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92条下肢进行M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55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46例中9例与血管造影对照,14例与手术对照,25例与超声检查对照研究.结果 MSCTA与血管造影符合率91.26%,与手术符合率92.13%,与超声符合率93.09%.结论 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腘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腘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链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1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4±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筹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小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腘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33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693个动脉节段中,683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图像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6%(95%CI,94.9%~100.7%)、98.9%(95%CI,98.0%~99.8%)、98.7%(95%CI,97.9%~99.5%)。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9%(95%CI,97.4%~100.4%)、99.4%(95%CI,98.7%~100.1%)、99.3%(95%CI,92.4%~99.9%)。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004-06—2006-05对连续68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种后处理图像相结合共显示移植血管87条,包括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内腔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和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人工移植血管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在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87例临床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了SCTA检查,54例经手术证实,49例同时做了MRA及超声检查,18例行血管造影(XRA),包括DSA 8例。全部病例均在VQ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87例中主动脉夹层48例,主动脉瘤23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3例,大动脉炎3例,右位主动脉2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3例正常。结论SCTA作为一种微创性影像诊断方法,能可靠显示主动脉病变,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等大动脉病变的诊断已基本替代传统血管造影,并在术前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和术后随访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及重建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血管病变行16SCTA,采用准直0.75 mm,层厚1 mm,间隔0.5 mm。重建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100例血管病变中65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100例病变中,8例脑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肺动静脉畸形,9例肺动脉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肺隔离症,20例冠状动脉软斑块和/或钙化,12例主动脉瘤,3例肾动脉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股动脉狭窄,33例软组织血管瘤。这3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VRT可立体地显示病变。MPR和M IP可显示血栓,M IP和VRT显示钙化。结论综合应用16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能够全面而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可取代DSA,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PAD)患者的下肢骨骼肌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CTA确诊为PAD,并按照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PAD组和普通PAD组;同时收集行下肢CTA检查无异常者作为对照组.糖尿病PAD组27例(54条肢体),普通PAD组27例(54条肢体),对照组9名志愿者(18条肢体).糖尿病PAD组54条肢体中,Fontaine分级Ⅰ级10条、Ⅱ级21条、Ⅲ级14条、Ⅳ级9条.所有受检者均行双侧小腿骨骼肌灌注扫描.观察记录各组受试者的CT灌注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和及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糖尿病PAD组、普通PAD组和对照组CT灌注参数差异,并比较对照组和糖尿病PAD各Fontaine分级组肢体间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正常骨骼肌的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持续上升,初期上升迅速;糖尿病PAD组和普通PAD组曲线继续上升但上升缓慢,缺血骨骼肌曲线斜率比对照组小、峰值低.对照组、糖尿病PAD组和普通PAD组BF值分别为(10.41±0.92)、(13.37±1.15)和(17.12±0.81)ml· 100 ml-1·min-1,BV分别为(1.04±0.13)、(1.23±0.16)和(1.84±0.23) ml/L,MTT分别为(11.63±1.45)、(7.92±0.35)和(7.82±0.38)s,PS分别为(3.46±0.84)、(9.84±0.87)和(12.1 1±0.70)ml· 100 ml-1 ·min-1,3组间BF、BV、MTT和PS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892、4.492、27.543和20.506,P均<0.05).对照组和糖尿病PAD各Fontaine分级间BF、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T和P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和糖尿病PAD各Fontaine分级组MTT、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骨骼肌CT灌注成像能早期提示糖尿病合并PAD患者的下肢缺血,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A 组(准直1.0mm,螺距1.750)和 B 组(准直2.5 mm,螺距0.625),评价三维血管质量,探讨准直与螺距的恰当匹配。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双侧,α=0.05)。结果 (1)19例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处对应 CT 值的平均值为75 HU。(2)按照三维动脉质量评分标准,B 组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终末支的评分分别为(2.85±0.37)、(2.64±0.49)、(2.29±0.72)、(1.70±0.98)、(1.07±0.94)分,A 组分别为(2.40±0.50)、(2.31±0.47)、(2.70±0.57)、(2.35±0.75)、(1.96±0.89);B 组对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等大动脉的成像质量较佳,血管边缘光滑、锐利,A 组对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及终末支动脉等小动脉的细节显示清晰。A、B 两组间的三维动脉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1)追踪触发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对比剂注射流率3.5 ml/s 时,触发阈值为75 HU 的图像质量较佳。(2)颅颈联合 CT 血管造影采用准直1.0mm、螺距1.750优于准直2.5 mm、螺距0.625,这种匹配方式对小血管显示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 CT 血管成像评价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差异。方法行双源 CT 下肢血管成像患者87例,其中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57例,对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管腔狭窄程度、分布和累及范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糖尿病组下肢血管共540节段,检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342节段(63.3%),非糖尿病组下肢血管共1026节段,检出动脉粥样硬化500节段(48.7%),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 <0.05)。2组患者间斑块类型均以钙化斑为主,糖尿病组混合斑块发生率(35.6%)高于非糖尿病组(28.4%)(P <0.05)。狭窄类型糖尿病组以轻~中度狭窄(<70%)为主,其中糖尿病组血管完全闭塞率(9.1%)较非糖尿病组(17.0%)低(P <0.05)。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布于膝关节以下中小动脉,非糖尿病组斑块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平面以上近端大动脉。糖尿病组动脉管壁受累较弥漫,管壁Ⅳ度(75%~100%)受累较非糖尿病组高(P <0.05)。结论双源 CT 血管成像显示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非糖尿病组高,主要累及膝关节以下中小动脉,病变范围弥漫、呈多节段分布,混合斑块比例较非糖尿病组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引起管腔轻~中度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序列优化的下肢MRA诊断糖尿病足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临床及常规下肢影像检查未见异常,经超声检查排除下肢动脉病变的28名志愿者,分2次行下肢小腿血管MRI增强扫描,并行采集加速因子(PIF)分别为3、4.测量计算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及腓总动脉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收集临床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20例,同一患者均采用方案1(传统的Care-bolus扫描)和方案2(行优化K空间中心填充的延迟时间扫描)行大腿、小腿及足部的增强MRA扫描.对采用不同扫描方案图像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总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及足底外侧动脉进行评分,并对大腿、小腿及足部血管进行静脉重叠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志愿者在不同PIF时各部位SNR及CNR的差异;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志愿者在不同PIF时小腿血管显示的差异以及患者采用2种方案扫描对各部位血管的评分和静脉重叠评分的差异.结果 志愿者行小腿MRA,PIF=3时,腘动脉、胫后动脉、腓总动脉的SNR分别为267±84、174±51、147±42,CNR分别为232±83、139±51、108±39;PIF=4时,上述部位的SNR分别为239±73、157±53、132±35,CNR分别为206±71、124±50、103±33,上述部位PIF=3时的SNR及CNR均高于PIF=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1~4.11,P均<0.05).PIF为3或4时,上述血管显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方案1行下肢MRA,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总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0±0.82)、(2.70±0.80)、(2.50±1.00)、(2.20±0.77)、(2.30±0.92)、(2.15±1.04)、(1.45±0.60)分,小腿及足部的静脉重叠评分分别为(2.20±1.01)、(2.20±1.06)分;采用方案2上述部位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5±0.37)、(3.55±0.69)、(3.30±0.92)、(2.90±0.79)、(3.30±0.92)、(3.25±0.79)、(1.95±1.10)分,小腿及足部的静脉重叠评分分别为(3.70±0.47)、(3.65±0.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方案2优于方案1.结论 适当提高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个性化设置K空间中心填充的延迟时间,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下肢全程血管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A对糖尿病足下肢各级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时行MSCTA及DSA检查的35例糖尿病足患者共38侧下肢动脉,每条下肢分为17段,每段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将下肢动脉分为膝上、膝下、足动脉三部分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TA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判定行Kappa检验。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评估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9%、96.8%、96.8%;评估膝下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也较高,分别为95.9%、90.8%、93.4%;评估足动脉闭塞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91.2%、88.2%。膝上动脉狭窄≥50%的Kappa值0.929,膝下动脉为0.868,足动脉闭塞者为0.679(P<0.01)。结论:MSCTA对诊断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膝上及膝下动脉狭窄≥50%的可靠性高,而预测足动脉闭塞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可以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可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疾病是老年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的可能。准确评价下肢动脉疾病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已经成为综合评价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方法,对3D CE-MRA的成像原理及其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尿常规检测尿蛋白阴性的T2DM患者429例,平均年龄(62.3±12.4)岁.应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踝肱指数(ABI),并测定微量白蛋白尿(MAU).结果 以MAU为因变量,ABI、体质量指数(BMI)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U与ABI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0.118,P= 0.02),与HbAlc、BMI、Cr正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91、0.122、0.326,均P<0.05).结论 MAU对下肢血管病变具有预测作用,二者密切相关,应加强对T2DM患者MAU及ABI的筛查,并给予积极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arotid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using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Materials and methods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of the carotid and cerebrovascular arteries was performed in 79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nd 207 non-diabetic patients. The typ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laques, and luminal ste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n-diabetic patients, diabetic patients had a higher overall incidence of plaque (p < 0.05)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p < 0.05). Among these plaques,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ubtype of plaques between these two cohorts (all p > 0.05), as well as for the number of diseased seg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laques; both mainly involved the bilateral cavernous segment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s for the stenosis, non-obstructive lesions were more common in diabetic patients (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egment number of stenosis (≥30% and ≥70%)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ll p > 0.05).

Conclusion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incidence of plaque and non-obstructive stenosi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yp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nvolved plaques betwee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0 kVp结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糖尿病足下肢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因糖尿病足而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CTA扫描范围自膈下至足尖.管电压设定为70kVp,采用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使用正弦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等级为3)进行重建.观察及评估内容: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血管(膝上、膝下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患者所受辐射量.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其中1 6例下肢CTA图像质量评分为2~4分,纳入评估.下肢动脉各段血管CT值为(319±147)~(702±150) HU.膝上血管共192段,其中28段血管(1 4.6%)重度狭窄,12段血管(6.2%)完全闭塞;膝下血管共224段,其中61段(27.2%)血管重度狭窄、闭塞.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2.15±0.58)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265±73.7) mGy·cm.结论:70 kVp下肢CTA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提高了血管的CT值,为临床诊治提供良好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双源CT低剂量低流率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低电压扫描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行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采用不同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A组3.5 mL/s,B组4.5 mL/s,C组前1/2对比剂采用5.0 mL/s的流率,后1/2对比剂采用3.0 mL/s的流率;3组对比剂用量均为1.0 mL/kg体质量;均采用80 kV的低电压扫描技术,比较3组的基本资料及图像质量。结果: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扫描范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膝以上动脉,3组图像质量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2,P=0.802);对于膝以下动脉,3组图像质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52,P=0.002)。在膝以下动脉显示率方面,A、C组相近,分别为84.00%(168/200)及88.00%(176/200),B组较低,为73.50%(147/200)。结论:采用3.5 mL/s低流率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80 kV低电压技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双源CT下肢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冯飞  刘晓怡  戚玉龙  刘汉桥  田鑫  刘新  刘鹏程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67-1270
目的:探讨QISS非增强MRA技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双下肢QISS-MRA和CE-MRA扫描,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并以CE—MRA为参照标准,计算QISS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并以配对χ2检验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51例中48例成功行QISS-MRA检查,其中图像质量优、良、差者分别为40(78.43%)、8(15.69%)和3例(5.88%)。按血管节段计算,QISS-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15%和98.8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5%和96.42%,总体符合率为95.91%。对于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诊断,QISS-MRA与CE-M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且两种检查方法具有极好的相关性(r值为0.950,P〈0.001)。结论:QISS-MRA检查成功率较高、图像质量良好并且诊断效果接近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MRI血管造影(3DCE-MRA)对糖尿病(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DM下肢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47例DM(DM组)和39例非糖尿病(NDM)(NDM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行3DCE-MRA检查。以NDM组为对照,分析DM组下肢动脉病变特点。结果:DM组狭窄血管累及率为58.2%,NDM组狭窄血管累及率为4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以轻中度狭窄为主,闭塞血管(9.1%)发生率较NDM组(19.9%)低(P0.05)。DM组血管狭窄主要分布在膝下中小动脉(56.5%),NDM组主要分布在膝上大血管(54.5%)。DM组膝下狭窄血管,腓动脉(15.2%)分别与腘动脉(27.2%)、胫前动脉(29.8%)、胫后动脉(27.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CE-MRA能较准确显示DM下肢动脉病变;DM下肢动脉硬化发病率较NDM高;DM更易累及膝下中小动脉,以轻中度狭窄为主,且多累及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