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2例分析伍春霞余良虎范畴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一特殊类型的上颌窦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因临床表现有时与上颌窦癌颇为相似,给临床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带来一定困难。我科近10年来收治本病36例,整理资料完整的22例,其中3例术前...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术后病理证实的32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作了临床分析,并提出了对反复鼻衄伴鼻塞流涕患者,应考虑到此病存在的可能性。可借助于X线摄片、上颌窦穿刺冲洗及探查术作病理学检查予以诊断。手术治疗可达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5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属良性病变 ,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体征、X线和CT图像容易与恶性肿瘤混淆 ,影响麻醉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现将近年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 5 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性 32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7~ 6 6岁 ,平均年龄 43岁。病程 2月~ 30年 ,平均 2年。全部为单侧发病。1 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血涕及反复衄血 ,其次为鼻塞、面颊肿胀、麻木、复视等压迫症状。见表 1。表 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症状症 状衄血血涕鼻塞面颊肿胀面颊麻木头痛复视张口受…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混合感染如骨质破坏等,部分病例CT图象特征颇似恶性肿瘤[1],故临床上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总结我科自1985年至今共收治的5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 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21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均起源于单侧上颌窦,呈膨胀性生长,充填于上颌窦及同侧中鼻道.密度不均匀,为高低混杂的软组织密度(18/21),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5/21),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上颌窦内侧壁压迫性吸收(13/21)及后外侧壁骨质增厚硬化,上颌窦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受侵征象.结论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凳窦 ,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粘膜慢性炎症 ,可因一侧鼻塞、血性涕或窦壁骨质破坏吸收而被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 ,现将我院自 1987年以来诊治的 2 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颌窦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由于其病变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易误诊。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对我科1996~2002年收治的26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8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CT特征性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经鼻或双径路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术后病理报告为出血坏死性息肉或慢性炎症伴出血坏死组织,1例病检发现真菌菌丝和菌孢。18例患者均治愈,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随访1.5~5年,全部病例均无复发,症状消失。结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有其CT特点,可在鼻内镜下经鼻或双径路手术彻底切除,具微创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因左鼻塞、渐进性加重3个月于2000年12月26日入院。3个月前无诱因左鼻腔出血,为咖啡色鼻涕,轻度鼻塞,未治疗。20天后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鼻息肉”,予以鼻炎药、滴鼻水(药名不详)治疗,无好转,左鼻塞加重,流脓涕,视物易疲劳。2个月后因左上半侧牙痛,左眼球发胀,视力急剧下降,流泪,左面部肿胀,左鼻持续性阻塞,流脓涕,无流鼻血,故再去就诊,拍鼻窦CT片后,又诊断为“左上颌窦癌”。患者于12月22日来我科诊治。专科检查:左上下眼睑肿胀,眼球运动自如,左眼视力0.4,右眼1.0;左面部隆起,压痛明…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上颌窦黏液囊肿的CT征象。结果:低密度者20例,等、高密度者16例;形态上结节型21例、炎症型8例、窦壁缺损型7例。病灶呈囊性密度时,诊断较容易;病灶呈软组织密度时,结节型需与息肉鉴别,炎症型需与上颌窦炎区别,窦壁缺损型易与上颌窦良恶性肿瘤混淆。岛屿征及骨质硬化具有较大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