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为了研究Hp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随防了63例10年前Hp感染患者,并分析对比10年前后Hp感染情况、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①63例患者中16例(25.4%)Hp转阴,47例(74.6%)Hp持续阳性.②Hp持续阳性者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PU)的发生率分别为14例(29.78%)和25例(53.19%)(P<0.05),Hp转阴者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PU)的发生率分别为11例(68.8%)和2例(12.5%)(P<0.05).③Hp持续阳性者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77±0.43和2.13±0.34(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13±0.35和1.63±0.52(P<0.05);Hp转阴者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81±0.40和1.31±0.48(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0.55和1.4±0.59(P>0.05);Hp持续阳性者10年前后胃粘膜糜烂的发生分别为8例(17.02%)和18例(38.29%)(P<0.05),IM的发生分别为8例(17.02%)和21例(44.68%)(P<0.01);Hp转阴者10年前后IM的发生均为5例(31.25%),胃粘膜糜烂10年后完全消失.结论Hp持续感染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率,加剧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化的形成和发展,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粘膜的炎症程度,而且能阻止肠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的主要病因,Hp亦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其直接关系尚难确定。在成功应用“中国1号小型猪”建立Hp相关性胃炎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了Hp感染对猪胃粘膜上皮PCNA表达和NDA倍体的影响,以表明Hp与猪胃粘膜上皮增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随访71例5年前和78例10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5年前Hp阳性71例中,现在52例(73.2%)Hp仍呈阳性,19例(26.8%)转阴;10年前Hp阳性的78例中,现在59例(75.6%)Hp仍呈阳性,19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的发生率分别为17.3%(9/52)与26.9%(14/52)(P>0.05)和11.9%(7/59)与39.0%(23/59)(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9±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6/19)和52.6%(10/19);IN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而且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慢性胃炎活检标本68例,用W-S银染法、0.25%复红法和HpDNAPCR技术检测Hp,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按标准化方案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计数.结果Hp阳性组(30例)和阴性组(38例)中InyNAⅠ,Ⅱ,Ⅲ,Ⅳ级分别为5,7,4,14例和27,11,0,0例,AgNOR计数分别为3.44±1.20个和1.08±0.08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Hp阳性组中有4例C-erb-B2在新生腺体和不全肠化柱状细胞中局部阳性,Hp阴性组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Hp感染时胃粘膜增殖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根除前后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Hp感染患者10例经三联疗法28d.Hp阴转7例于停药1月后及治疗前内镜下取胃窦粘膜,经切片染色后分别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透射电镜显示,Hp聚集处上皮细胞微绒毛变短、减少或消失,细胞呈毛刺状或外突形成分枝状,细胞膜内侧粘液颗粒聚集,细胞破裂,释放粘液颗粒.扫描电镜下Hp横卧于微绒毛表面或垂直镶嵌在微绒毛里.应用三联疗法(德诺120mg+四环素025g+呋喃唑酮10mg,4次/d)治疗28d,停药1月后7例Hp根除.电镜显示Hp消失,粘膜细胞变性逆转,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结构恢复正常.结论Hp引起的胃粘膜超微结构损害在根除Hp后有改善及恢复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检出的胃粘膜病变共30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6例;肠上皮化生(IM)51例;异型增生(DYS)23例。每例于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则取粘膜组织4块,分别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和Hp染色的Warthin-starry染色。以镜下见到棕黑色典型Hp菌体为Hp阳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胃粘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乃玲  白玲  邓涛  张昶  陈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278-280,I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Hp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Hp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 10余年来对幽门螺杆菌 (Hp)研究的深入 ,Hp感染导致胃炎与胃癌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国际肿瘤研究署(IARC)已将Hp列为A类致癌原。研究发现Hp可分两种类型 ,其中Ⅰ型Hp菌株感染与胃炎、溃疡病、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通过检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血中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免疫球蛋白G(CagAHp IgG) ,与Hp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无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相比较 ,探讨Ⅰ型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2 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 随访142例4年前和156例7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 4年前Hp阳性142例中,现在104例(73.2%)Hp仍呈阳性,38例(26.8%)转阴.7年前Hp阳性的156例中,现在118例(75.6%)Hp仍呈阳性,38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发生率分别为17.3%(18/104)与26.9%(28/104)(P>0.05)和11.9%(14/118)与39.0%(46/118)(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7±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12/38)和52.6%(20/38);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 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可能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也可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高危因素之一,最近有研究表明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是胃癌发生过程中最早期的表现[1]。作者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做为评估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并从分子病理角度观察Hp感染时C-erb-B2和P53蛋白的变化,以探讨Hp对胃粘膜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的影响。1.一般资料: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2~74岁。组织学诊断浅表性胃炎25例,萎缩性胃炎40例,糜烂性胃炎3例。34例为活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25例,异型增生3例。Hp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初步探讨幽门螺力与肠化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CLO-test,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联合检测65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结果:表明肠化生组织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HP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HP可能在从浅表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1994年在福建长乐进行的大规模胃癌防治计划,通过胃镜、血液检查及问卷检查,发现30例胃癌及214例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各类人群中为67%至94%不等。在年龄36岁至65岁组中,长乐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香港,无论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或非感染者,胃窦肠上皮化生发现率在长乐都高于香港,在长乐,胃窦肠上皮化生发现率高于胃体肠上皮化生。长乐及香港的Cag-A阳性菌株与各种胃疾病有明显关系,在无症状组中,Cag-A阳性菌株在长乐占72%,明显高于香港的29%。Cag-A阳性菌株与胃炎、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有明显关系。问卷发现多喝茶及多进食蔬菜有保护作用,而抽烟及饮酒人群或进食咸鱼有较多机会形成胃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取自二个地区共183例儿童和青少年胃窦部及体部粘膜活检材料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幽门螺旋菌检出率低于国内成人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地区性有明显关系,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幽门螺旋茵的检出率明显增多,而与活检的取料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排空功能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排空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Giemsa染色与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76例经胃镜证实的DU分为HP阴性和HP阳性两组。健康对照组13例。用^99mTc标记法对以上3组对象进行液体与固体胃排空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60例十二指肠溃疡球部活检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并以5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作对照。结果:胃上皮化生率球溃组(81.7%)高于对照组(26%)(P<0.005);球部HP检出率球溃组(50%)高于对照组(14%)(P<0.005);球部HP94.6%(35/37)生长在胃上皮化生区,5.4%(2/37)生长在无化生区(P<0.050),轻度,中度,重度胃上皮化生区HP检出率分别为21.4%,64.3%,70.0%,中-重度胃上皮化生区HP检出率高于轻度化生区(P<0.05)。结论:胃上皮化生与HP相继作用,形成十二指肠溃疡。  相似文献   

16.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炎及胃泌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估胃舒散联合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Hp根除的效果及其对溃疡合并胃炎、血清胃泌素(Gas)的影响。方法 :77例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组 (DU ,52例 )和胃溃疡组 (GU ,2 5例 )患者 ,均服用胃舒散 2 .0g(含铋 0 .1 2g) ,呋喃唑酮0 .1g,阿莫西林 0 .5g ,各 3次 /d ,2周后再继服胃舒散 4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 1月后进行内镜检查并对胃窦、胃体胃炎予以内镜下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法于治疗前及结束 1月、6月后检测胃泌素水平。结果 :DU组与G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1 0 0 %和 92 % ,Hp根除率分别为 90 .3 %和 84.0 % ,二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将根除Hp的 47例DU和 2 1例GU患者分为 2组 ,治疗前 2组胃窦胃炎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GU组胃体胃炎的评分显著高于DU组 (P <0 .0 0 1 ) ;血浆中胃泌素含量 (DU组 39.4± 1 3 .6pg/ml;GU组38.4± 1 2 .3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值 (2 8.5± 1 0 .6pg/ml,P <0 .0 5)。Hp根除 1月后 ,2组患者胃窦胃炎与胃体胃炎的评分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自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0 1 )。DU组Hp根除治疗 1月后 ,胃泌素水平显著下降到 32 .7± 1 0 .5pg/ml (P <0 .0 5)。GU组Hp根除 1月后 ,胃泌素水平有所下降 ,但与治疗前相比 ,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对100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HP感染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且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93.8%)明显高于HP阴性组(50.0%)(P〈0.01)。结论:HP感染在胃癌变中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抗体产生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内IgA,IgG和IgM产生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引起了胃粘膜内局部抗体产生细胞的增加.其中以IgG和IgM产生细胞增加更着.提示:HP感染时局部体液免疫反应增强,进一步为HP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免法测定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17例Hp阳性,6例Hp阴性)患者血浆及胃窦组织生长抑素含量(SS),9例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组。结果:3组血浆SS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窦组织SS分别为7.05±1.67pg/mg湿重和8.35±3.2pg/mg湿重,与对照组(14.55±1.8pg/mg湿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5),但Hp阳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Hp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胃窦生长抑素降低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而Hp似与之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