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全景成像矩阵技术(TIM)的磁共振成像(MRI)在多发性骨髓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3.0T MR对27例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全身冠状位、矢状位分段成像,而后运用机器自带Composing软件拼接重组图像。结果冠状位、矢状位重组图像视野大、成像范围广,可直观地显示病变侵犯范围、浸润深度。结论基于TIM技术的MRI检查不但能够全面、整体地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变状况,减轻患者苦痛,而且可以加快检查速度,提高患者流通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MRI筛查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腰椎损害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MRI在筛查和诊断MM病人腰椎骨骼病损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患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骼X线平片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平扫片筛查骨骼损害进行比较。结果 在病人腰椎部位,用X线平片筛查有15例病人有骨髓瘤损害,而用MRI却发现28例;13例病人MRI腰椎检查结果无阳性发现时X线腰椎平片都是阴性;13例中有2例病人X线平片筛查时在骨骼的其它部位发现病损。结论 我们建议X线平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的全部骨骼病损筛查为最佳选择,而腰椎X线平片表现正常者需进一步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学分型及其临床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由具有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能力的浆细胞克隆性恶性增生所致,侵犯骨髓及骨质可产生溶骨性病变,并可合成与分泌大量结构单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占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骨髓涂片或局部病灶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椎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特点。结果:脊椎MM的MRI表现分为4型:正常型,1例(6.25%),T1WI病灶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弥漫型,9例(56.25%),T1WI病灶呈弥漫性低信号,边界较清楚,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欠清;局灶型,3例(18.75%),T1WI病灶呈多发结节状、斑片状低信号,边界较清楚,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椒盐”型,3例(18.75%),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高、等、低混杂信号,边界欠清。以上各型在STIR上均呈高信号,病灶显示清楚。椎体受累常为连续性,占68.75%;椎体变形,占31.25%;附件受累,占25%;椎旁软组织肿块,占6.25%。结论:脊椎MM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MRI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下位胸椎和腰椎多发性骨髓瘤MRI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例多发性骨髓瘤下位胸椎和腰椎的MRI形态分为4型:局灶型、混杂型、弥漫型和段型。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中仅1例是局灶型、,提示局灶型通常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潘士军 《吉林医学》2008,29(3):244-245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由于骨髓瘤细胞多少不一,浸润程度不同,分泌的异常球蛋白量也不同,以致各脏器受累程度各异,临床症状出现缓慢且复杂多样,典型表现时间各异,症状表现也常常不全面,故而造成早期误诊、误治较多。现将本院早期误诊25例MM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第二大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内单克隆浆细胞的异常增殖。目前,X线、CT、MRI、PET等多种影像学方法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磁共振成像(MRI)是骨髓浸润性病变诊疗中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它可以评估MM患者的肿瘤负荷。另外,影像学检查可精确定位病灶,提高局部骨髓穿刺活检的阳性率,为化疗及手术治疗提供定位引导。现对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各种影像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 ,5 0岁。因腰腿痛 2个月余 ,肛周麻木 1个月 ,外地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对症治疗无效。核磁共振检查示腰骶椎 1~ 3椎体、附件及两侧髂骨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为进一步诊治于 2 0 0 2年 4月 3日入我院。患者无咳嗽、咯痰、胸痛及呼吸困难。查体 :腰骶部压痛 ,余 ( -)。化验及其它检查 :血常规 :WBC 7 8× 1 0 9/L ,Hb 1 1 4 g/L ,Plt 2 1 4× 1 0 9/L ,LDH 3 86IU/L ,AKP 2 3 5IU/L ,ESR 3 8mm/h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7 0 1g/L(正常 0 69~ 3 82 g/L) ,IgG、IgM、IgD和IgE正常…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寻找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PI)征象。方法分析21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常规脑部MRI表现,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增强表现等。结果脑部的MS灶可以单发和多发;单发者幕下多见,多发者以4-15个病灶者最多。少数病例的病灶弥漫分布,无法计数。斑块发布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其次为额顶叶皮层下、胼胝体、脑干,伴发小脑内病灶仅2例。斑块直径约几个毫米至2厘米不等。根据形态和信号,病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灶呈卵圆形或圆形,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周围可见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此类病灶均表现强化,最典型为环形强化、强化环完整或呈不完整弓形,即使病灶较大仍具有上述特点。慢性病灶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大体对称性的病灶,分布于两侧脑室旁;另一种病灶分布较分散,额、顶叶,侧脑室旁及脑干等处都有,病灶呈小条、片状,部分融合成较大片状。慢性病灶有收缩感,边缘较锐利,信号较均匀,周围无晕环征象,增强后无强化。结论脑部MS有多种MRI表现,部分征象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HDxt 3.0T磁共振成像仪,对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WBDWI检查,对阳性病灶进行双盲法诊断、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测量ADC值。结果:WBDWI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均表现为弥漫性骨髓浸润改变,部位以胸骨、两侧肋骨、脊椎骨、骨盆及两侧股骨上段为主,病灶在MIP图像上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高信号,翻转图像及ADC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7例复查病例图像,6例病灶减少,MIP图像上高信号病灶的信号程度降低,ADC值升高。结论:WBDWI作为一种新的全身功能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英  朱榆红 《医学综述》2009,15(7):1085-1087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为主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多发性导致其临床诊断相对困难,尤其是早期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对发现MS病灶十分敏感,有助于临床诊断。本文阐述了M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脊髓多发硬化病变在MRI的特征性表现,并阐述了MS特殊类型的MRI表现,还提出了MS与多发性脑梗死、脑转移瘤、髓内肿瘤在MRI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无骨髓病变的健康志愿者20例(>40岁),常规扫描后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取b值为0、50、600、1 000 s/mm2,分别测量健康组及MM病变骨髓信号强度比,用定性评分和定量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方法来比较不同b值DWI的图像质量,同时通过比较两组的ADC值以及不同b值的ADC值,确定敏感性诊断的最佳b值。结果 在常规T1WI及T2WI压脂序列上检出的164处病灶,在DWI上检出156处,敏感度达95%。在b值为50、600、1 000 s/mm2时,图像的信噪比SNR为22.28±14.40、11.85±7.78、7.57±4.7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23,P<0.05);MM组ADC值分别为(1.52±0.81)×10-3 mm2/s、(1.32±0.74)×10-3 mm2/s、(1.11±0.71)×10-3 mm2/s,b值为600及1 000 s/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值为50及600 s/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DC值随着b值的增高而减低;其敏感度随着b值的增高而增高,但信噪比明显降低,图像模糊,所测ADC值很不稳定。b为600 s/mm2,MM组与健康组ADC值分别为(1.32±0.74)×10-3 mm2和(0.28±0.11)×10-3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MR DWI从分子水平定量的检出多发性骨髓瘤病变椎体的破坏程度,其检出率、敏感度较高,选择b值600测量数据较稳定,图像的信噪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该病隐袭而且症状多样,误诊率较高,文献报道可达54~100%。我院从1957年~1987年共收住17例,误诊率达94%。就诊到确诊的间隔时间最短的39天,最长的570天,平均277天。误诊病种类达19种,该病的临床表现有骨胳疼痛、贫血、出血、血沉增快、反复感染、头疼头晕乏力、氮质血症,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等。可见该病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因此当发现以上症状和体征时一定要想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这就提供了早期诊断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16.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叩athy,CADASIL)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非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1977年由欧洲学者首先以“遗传性多梗塞痴呆”报道,此后,在不同的名称下陆续有相关报道。到1993年法国Toumier-Lasserve将该病正式命名为CADASIL。CADASIL欧美人发病率较高,近年亚洲地区也有报道。MRI在CADASIL诊断及病情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惠  许波  郑大军 《吉林医学》2011,(10):1924-1925
目的: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CRP)早期评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复发。方法:测定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RP,观察CRP水平和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的关系。结果:与CRP正常组比较,CRP水平上升组患者复发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CRP水平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复发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  许莹  沈悌 《北京医学》2006,28(3):132-13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早期死亡(6个月内)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血白蛋白水平、血肌酐(Cr)水平、血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和是否合并有淀粉样变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确定只有血白蛋白水平、血Cr水平、血β2-MG水平及是否合并有淀粉样变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高血β2-MG水平、合并有淀粉样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早期死亡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9.
MRI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的发病率渐高.其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多样化,临床漏诊、误诊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旧。在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正趋向于老龄化,因而有必要寻求一条符合循证影像医学的途径,对该病进行早期筛选、确诊、疗效观察、预后估计。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正在MM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1例多发性骨髓瘤伴颞部髓外病变的病例,患者为56岁女性,发现左侧颞部肿物1年余,疼痛1月。MRI平扫及增强示:左侧颞部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高b值弥散受限高信号,大小约72mm×50mm×73 mm (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双侧额顶枕部颅骨、斜坡可见多发斑片状T2FLAIR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诊断:左侧颞部病变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双侧额顶枕部颅骨、斜坡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多发性骨髓瘤。术后病理为浆细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