm和(1.13±0.29)mm、上下径分别为(1.58±0.26)mm和(1.69±0.58)mm;左右两侧前庭下神经管前后径分别为(0.44±0.07)mm和(0.50±0.29)mm,上下径分别为(0.53±0.11)mm和(0.76±0.38)mm。左右两侧单孔神经管直线长度分别为(3.97±0.68)mm和(3.85±0.69)mm,其内侧段长度分别为(2.54±0.70)mm和(2.26±0.82)mm、外侧段长度分别为(1.82±0.57)mm和(1.99±0.39)mm,内侧段直径分别为(0.67±0.10)mm和(0.66±0.09)mm、外侧段直径分别为(0.47±0.04)mm和(0.51±0.10)mm,内外段交角分别为128.82°±17.23°和127.51°±11.70°。以上各指标测量值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前庭神经、单孔神经骨管等结构及其空间位置与走行;前庭神经和单孔神经骨管解剖形态及位置、走行均存在较大变异,但左右侧别间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手术中Meckel’s囊的切开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下观察Meckel’s囊口及毗邻结构。而后开颅取脑,三叉神经自Meckel’s囊处切断。解剖Meckel’s囊,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Meckel’s囊口的前后j至、宽度,Meckel’s囊的组成,与Dorello管外口、岩静脉、内耳道的距离。结果:Meckel’s囊口的最长径为(9.53±1.66)mm、最宽径为(2.99±0.43)mm,Meckel’s囊口上端到Dorello管口的距离为(6.99±1.30)mm。Meckel’s囊口到内耳道、岩静脉、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80±1.61)mm、(9.40±1.65)mm、(38.41±2.49)mm。结论:部分Meckel’s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夹有独立的骨片,增加了Meckel’s囊区域操作的难度,解剖中测量的数据为Meckel’s囊附近的手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 ,为影像医学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肉眼和手术显微镜 (16倍 )下观测 3 1例 (62侧 )成人头颅干标本的颈静脉孔 (jugularforamen ,JF)及毗邻结构。结果 ①JF位于颞、枕骨之间 ,左、右两侧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②JF外口与星点、茎突根部的间距分别为 [(5 4 11± 4 4 0 ) (45 2 0~ 65 2 8) ]mm和 [(1 88±1 62 ) (0 0 0~ 7 2 4 ) ]mm ;③髁管出现率为 72 5 8% (45侧 ) ,分别开口于JF(73 3 3 % )、乙状窦 (17 78% )、舌下神经管 (2 2 2 % )及前 3个结构之间 (6 67% )。舌下神经管开口呈双管状 8 0 6% (5侧 )。结论 熟悉JF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颅后窝硬膜。磨出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的骨质可分为三层: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部结构的坚硬骨质。外耳道后上棘至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为(17.88±1.27)mm;面神经垂直段在外半规管下方、后半规管的前方走向二腹肌嵴前缘的内侧,其长度为(7.58~14.02)mm;外耳道后上棘.乙状窦最短距离为(13.84±2.74)mm。结论:此区域骨质分层明显的解剖学特点及测量的数据可以指导手术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为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锁孔入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18.
姚磊  王建军  李文生 《解剖学报》2009,40(4):666-670
目的 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 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 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关测量;磨除内听道后壁,暴露其内结构;5例患者薄层CT和MRI影像数据,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虚拟解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过程. 结果 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距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38.50±2.64)mm、(27.80±2.25)mm、(32.70±2.11)mm、(44.30±2.05)mm;内耳门距三叉神经、展神经、小脑幕、舌咽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5.68±1.55)mm、(13.80±1.81)mm、(5.00±0.66)mm、(6.34±1.24)mm.以面听神经复合体和舌咽神经为标志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在内听道后壁磨除后,该区结构层次充分显示.Dextroscope系统成功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可显示星点、横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内耳门、岩尖、基底动脉系统等结构及其空间关系. 结论 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有助于了解其内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层次特点;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测量,可量化结构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各间隙深浅、空间大小;识别内听道内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手术时保护其内结构;通过Dextroscope系统能个体化显示局部结构,方便术前方案的设计.两种方法 各有优缺点,两者互补能提高对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时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The anatomy of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while within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is lacking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ust be well understood by the surgeon who operates in this area. Twenty-two sides from six female and five male cadavers were examined. Measurements were made between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as it coursed through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 such as the arcuate eminence and lateral wall of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Mean distances from the arcuate eminence to the hiatus of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into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measured 17.5 mm (SD = 2.2). The length of this nerve within the middle fossa was approximately 10 mm (SD = 2). From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middle fossa to a midpoint of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mean distances measured 39 mm (SD = 2.4). The mean distance from the foramen spinosum to the exit of this nerve inferior to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measured 7 mm (SD = 1.8). These measurements will hopefully aid the surgeon who wishes to expose or avoid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within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后骨半规管与硬化型的乳突对后骨半规管的安全磨出影响较大。鼓室窦存在率100%。后骨半规管的定位:骨质的改变;乙状窦前含乳突小房的松质骨中出现致密的象牙骨质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颅后窝硬膜皱褶自乙状窦向深层汇集点,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鼓室窦暴露后,通过外骨半规管定位后骨半规管。结论:鼓室窦可以定位外骨半规管,继而定位后骨半规管;明确毗邻的结构关系可以为安全磨出后骨半规管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