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对7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并同时进行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检测。结果在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26.7%,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均为阴性。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上皮细胞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是前列腺液阳性者,尿及尿道上皮细胞均为阴性。本实验结果不仅表明沙眼衣原体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之一,而且为沙眼衣原体性前列腺炎提供了特异性诊断方法和治疗后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尿中结核杆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86例患者(10例经病理诊断为肾结核,69例可疑肾结核,7例单纯附睾结核)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连续2日晨尿结核菌检测。10例肾结核患者检出均阳性;可疑肾结核者第一次检出9例,第二次为6例;7例附睾结核者两次无一阳性;对照组有1例二次检查均为阳性。认为PCR对尿中结核杆菌检出率高、准确、快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多聚酶链反应对病毒性前列腺炎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讨病毒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检测。结果:前列腺液中HSVⅡ阳性率为16.2%,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4例前列腺液HSVⅡ阳性者,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粘膜脱落细胞PCR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PCR技术对病毒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一直以来,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被认为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近期,胆囊功能异常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综述胆囊功能失调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包括胆囊的运动和浓缩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引物诊断胰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引物诊断胰腺癌戴存才刘训良苗毅杜竞辉张兆松陈淑贞吴海玮苏川吴观陵我们采用针对该密码子点突变方式(CGT、GTT、GAT)设计的顺序特异性引物(sequencespecialprimers,SSP),对胰腺肿块细针穿刺物进行多聚酶链反...  相似文献   

8.
Liu Y  Zhang B  Qian G  Chen H  Wu M  Fu J  Huang C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0):608-610
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液中播散的循环性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抽取93例肝癌患者及37例对照组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10例健康人)周围静脉血液各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共有50个肝癌血液标本被检测到AFPmRNA(53.8%),而对照组中无一例血液中检测到AFPmRNA,AFPmRNA检出率与肝癌分期(TNM)、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P<005)。21例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标本均被检测到AFPmRNA(100%),没有远处转移的72例肝癌血液标本中29例检测到AFPmRNA(403%)。结论AFPmRNA可以作为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标志,也可作为肝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诊断男性淋病119例报告郑骏年,谢叔良,连保罗,马海军1993年8月~1994年7月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19例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AGU)、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CGP)及无症状患者进行淋菌检测,并与涂片、培养法比较,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方法:抽样调查172例因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行内镜保胆手术的患者(术后3年以上),其中胆囊结石119例,胆囊息肉3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14例,观察患者术后结石与息肉的复发情况.结果:1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术后结石复发22例,无新发息肉;39例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3例,新发结石1例;1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2例,其中1例并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可能是发病机制各异的相互独立的疾病,但胆囊息肉可能通过影响胆囊内胆汁流体的状态而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导致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故对合并胆囊息肉的胆囊结石患者不推荐保胆手术.  相似文献   

11.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例正常肾、18例原发性肾癌和1例肾盂癌mdrlmRNA表达状况,结果显示2例正常肾和15例(83.3%)肾癌表达mdrlmRNA基因,另3例肾癌和1例肾盂癌无此基因表达。mdrl基因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无关(P=0.51)。原发性肾癌mdrl基因的高表达奠定了肾癌内在性耐药的基础。比较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显示RT-PCR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mdrl基因的方法,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拟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不同稀释比例的周围静脉血液中存在的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敏感性。1.材料和方法:(1)细胞系选择:选择能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LINM(由本校病理解剖教研室提供),进行体外传代培养,显...  相似文献   

13.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肾癌mdr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例正常肾,18例原发性肾癌和1例肾盂癌mdrlmRNA表达状况,结果显示2例正常肾和15例(83.3%)肾癌表达mdrlmRNA基因,另3例肾癌和1例肾盂癌无此基因表达,mdrl基因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无关(P=0.51),原发性肾癌mdrl基因的高表达奠定了肾癌内在性耐药的基础。比较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显示RT-PCR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m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简单、可靠、高效的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为研究胆石成因及防治提供重要手段。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模型组喂饲致石饲料(基础饲料加10%猪油、1%胆固醇及0.5%胆酸)。两组小鼠分别于喂养4周和8周后,计算小鼠存活率,同时各取一半数量小鼠在乙醚吸入麻醉下手术取胆囊及血液标本,分别检测成石率、血脂浓度及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结果对照组小鼠8周存活率100%,模型组小鼠死亡1只,存活率95%。对照组8周成石率为零,模型组4周成石率80%,8周成石率100%。血脂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4周和8周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甘油三酯浓度轻度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1)。4周和8周时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测定,对照组分别为0.48±0.29和0.58±0.21,模型组分别为1.36±0.36和1.52±0.37,模型组胆固醇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结论本模型方法简单、成石率高、动物死亡率低,可作为研究胆石成因及防治的备选模型。  相似文献   

16.
免疫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目前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免疫有关系,本文将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免疫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目前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免疫有关系,本文将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囊胆汁成分,探讨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形成中各种成分的差异。方法测定20例胆囊胆固醇息肉(息肉组)、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结石组)和10例非肝胆疾病(对照组)的胆囊胆汁成分。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BA)、磷脂(PL)和总胆固醇(TC);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ORION-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Ca^2+浓度及pH值;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8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结果息肉组和结石组TC[(14.0±0.5)mmol/L,(18.6±1.2)mmol/L]、CSI(1.217±0.039,1.565±0.087)、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702±0.084,0.763±0.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C(9.1±0.8)mmol/L、CSI(0.812±0.075)、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585±0.067)(P〈0.05),而且上述指标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2组TBA含量分别为(110.7±14.8)mmol/L、(105.8±16.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33.1)mmol/L(P〈0.05)。结石组糖蛋白(1.8±0.2)mmol/L、游离Ca^2+(2.2±0.3)mmol/L及pH值(7.9±0.3)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糖蛋白(0.6±0.1)mmol/L,(0.7±0.1)mmol/L、游离Ca^2+(1.2±0.2)mmol/L,(1.1±0.1)mmol/L、pH值(7.0±0.1),(6.9±0.2)(P〈0.05)。结石组甘氨胆酸(G)/牛磺胆酸(T)比值(2.777±0.217)显著低于息肉组(3.624±0.465)和对照组(3.960±0.377)(P〈0.05);结石组和息肉组PL/TBA(0.311±0.044,0.292±0.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41±0.082)(P〈0.05)。结论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的共同因素。结合胆汁酸构成比例、pH值、糖蛋白及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息肉及结石的胆汁中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绞股蓝预防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方法 采用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设置了空白组、对照组、预防组。结果 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预防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绞股蓝能改善肝功能细胞,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胆汁酸含量,达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胆汁中成分的改变是致石基础,胆囊功能紊乱是致石的重要条件,促-抗成核动力学体系改变是致石的关键。按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胆汁中脂质和蛋白质、胆囊功能、胆汁酸盐肠肝循环、肠内胆固醇吸收能力、脂质转运蛋白以及核受体等在胆固醇结石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综述着重阐述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