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法:受试者为健康成人10名(男6名、女子4名,年龄22~38岁、平均31岁)。刺激部位为右肩上部斜方肌肌腹。肌肉组织的氧合血红蛋白量(HBO_2)、血红蛋白(Hb)及血容量(BV)用近红外线分光仪HEO-210每0.2s测定1次。分离型探头的发光部和接受部的距离为4cm,针刺部位设定在发光部和接受部中间,同时测定左右肩上部,针刺手法分雀啄法、捻转法、振颤法3种。对每个受试者任意进行2种手法刺激2min。斜方肌内血容量以各种手法的血容量变化与肩上举时血容量变化的最大值比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针刺和推拿逐渐被应用于体育运动范围,其预防运动障碍和恢复疲劳的效果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次着眼于针刺对运动和运动之间的短暂的休息时间的效果,以CYBEX350进行等速运动为负荷及指标,研究低频电针和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肌力和肌耐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问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抗大鼠运动性疲劳作用以及对海马和下丘脑形态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7周递增负荷跑台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疲劳模型,第6周开始,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3h后TEAS治疗,治疗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大鼠足三里穴,治疗持续2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下丘脑5-HT的表达。结果TEAS可以明显减轻运动引起的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损伤,降低大鼠海马、下丘脑5-HT表达,运动后即刻和3h后治疗的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TEAS有促进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TEAS改善大鼠的运动性疲劳状态与降低中枢5HT表达、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针刺可作为治疗运动所致的肌肉疲劳的一种方法。通常治疗运动疲劳应当选用轻刺激,如将揿皮针置于皮肤上。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揿皮针对肌肉疲劳的作用。以膝关节屈伸运动作为肌肉疲劳模型,给予针刺刺激,并以肌肉力量和肌电图作为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9名年龄23~34岁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刺激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穴区对人体左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的去激活效应。方法:共10例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采用3.0 T Siemens MAGNETOM Trio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T2*像。穴位刺激采用组块方式。以SPM5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识别相对于基线水平,穴位刺激引发的去激活效应信号。结果:无论刺激哪一穴位,在所有受试者中,均可观察到左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出现的去激活信号。刺激足三里穴可在8例受试者的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发现激活体素,在9例中可在左侧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发现激活体素;刺激阴陵泉穴可在所有受试者的左侧初级运动皮质、以及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发现激活体素;刺激丰隆穴可在9例受试者的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发现激活体素,9例左侧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发现激活体素;刺激三阴交穴可在9例受试者的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发现激活体素,以及所有受试者左侧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发现激活体素。结论:刺激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穴区可在多数受试者中激活初级运动皮质、PMA及SMA脑区,去激活效应的出现则更为广泛。这一现象提示,穴位刺激对中枢的功能调节既包括激活效应,也包括去激活效应。去激活效应在穴位刺激引发的脑功能网络状态变化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胫前肌的动态超声影像分析观察单次电针刺激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健侧和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的改变,寻找单次电针治疗足下垂的最佳治疗时间,对比电针作用下双侧胫前肌疲劳变化情况,为临床电针治疗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12例,分别针刺患者患侧下肢和健侧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应用电针对同侧阳陵泉-足三里穴位进行电刺激,足三里设为刺激电极,同侧阳陵泉设作参考电极,选用2 Hz频率的连续波及介于感觉阈至痛阈之间的4/5刺激强度。超声下分别定位双侧下肢胫前肌,从计时开始每分钟进行一次胫前肌超声影像的采集,每次采集时间持续5 s,一共治疗20 min。同步分析图像,并分别记录电针作用下每次采集的各侧下肢胫前肌收缩速度(y)值。结果:通过超声影像分析出电针治疗时双侧下肢均呈现出先累积治疗效果,然后出现肌疲劳并最终对电针刺激反应性不再改变的过程。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衰减到等同治疗开始时收缩速度的时间约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健侧为开始治疗后6.52~8.18 min内,健侧出现肌肉疲劳的时间较患侧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引起双侧胫前肌有效收缩效应逐渐增大,肌疲劳超过刺激效应后收缩速度开始减慢,综合作用下疗效最优时间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且健侧胫前肌较患侧更耐受电刺激,相对不易产生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7.
石君杰  黄玲芬 《针刺研究》2013,38(3):181-18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TEAS"足三里"穴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EAS组,每组8只。采用跑台运动法建立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TEAS"足三里"穴干预(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治疗30min,每日1次,共15d。评价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胃黏膜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P<0.01),同时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组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增加(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P<0.05),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升高(P<0.01,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胃黏膜6-keto-PGF1α、TXB2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关与足三里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运动前予以针刺干预,穴取内关、足三里,每天1次,连续5 d;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两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心率均较运动前上升(P0.05,P0.01),运动后观察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运动后两组血氧饱和度与运动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与足三里预针刺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患者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及心率,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抗氧化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方面研究针刺大椎穴、足三里穴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训练模型,6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大椎穴+足三里穴组和运动+足三里穴组4组各15只。其中安静对照组不进行游泳训练也不针刺,其余3组每天进行游泳训练60 min,运动对照组运动后不进行针刺,剩余2组运动后进行针刺实验,连续5周。测定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生化指标。结果:本实验表明针灸大椎、后三里能够使大鼠血清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脏丙二醛水平降低,血糖和肝、肌糖原水平及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结论:针刺大椎、后三里两穴不仅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且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针刺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任督脉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3组)。观察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大椎与命门、神阙与关元[电流强度(14±2)m A],对照组进行与观察组相同穴位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流强度1 m A),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价患者疲劳症状,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port,SPHERE)评价潜在症状,同时观察TEAS疗法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01),且观察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均P0.001);整个治疗过程中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任督脉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症状和潜在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标本配穴"理论的指导下艾灸预处理对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疗效。方法选取健康大学生作为试验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防治组25例,对照组在试验对象达到运动性疲劳状态前不介入治疗,防治组则预先介入艾灸治疗,再进行定量负荷运动达到运动性疲劳状态,治疗选配足三里穴和内关穴两穴,连续治疗5天后,比较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RPE)、血清肌酸激酶(CK)及血清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防治组运动后心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评分、血清肌酸激酶、血清尿素氮较对照组运动后均降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运动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能促进运动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恢复,改善主观体力疲劳感觉,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及血清尿素氮,证明艾灸预处理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对防治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不同运动负荷时大鼠股外肌组织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体系的各成分含量或活性的变化,探讨运动训练对股外肌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安静对照组、中等运动强度组、运动疲劳组,每组20只。对安静对照组大鼠进行常规饲养,不加任何干预,对中等运动强度组大鼠进行中等强度游泳训练,对运动疲劳组大鼠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采用生化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末次训练后股外肌组织NO-NOS体系含量或活性。结果:与安静对照组比较,中等运动强度组大鼠股外肌组织中NO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运动疲劳组大鼠的股外肌组织NO含量,tNOS,eNOS,nNOS活性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其中NO含量,tNOS,nNOS活性水平有升高趋势。与中等运动强度组比较,运动疲劳组大鼠iNOS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股外肌组织中NO-NOS体系各成分不同运动负荷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中等强度运动可导致股外肌组织中的NO含量和tNOS,eNOS,nNOS,iNOS活性的升高,而疲劳运动则有引起iNOS,eNOS活性降低的趁势。  相似文献   

13.
随机比较研究了用皮内针治疗肩酸痛及假治疗(将皮内针的针尖去掉,剩下部分不刺入皮内,只是用胶布固定在皮肤表面的假治疗法)对肩酸痛的疗效。 方法:受试者为有肩酸痛感的53名志愿者,记录受试者的自觉症状,进行闪烁试验(疲劳程度)后,随机分为针刺组(男8名、女20名)、及假针刺组(男7名、女18名)。皮内针的长度为0.6mm。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肩酸痛的VAS值,确定活动痛、胀痛、酸痛及压痛的部位。刺激部  相似文献   

14.
以20~30岁年龄段的10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对象。受试者从检查前日晚9点以后禁食,至第二日下午,使用胃镜将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的探测器插入胃内,使其尖端与测定部位接触。胃粘膜血流状况稳定后开始记录。在同一部位记录10分钟,同时测定血压。在此10分钟内给予汁刺激,与他日同条件下测定的无刺激时的血流动态进行比较。于胃粘膜血流稳定2分钟后针刺,留针3分钟。观察至起针后3分钟。针刺部位为双侧足三里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刺激与弱刺激两种不同的刺激量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肢体运动功能(FM)、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强刺激组、针刺拮抗肌弱刺激组、针刺主动肌强刺激组与针刺主动肌弱刺激组,每组30例,应用Ashworth量表、CSI量表、FM量表及ADL量表来评价4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拮抗肌弱刺激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拮抗肌弱刺激组痉挛程度明显轻于主动肌强刺激组与弱刺激组(P均<0.01)。拮抗肌强刺激组治疗后较主动肌弱刺激组的痉挛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发现,拮抗肌强刺激与弱刺激两组均较主动肌强刺激和弱刺激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拮抗肌弱刺激组治疗后CS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拮抗肌弱刺激组较拮抗肌强刺激组、主动肌强刺激组、主动肌弱刺激组3组CSI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发现,拮抗肌强刺激与弱刺激两组均较主动肌强刺激和弱刺激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拮抗肌弱刺激组又较拮抗肌强刺激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针刺拮抗肌强刺激与弱刺激在改善患者痉挛程度及CSI方面较针刺主动肌的两组效果为好,其中尤其以针刺拮抗肌弱刺激组为佳。(2)治疗后拮抗肌强刺激组、弱刺激组与主动肌弱刺激组三组的FM计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4组治疗后ADL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FM与ADL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FM与ADL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强刺激与弱刺激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与CSI,以弱刺激组效果更佳,且能够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象为10名健康学生,方法①同前文(从略——译者注)。②为探讨磁的效果,制作了皮肤接触面分别为S极、N极、无磁性的三种针。每人进行3次实验。负荷运动之前针刺足三里并留针。通过双盲法(受试者及实验者均不知道留置的是何种针)进行探讨。 结果:tcPCO_2的恢复,磁针(N极针、  相似文献   

17.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基础调查与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DWI(MRI测定法之一的扩散增强图像)法使针刺压迫刺激引起的变形肌组织领域成像化。 方法:以5名健康成人为对象,应用1.5T临床用MR设备。受试者俯卧位,在小腿腓肠肌部位(相当于承山处)施加压迫刺激,电传动器通过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对结直肠扩张刺激引起的大鼠内脏伤害性痛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54只,分别进行电生理实验(30只)和形态学实验(24只)。电生理实验中先选出6只大鼠用于结直肠扩张(CRD)刺激诱导腹直肌肌电发生阈值观察,其余大鼠随机分为足三里组、天枢组和曲池组,每组8只,麻醉状态下给予CRD刺激造成大鼠内脏伤害性疼痛,采用1 mA和3 mA电流强度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天枢""曲池",持续时间140 s,记录其对腹直肌肌电活动的曲线下面积、频率、振幅。形态学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 mA足三里组、1 mA天枢组、1 mA曲池组、3 mA足三里组、3 mA天枢组、3 mA曲池组,每组3只,电针刺激持续时间30 min,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强度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对CRD刺激造成孤束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结果 60 mmHg的CRD可诱发大鼠内脏痛,表现为腹直肌肌电的曲线下面积、频率和振幅明显增加,与CRD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故将其选为CRD刺激值。1 mA电针"天枢"可以显著改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P 0. 05),c-fos阳性神经元在延髓孤束核表达的数量和密度均明显减少(P 0. 05)。而1 mA电针"足三里"和"曲池",对CRD引起的腹直肌肌电发放没有显著改善。3 mA电针"足三里"和"天枢",均可以明显抑制CRD引起的腹直肌肌电的发放(P 0. 01),并减少CRD造成c-fos在孤束核的表达增加(P 0. 05)。结论电针"天枢"和"足三里"均可以显著改善CRD引起的伤害性痛反应,减少c-f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延髓孤束核的表达,但同节段"天枢"抑制内脏痛所需的刺激量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并分析乳腺癌患者在不同疲劳程度下的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规律,为穴位辅助癌性相关疲劳诊断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筛选出女性乳腺癌Ⅰ~Ⅲ期患者165例,根据疲劳诊断标准和简明疲劳量表(BFI)评分将患者分为疲劳组(135例)和不疲劳组(30例)。采用高精度热电偶测温仪测量两组患者命门、气海、关元及双侧足三里穴的皮肤温度,比较并分析穴位皮肤温度与疲劳程度的关系。结果 疲劳组患者命门、双侧足三里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不疲劳组(P<0.01),而两组患者气海和关元的皮肤温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命门和双侧足三里皮肤温度与疲劳程度呈负相关(P<0.01);气海和关元的皮肤温度与疲劳程度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乳腺癌癌性疲劳患者命门和足三里的穴位皮肤温度明显低于不疲劳患者,且患者疲劳程度越高则上述穴位皮肤温度就越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胚胎移植前后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新鲜周期或复苏周期进行移植的受试者,共1761例,分为观察组(735例)和对照组(1026例)。两组均采用IVF-ET方案移植,观察组在移植前24h和移植当天2h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选用穴位分别为子宫、血海、地机和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两次治疗均为30min;对照组不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分别于移植术后14d和4~5周观察两组受试者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生化妊娠率为62.0%(456/735),临床妊娠率为51.2%(376/735),均优于对照组的57.3%(588/1026)、44.9%(461/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妊娠率,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无痛的新型辅助生育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