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状况.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方法,在河南某农村地区8所小学对388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53.1%的学生知道陌生人的概念;21.4%的学生知道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以让人感觉不好的方式接触儿童的身体;如果被喜爱的人触摸了隐私部位,表示能告诉另一个信任的成年人的只有13.4%.若被人试图触摸隐私部位,认为有可以告诉的家庭外其他成年人的只有9.0%.结论和建议: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缺少基本的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和技能,应重视农村地区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态度和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状况,探讨影响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影响因素,为做好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调查对象来自同意参加这项研究的2所小学1~6年级24个班的小学生家长。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结果:在被调查1161名小学生家长中,有30.4%的家长能认识到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58.7%知道男孩也有可能被性侵犯;65.6%曾与孩子交流过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人看和摸。母亲、家长文化程度高、女孩、家长预防性侵犯教育知识和积极地支持预防性侵犯教育态度是亲子间交流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促进因素。结论:小学生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有限。要重视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工作,促进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初一年级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状况,为在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方法,于2010年在北京市三所学校对1200名初一年级学生(女生600人,男生600人)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3.3%的学生知道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有陌生人也有熟悉的人;53.5%的学生知道男孩也有可能被性侵犯;若被成年人触摸了隐私部位,表示有可以告诉的家庭外的其他成年人的只有18.1%。如果被性侵犯,女生表示能将此事告诉他人的比例明显多于男生。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与父母亲文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关联。结论和建议:初一年级学生缺少基本的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应重视初中学生预防性侵犯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意识和能力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6所中小学927名学生和61位教师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留守儿童17名,访谈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学校校长2名。结果: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6.7%的儿童能够识别陌生人;15.9%的儿童不了解隐私部位的概念;29.2%的儿童在别人对自己的触摸(抚摸)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时,不会告诉家长和其他大人;34.2%的儿童认为男孩不必担心别人会触摸其隐私部位;31.8%的儿童认为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只有异性。68.0%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很有必要进行性教育,仅仅6.0%的教师主动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性知识的教育。结论:广西偏远地区农村儿童预防性侵犯能力有待提高,应重视儿童预防性侵犯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性科学》2017,(12):128-131
目的:了解东北某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教育活动状况,为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东北某农村地区某小学的二、三年级的学生家长,共有146名学生家长完成了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受访家长中,24.7%知道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大多是儿童熟悉的人,55.5%知道男孩也会受到性侵犯,73.3%的家长同儿童谈论过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人看和摸。结论:农村地区的家长较为缺少预防性侵犯知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提高家长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认识,促进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科学》2017,(7):139-143
目的:了解农村小学教师预防儿童性侵犯的知识、态度和教育活动状况。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教师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于2014年3月在东北某农村地区同意参加这项调查的3所学校中,对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有122名教师参与并返回了有效调查表,调查内容涉及相关知识、态度和开展教育活动情况。结果:本调查的10个知识条目,有77%的教师能正确回答其中的6~10个条目;很少有教师能够认识到侵犯者多为儿童熟悉的人(40.2%),只有约1/2的教师在学校给学生讲过熟悉的人也有可能对儿童进行性侵犯(59.8%),和身体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别人看和触摸(52.5%);只有约1/4的教师回答曾参与过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的培训,或参与的培训包括了预防儿童性侵犯;大多数教师表示赞成在小学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91%)。对预防性侵犯教育持赞成态度和参与过培训,是教师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的促进因素。结论:农村小学教师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知识有限,亟需对教师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7.
儿童保护工作者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需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保护工作者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相关知识、开展教育的自信程度和所面临的困难,为做好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7年10月对28名来自教育系统的教师和学生卫生保健人员、民政系统和妇联机构的儿童保护人员以及儿科医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96.4%的被调查人员赞成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被调查人员对儿童性侵犯问题有所了解,但仍有近半数人员缺少预防儿童性侵犯的基本知识,如只有32.1%的人知道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近半数人员对讲授预防儿童性侵犯基本内容缺少信心或没有信心.相对于其他年级,比较多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内容"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好的接触和坏的接触"、"与他人交往原则"、"安全注意事项"等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讲.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的主要困难是担心这种教育不被家长和学校领导接受;缺少专门的培训和系统教材.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急需编写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资料和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发育阶段的教案,重视对儿童保护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和教育技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对听障儿童母亲知识和亲子交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对北京市7所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听障儿童母亲进行。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对家长进行教育前和教育后1个月问卷调查,以自身为对照,评价本研究中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的影响。有62名6岁及以下听障儿童的母亲参与了教育,并完成了教育前及教育后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听障儿童母亲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得分(6.35±2.31)明显高于教育前(5.50±2.2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04)。教育后预防性侵犯亲子交流得分(5.61±3.04)高于教育前(4.81±2.8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69)。结论面授式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听障儿童母亲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并促进部分话题上的亲子交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幼儿园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状况。方法:本调查对象来自同意参加这项研究的2所幼儿园中的240名3~5岁儿童。其中女孩123人,占51.3%。采用一对一儿童访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仅有42.1%的幼儿知道"想要摸小孩隐私部位的人并不都是陌生的人";17.9%的幼儿认为"小孩应该报告隐私部位被人接触这种秘密"。幼儿预防性侵犯技能得分也较低。结论:幼儿缺少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要重视幼儿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对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为在农村小学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农村地区8所小学四年级小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将学生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由研究者在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分别于教育前、教育后1周和教育后5个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教育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知识技能的变化,评价教育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教育后教育组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得分明显增加;如果有性侵犯发生,表示能披露性侵犯事件的比例明显增多。教育后5个月追踪调查显示,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技能水平仍明显高于教育前。结论: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农村2所学校623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分别有61.3%、51.5%、66.0%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无保护的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21.5%、25.8%、20.4%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有53.8%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做朋友。有3.6%的学生报告曾有过性交行为。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杂志/书、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62.1%)。有73.7%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结论: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要重视农村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并通过受教育的学生,向家庭其他成员和同伴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辽宁某农村地区1所学校392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分别有43.4%、36.2%、36.5%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25.0%、19.6%、16.8%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杂志/书、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54.6%)。有76.9%的学生想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结论:调查结果提示我们,要重视农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并通过受教育的学生,向家庭其他成员和同伴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农村地区小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水平。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东北某农村地区学校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有171名小学生完成并返回了有效调查问卷。通过计算正确率及得分情况,了解小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水平。结果:被调查儿童对14个知识条目回答的正确率为33.3%~76.0%,有2.9%的儿童对14个条目全部回答正确。在4种假设性侵犯危险情景中,有45.0%的儿童能表示出拒绝和离开;当报告的性侵犯事件不被相信时,有64.3%表示能继续告诉直到有人相信。总的看来,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女生技能得分高于男生。结论:被调查儿童具备一定的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但仍然不足,应通过教育提高小学生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Rosenberg自尊量表(SES)、Barratt冲动量表(BI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3所中学抽取的141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P〈0.01),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适当关注高冲动性中学生对降低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亲子互动自主阅读材料方式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对儿童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东北某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组由儿童与家长共同阅读教育材料学习预防性侵犯有关内容,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于教育前、教育后1周和教育后3.5个月进行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有160名小学生参与调查并返回了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教育组儿童知识得分从教育前的(8.69±2.44)分增长到教育后1周的(10.51±3.23)分(P0.001);技能得分从教育前的(7.27±1.84)分增长到教育后1周的(8.06±1.58)分(P0.01),教育后3.5个月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明显高于教育前。然而,对照组同教育组呈现相似得分增长趋势。结论:评价结果没有显示出亲子互动自主阅读教育材料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研究方法以及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仍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