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在对脑缺氧/缺血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海马脑片.在缺血/缺氧期间海马CAl区可记录到场电位的时相性变化.本文就这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缺氧损伤电位的电生理特点、代表的意义、可能的机制以及它在实验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iR-29a通过靶向调控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家族4(TRPV4)在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对G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睾丸GC-1细胞缺氧复氧模型,RT-PCR检测不同复氧损伤时间点miR-29a和TRPV4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29a对GC-1...  相似文献   

3.
缺氧适应对缺血缺氧损伤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适应对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小鼠分成6组,对照组A;缺氧预处理组B;IH1组:缺血缺氧1组,在缺氧仓内放1h;IH2组:缺血缺氧2组,在缺氧仓内放2h;B IH1组,缺氧预处理后30min行缺血缺氧处理;B IH2组。采用DNA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缺血缺氧及缺氧适应后脑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 缺氧适应和缺血缺氧1组均可见凋亡细胞,严重缺血缺氧组几天凋亡细胞,缺氧适应增加了严重缺氧组凋亡细胞的数量。结论 缺氧适应可改善脑缺血缺氧超微结构损伤,对迟发性的神经原损伤有保护作用;缺氧适应诱导脑细胞凋亡;缺氧适应可使缺血缺氧脑细胞的归缩由坏死变成凋亡。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缺氧模型,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单个海马神经元内Ca2 浓度随缺氧或加入谷氨酸、KCl前后的实时变化。结果 异丙酚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P<0.01),异丙酚对缺氧、谷氨酸和高浓度KCl诱发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 ]i)的升高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异丙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与异丙酚抑制[Ca2 ]i异常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心肌收缩功能的降低。丙酮酸能通过增加心肌细胞磷酸化电位,降低Ca~(2+)超载,增强肌浆网对Ca~(2+)的摄取和释放,减少无机磷酸盐对心肌收缩功能的抑制,使缺血再灌注心肌收缩功能提高。丙酮酸还能清除H_2O_2,降低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慢性缺血缺氧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改良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血缺氧的模型。方法: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无菌石蜡油覆盖于低糖细胞培养液表面,使培养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检测缺血缺氧细胞的形态,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量及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及细胞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增加,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浆内出现空泡样变性,细胞死亡率增加,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及细胞乳酸胶氢酶漏出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该模型可使细胞受到渐进性损伤,损伤结果与体内细胞缺血缺氧后所致的病理学变化相似,证实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7.
供肾热缺血时是指在常温下,肾脏缺血或血液灌注严重不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由于缺血、缺氧,肾组织内可产生一系列变化,使移植后植肾功能受到损害。较长时间的热缺血损伤常可引起术后移植物早期无功能(INF),这不仅增加鉴别诊断早期肾功能低下原因的困难,增加环胞素A的肾毒性,且可增加排异反应的发生,减低生存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热缺血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肾脏热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缺血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影响。方法 酶消化法急性分离SD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通过低氧和无糖法制备神经元缺血模型,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异丙酚对缺血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神经元缺血5 min后持续钠电流显著增强。异丙酚10μmol/L和100μmol/L均能明显抑制缺血引起的持续钠电流增强(与0μmmol/L组比,P<0.01),此作用为异丙酚100μmol/L较10μmol/L儿更强(P<0.05)。结论 异丙酚能够抑制体外脑缺血时海马神经元持续钠电流,这可能是其产生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鼠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后顺向群锋电位(OPS)以及缺氧损伤电位(HIP)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C组);实验对照组(EC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P组);iNOS阻断剂氨基胍(AG)组(AG组);异氟醚预处理+iNOS阻断剂组(IPAG组)。IP组给予3h异氟醚预处理,AG组给予iNOS阻断剂处理,IPAG组给予3h异氟醚预处理,同时给予iNOS阻断剂,取脑片后分别给予14min的缺氧处理,观察不同处理对海马脑片OPS恢复以及HIP的不同效应。结果 IP组的OPS的恢复程度、恢复率明显高于C组、EC组、AG组和IPAG组(P<0.05),IP组HIP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EC组、AG组和IPAG组(P<0.05),HIP的出现时间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可明显减轻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用iNOS阻断剂可去除这种保护作用,证明这种预处理作用与异氟醚预处理产生的iNOS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抑制持续钠电流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是某些神经保护剂发挥缺血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1] 。低浓度利多卡因( 10 μmol/L)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钠通道阻滞有关[2 ,3 ] 。利多卡因对瞬时钠电流的有阻滞[4] ,但其难解释高浓度利多卡因为何没有脑保护作用[5,6] 。我们通过观察低浓度利多卡因对模拟缺血状态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缺血脑保护的机制。一、材料与方法实验选择出生10~14dSD大鼠,雌雄不限,断头取脑,通过急性酶分离法得到单个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模型的制作采用糖氧剥夺法。实验分7组(n =10 ) :缺…  相似文献   

11.
骨骼肌缺血损伤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肉组织是对缺血最为敏感的组织之一。肢体大血管损伤、止血带的应用、动脉血栓形成、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外伤性断肢(指)再植、肌肉移植等均可造成肌组织不同程度的缺血。骨骼肌缺血损伤轻者早期局部变性坏死,晚期纤维化、挛缩、影响功能,重者可致整个肢体坏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设法减轻肌肉缺血损伤程度有极大的临床意义,骨骼肌缺血损伤分缺血、缺氧的原发损伤阶段和后续再灌注的继发损伤阶段。下面拟就二阶段损伤机制和各阶段的保护研究作一介绍。一、骨骼肌缺血原发性损伤缺血的特点是缺氧,而氧对维持细胞功能来说非常重要,有氧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的变化及低温对其的影响,以探讨其活性改变与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关系和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时间为10min。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测定海马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的活性,应用组织学检查进行神经元计数。结果 在常温缺血再灌注6h、48h和96h,海马CA1区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的活性分别降至假手术组的49%、32%和12%(P<0.01),在缺血96h出现大量的神经元死亡,正常神经元数目仅为假手术组的5%,而低温组在再灌注6h、48h和96h后,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及神经元计数均明显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微管运动蛋白Kinesn活性的下降而减少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肠上皮细胞(IEC)缺血缺氧损伤后肌动蛋白及其结合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及钙通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IEC分离与原代培养和体外模拟缺血缺氧环境,设立对照组(A组),缺血组(B组),缺氧组(C组),缺血缺氧组(D组)及加用维拉珀米2 mg/L的相应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FCM)计算凋亡细胞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观察肌动蛋白(F-actin)、踝蛋白(talin)和α-辅肌动蛋白(α-actin)的形态及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B、C、D组IEC凋亡较A组明显增加(P<0.05);加用钙通道阻断剂后的B1、C1、D1组较相应对照组减少(P<0.05);缺血缺氧损伤导致F-actin、talin和α-actin形态的改变,以D组最显著,同时B、C、D组的荧光强度较A组明显减弱(P<0.01),加用钙通道阻断剂后的B1、C1、D1组F-actin、talin和α-actin形态有所恢复,荧光强度增强,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缺氧损伤导致的肌动蛋白及其结合蛋白的改变与IEC脱落、凋亡相关;钙通道阻断剂可以减轻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14.
心肌在一定范围内对缺血,缺氧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同时,随心肌缺血、缺氧时间变化,心肌表现出相应的形态、代谢及药理学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尤其是心肌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心肌在一定限度内免受缺血性损伤。本文就这些方面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肌在一定范围内对缺血、缺氧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同时,随心肌缺血、缺氧时间变化,心肌表现出相应的形态、代谢及药理学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尤其是心肌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心肌有一定限度内免受缺血性损伤。本就这些方面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氧自由基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氧自由基参与肾缺血引起的急性肾衰的病理过程。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可以增强缺血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HIF-1α是否参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及其与氧自由基联系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为临床防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C57BL/6 小鼠分4组,无缺血对照组行假手术,预处理对照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6min,缺血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8min,预处理组经6min缺血预处理后48h再行18min脑缺血。末次缺血后3d使用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原的DNA断片化改变,末次缺血后7d,用甲酚紫染色及微小管相关蛋白2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结果 6min脑缺血未导致海马神经元缺失,18min脑缺血造成双侧海马神经元大量缺失,6min预处理明显减轻18min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此预处理模型为在基因水平研究脑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文献报道,但对IP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了。为此,我们通过体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利用人工造成的缺氧和富氧环境,来研究缺氧预处理对肝细胞缺氧再灌氧损伤的影响,从而建立IP保护肝脏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损伤的研究在近年倍受关注。模型方法的建立是研究的关键环节,每种模型各有其不同 的优缺点和针对性,本文就目前常用的缺血缺氧模型种类、建立方法及检测指标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地西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为15min。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地西泮治疗组和地西洋预注组。于动物存活第6天行Y—型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能力,第7天检测记忆能力并行海马CAl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l区神经元细胞损伤,地西泮治疗组与地西泮预注组能不同程度减轻海马CAl区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的降碍。结论 一过性脑缺血能产生神经元损伤。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