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TNF-α、IL-1β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人类突出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组为手术切除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分为纤维环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对照组为取自腰椎骨折患者的正常腰椎间盘组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分别测定3组椎间盘组织中的TNF-α、IL-1β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TNF-α和IL-1β含量在纤维环破裂组和纤维环未破裂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环破裂组明显高于纤维环未破裂组(P〈0.05)。结论TNF—α和IL-1β均可能参与了人类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两者在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 ,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 ,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 3个月、 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 ,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 3个月、 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 ,进行组织检查 ,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建立后 ,3个月、 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 ,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 ,椎间隙狭窄 ,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 ,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 ,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 ,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 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 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龟板是否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软骨终板退变。方法 以3月龄小鼠作为年轻对照组,采用自然衰老模型,选取24月龄的小鼠12只,随机分为老年组与龟板组,每组6只。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实验明确自然衰老小鼠是否发生软骨终板退变;免疫组化检测IL-1β在各组小鼠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在各组小鼠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小鼠的HE染色表明其出现较为严重的软骨终板组织退变;与老年组相比,龟板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番红O-固绿染色实验表明,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含水量减少;与老年组相比,龟板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胶原含量及含水量增加。组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老年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中IL-1β表达增加,药物干预后,龟板组小鼠的软骨终板组织中IL-1β表达减少。组织免疫荧光表明,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出现了明显的Ⅱ型胶原蛋白降解;药物干预后,龟板组有效地减少了Ⅱ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结论 龟板可以通过抑制IL-1β减轻炎症,减少Ⅱ型胶原蛋白降解,从而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软骨终板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一氧化氮在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程中表达的变化. 方法 选取SD大鼠(48例)随机分为胶原酶注射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胶原酶诱导骨性关节炎,术后于1周、2周、4周、8周取各组实验动物各6只处死后立即取出腰5/6小关节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学连续动态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测定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软骨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并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各实验期免疫组化染色后的切片做一氧化氮合成酶定量分析. 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胶原酶诱导骨性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动物软骨中iNOS含量在术后1周时在软骨浅层有少量染色,术后2周时阳性染色结果明显增多,而在术后4周时阳性染色大量增多并且在软骨中下层有所表达,在术后8周时软骨全层可见大量阳性染色;iNOS的染色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1周时即明显增高,术后2周、4周、8周时,iNOS染色强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软骨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与对照组明显升高,IL-1β在术后2周时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到8周仍处于较高水平,TNF-α在1周时明显升高,2周时有所下降,4周时明显下降,8周时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关节腔注射胶原酶诱导骨性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小关节退变软骨的病理改变与临床小关节退变患者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基本相同,并随着病程的进行,软骨的退变逐步加重;小关节源性IL-1β与软骨的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但不随软骨退变的加重而进一步升高.TNF-α与IL-1β可能在炎症的不同时期发挥作用,其中TNF-α主要作用于炎症早期.退变关节软骨中iNOS含量持续增高,提示NO在骨性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炎性因子TNF—α及IL-18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TNF-α及IL-18在正常组与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病理组织34例用于实验组,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6.24±11.25岁;取脊柱骨折外伤术后椎间盘组织标本7例,并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尸检椎间盘标本8例,共15例用于对照组,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0.07±8.43岁.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检测TNF-α、IL-18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浆中出现棕黄色、褐色或浅棕黄色染色,结果判定及统计学分析后表明:实验组TNF-α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L-18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证实实验组中TNF-α含量为82.18±21.91 ng/ml,IL-18的含量为45.39±21.23 ng/ml;对照组中TNF-α含量为8.68±0.78 ng/ml、IL-18含量为3.58±2.84 ng/ml.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及病程呈正相关.[结论]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及IL-18表达与椎间盘退变有关,推测可能是导致椎间盘组织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807-181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将6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含量相当(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均较治疗后上升(P0.05),但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组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能有效地下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病程发展,且与塞来昔布相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诱导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机制。方法取长枫杂种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以外源性NO-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2mmol/l处理软骨终板细胞、^35S掺入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合成,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测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生成,碘化丙啶荧光染色及DNA片段电泳观察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表达。施加SNP后,软骨终板细胞蛋白多糖及胶原合成明显减少(P〈0.01),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NO抑制软骨终板细胞蛋白多糖及胶原合成,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促进软骨终板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 mg/kg、氯胺酮0.02 g/kg、阿托品0.125 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用1%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以髂嵴平对椎间隙(即L6.7)为中心,从正中取一长约4 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暴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将附着于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开,然后依次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第6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动物在笼中自由活动.实验组分别在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终板的结构,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问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由整齐有序、排列紧密向杂乱无章、排列松散退变.[结论]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致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能否诱发出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改变。[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25~2.95kg,雄性。随机分为骨性手术组和软组织手术组。软组织手术组骨膜下剥离L3至b的椎旁肌肉:骨性手术组完整切除L4、5,双侧下关节突、L5棘突,保留L5、6上关节突。骨性手术组L4、5、L5、6椎间盘为实验组椎间盘,上下相邻的L3、4、L6、7,为自身对照组椎间盘。软组织手术组L4、5、L5、6。椎间盘为实验对照组椎间盘。术后1、2、4及8个月行X线检查。计数不同组别椎间盘退变的异常X线征象发生频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实验组椎间盘开始出现软骨终板钙化。随着时间推移,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赘、软骨终板钙化发生频数逐渐增多,与实验对照组、自身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8个月,骨性手术组中大部分动物出现以L4、5、或L5、6为中心的角状后凸畸形。[结论]L4、5、L5、6。关节突关节破坏导致椎间失稳,椎间失稳后可以诱发出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促炎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白介素(IL)-4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经前路松解手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髓核组织,术前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均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23例行MRI检查的患者,根据Schneiderma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髓核组织中IL-6、TNF-α和IL-4的含量。结果退变髓核中IL-6的含量(11.2±7.5)ng/L较对照组(6.4±0.8)ng/L高(P<0.01)、TNF-α的含量(186.8±86.0)ng/L亦较对照组(122.3±23.5)ng/L高(P<0.05);IL-4的表达仅存在于TNF-α表达较高的髓核组织中;IL-6及TNF-α的同时表达与ODI评分高低正相关(IL-6:B=0.481,β=0.229,P<0.05;TNF-α:B=6.945E-2,β=0.522,P<0.01);椎间盘退变MRI分级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高低无明显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增高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亦为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的不平衡亦可能为椎间盘退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IL-1β与雷公藤红素体外刺激小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探讨雷公藤红素能否抑制IL-1β对软骨终板细胞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刺激软骨终板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其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实验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IL-1β诱导组(IL-1β5 ng/mL共同孵育2 h),雷公藤红素干预组(经IL-1β5ng/mL共同孵育2 h后,再以雷公藤红素共同孵育24 h)。分组处理后,ELISA法检测MMP-1、MMP-3的水平,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多糖及II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β刺激软骨终板细胞2 h后,MMP-1、MMP-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雷公藤红素可抑制细胞中IL-1β介导的MMP-1、MMP-3的表达,同时IL-1β明显抑制软骨终板细胞的蛋白多糖及II胶原mRNA的表达,而雷公藤红素可上调IL-1β诱导的蛋白多糖及II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雷公藤红素能够抑制IL-1β介导的软骨终板退变进程,上调蛋白多糖及II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在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受骨水泥微粒刺激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兔,骨碎补总黄酮灌胃1h后,取外周血,分离含药物的血清,同时制备单核细胞。第1孔:仅有单核细胞;第2孔: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第3孔: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对照组血清;第4孔: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含药物血清2ml;第5孔: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含药物血清3ml;第6孔: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含药物血清5ml。培养48h后,放免法测定上清液TNF-α、IL-6的含量。[结果]第2孔的TNF-α、IL-6的含量明显高于第2孔(P〈0.05),第4、5、6的明显低于第3孔(P〈0.01),而不同药物含量的孔之间的TNF-α、IL-6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微粒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骨碎补(GSB)总黄酮能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即GSB总黄酮能抑制导致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溶骨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α、β受体(ERα、ERβ)在大鼠椎间盘组织的定位和分布.进一步探讨ER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对早期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椎体终板及椎间盘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ER-α,ER-β在椎体骨组织中表达明显,在终板软骨组织表达较为明显,在髓核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纤维环中未见表达.[结论]在大鼠的髓核组织中的髓核细胞(类软骨细胞)中存在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侧凸软骨终板退变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43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分别测定凹侧和凸侧每个椎体头、尾侧关节软骨的钙化层厚度,均数行t检验。结果 X线片显示椎间隙楔形样变、椎间隙狭窄、终板钙化和骨赘形成。退变的软骨终板潮标明显前移,钙化和骨化层增厚,形成突向外侧的椎体边缘的骨赘。凹侧和凸侧椎间盘关节软骨钙化层厚度分别为(35±8)μm和(72±1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软骨终板退变较其他椎间盘退变的X线征象出现早,详细研究其X线特点,对于诊断退变性腰椎侧凸和设计合理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抗细胞因子的中西药联合应用、基因治疗对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5只4个月龄新西兰兔,体质量2~3kg,雌雄不分,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基因治疗浅层组、基因治疗全层组。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质量折算)灌胃,2次/d,连用1个月;基因治疗组则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C2—C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l)。8个月后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中西药治疗和基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中西药联合应用及基因治疗能对其含量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 ARDS 和 SIRS 病人血浆前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和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 ARDS 病例22例和 SIRS 8例,以及正常对照10例,收集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 TNF-α、IL-1β、IL-6和 IL-10蛋白含量。结果:SIRS 病人血浆 TNF-α、IL-1β、IL-6和 IL-10含量分别为206.1±85.9 pg/ml、313.6±76.7 pg/ml、141.4±41.5 pg/ml 和259.6±54.34 pg/ml,均显著低于ARDS 病人(分别为629.3±187 pg/ml、892.4±209 pg/ml、261.1±71.3 pg/ml 和458.1±111.93 pg/ml);但SIRS 和 ARDS 病人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NFα、IL-1β和 IL-6是 SIRS 和 ARDS 演变中的重要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 IL-10的过度释放在促进炎症反应向失控发展、急性肺损伤发展成ARDS 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422-1426
[目的]通过电镜观察研究弹性内固定重建椎间稳定的方法对软骨终板变化的作用机制,为椎间盘退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分为实验失稳对照组和实验弹性内固定组,两组均为24只兔,将所有实验用兔进行手术椎间失稳;仅实验弹性内固定组在手术失稳2个月后用椎弓根螺钉和张力钢丝弹性内固定的方法进行L6、7的稳定性重建,均分别在内固定术后2、4、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以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弹性内固定能明显阻止椎间盘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的退变,并可见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有部分恢复。[结论]弹性内固定能有效地阻止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能有效促进软骨终板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前炎症因子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早期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前炎症因子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变化,探讨前炎症因子与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4年5月~2005年1月之间我科收治的20例发病时间<1个月的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取出的32个部分椎间盘髓核组织,与同时期取自死亡时间<24h的新鲜尸体中15个颈部椎间盘组织,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TNF-α、IL-1β、IL-6的表达阳性例数,采用小鼠抗人TNF-α、IL-1β、IL-6单克隆抗体来检测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的前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实验组32个颈部突出椎间盘组织中,TNF-α、IL-1β、IL-6表达阳性分别为27例、21例、18例,其中12例为4种细胞因子均表达阳性。对照组15个正常椎间盘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较少。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差异性(P<0.05)。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产生TNF-α、IL-1β、IL-6,阳性细胞主要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颈椎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