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参考Hakamari等介绍的方法,首次从人胃腺癌组织中分离纯化并获得具有L_ex血型活性的糖脂抗原——6B神经节甘脂,现将提取与鉴定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已证明碳水化合物Le~x,Le~y,涎酸-Le~x及涎酸-Le~a,及T等抗原为胰腺癌的相关抗原,其中Le~x,涎酸-Le~x及T抗原均只在癌组织表达,而不在正常胰腺组织表达,是胰腺较好的标记物。而Tn抗原是T抗原的前体,涎酸-Tn抗原是其衍生物,这些碳水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在医学临床常规的血型抗体检测工作中存在抗原缺乏的困难,由于对活性细胞的依赖,使得血型相容性检测技术落后于临床上同种异型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的需求[1]。近年来人们已经对绝大多数血型抗原编码基因、抗原分子以及抗原载体的组成和结构等都有了十分清楚的认识,不依赖活性人血液细胞的血型抗原的研究成为血液免疫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1重组表达血型抗原;2化学合成血型抗原多肽;3  相似文献   

4.
应用鼠抗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单抗Hab20制备免疫亲和层析柱,从HCC组织中获得了具有较高特异表达的高纯度肝癌抗原,经高效薄层色谱(HPTLC)、放射免疫自显影、双向HPTLC,发现该抗原为一高极性长糖链中性糖脂,其层析行为,免疫组化定位特点及抗原抗体交叉试验,证实它为一种新的肝癌分子标记物,命名为HCAl。通过Foltch萃取,高效硅胶层析等方法提取了肝癌及正常肝的中性糖脂,经HPTLC对比分析,发现肝癌除产生新的特有糖脂条带HCAl外还伴有正常糖脂组份缺失,提示HCC可能存在两种反向的糖基转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血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国光 《现代免疫学》2001,21(3):129-132
在人类血液的各种成分中 ,已知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多态性 ,特别是红细胞的血型抗原。由抗体识别的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表面分子的一部分 ,有着不同的结构 ,包括蛋白、多糖、糖蛋白、糖脂和脂蛋白等 ,由于抗体反应能跨越 5~ 1 0个氨基酸区域或3~ 5个糖苷单位 ,因此通常能以血清学手段 ,区分出大量的血型抗原多态性的微小差别。自从 1 90 1年Karl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后 ,至今已有 1 0 0年 ,红细胞血型研究的百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 1 90 1年~ 1 950年 ,使用血清学方法发现和检测各种血型抗原 ,阐明它们的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6.
胆汁中凝血状态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状态及其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关系来探讨胆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2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17份, 测定胆汁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蛋白C抗原、蛋白C活性、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胆石组胆汁中纤维蛋白原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因子抗原均高于非胆石组(P<0.01);胆石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高于非胆石组(P<0.05), 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无显著差异。结论: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增高,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一种用同位素~(125)I标记免疫复合物(IC)的方法,来测定IC中抗原和抗体的性质。作者用含有金黄色葡葡菌的滤器,从黑色素瘤病人血浆中吸附IC,然后用Mgcl_2将IC等洗脱下来。分离的物质用PEG沉淀法进行纯化,再用~(125)I将IC进行标记。~(125)I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在pH2.6时解离,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将抗原和抗体分离。发现放射活性的70%存在于梯度的上1/3。分别将上1/3和2/3部分的两种物质中和。用同位素计数的方法可以证明其中上1/3部分可与自身的IgG重新结合;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存在于小鼠脾及其它淋巴样器官中的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具有自然杀伤(NK)活性及杀伤(K)活性。作者用2次不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于低密度部分发现富含NK及K活性的LGL,其形态学特征是在着色浅的胞浆中具有嗜天青颗粒和一个肾形核。LGL表面携带asialoGM_1抗原(一种以高浓度表达于小鼠NK细胞上的糖脂),用抗asialo GM_1 抗体可灭活NK及K活性,同时伴随着LGL的破坏。LGL表面缺乏可检出的Thy 1抗原,用抗Thy 1.2单克隆抗体处理后,NK活性虽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及流行基因型与受体人组织血型抗原易感性。方法收集295名急性腹泻儿童和150名健康儿童粪便和相应的唾液样本;应用抗原检测方法对粪便样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 利用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阳性样本基因分型;利用抗组织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对唾液样本进行人组织血型抗原表型测定;对轮状病毒感染与组织血型抗原易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295例标本中139例(47.12%)为轮状病毒阳性, 其中G9[P8]型为最常见的轮状病毒基因型(84.17%, 117/139)。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出现发热(χ2=34.81,P<0.001)、呕吐(χ2=25.01,P<0.001)和合并呼吸道症状比例(χ2=4.73,P=0.03), 均高于非轮状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BO血型系统中, AB型儿童更易发生腹泻(95%CI:1.029~2.622;P= 0.036), B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更高(OR=1.783, 95%CI:1.027~3.095,P= 0.039);在分泌型系统中, 分泌型儿童更易发生腹泻和感染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抗HLA-DR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和由OKT系列单抗致敏的血球试剂,建立了一种荧光-花环双标记法同时检测细胞表面双标志的表达。运用这种双标记法对20例正常人外周血表达DR抗原的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测析,并同时与二步分离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而双标记法具有简便、快速、可靠、不损伤细胞活性、能同时测析细胞表面双抗原和单抗原表达特征等优点,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2-40与CD34在结直肠腺癌淋巴管、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2-40、CD34和VEGF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55例结直肠腺癌及1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进行标记,检测D2-40的淋巴管密度(LVD)及CD34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期结直肠腺癌、早期结直肠腺癌中D2-40抗体标记的LVD分别为26.49±7.26、13.07±3.13;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53.32±23.05、18.35±13.46,VEGF阳性率分别为82.5%、53.33%。正常结直肠组织D2-40标记的LVD、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3.54±2.69、8.79±8.83,VEGF阳性率为20%。结直肠腺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者标记的LVD、MVD与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D2-40标记的LVD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为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用肺腺癌A549作免疫原制成单克隆抗体YH 206(IgM)。相应抗原存在于肺腺癌、胃腺癌、胰腺癌、胆管癌的癌组织中,非癌组织中存在极少。在A549培养上清中可检出相应抗原,推测是分子量为330K道尔顿以上的高分子糖蛋白。抗原决定基对过碘酸敏感,对蛋白酶有抵抗性,提示可能是糖链。非癌组织用神经胺酶消化也可检出抗原。提示具有所谓的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鞘糖脂微结构域1相关磷酸化蛋白(PAG1)基因对高转移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方法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JM109细菌中GST-Raf1-Ras结合域(GST-Raf1-RBD)融合蛋白的表达,其中Raft-RBD能特异性的与活性Ras(GTP-Ras)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结果.GST-pull down实验检测稳定转染PAG1基因、转染空载体及未转染的PC-3M-1E8细胞中活性Ra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Ra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TRITC)耦联的鬼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和细胞内F-肌动蛋白排列变化.收集人前列腺及前列腺腺癌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PAG1蛋白的表达.结果 GST-Raft-RBD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3 000处出现较亮的GST-Raf1-RBD融合蛋白条带.GST-pull down结果显示PC-3M-1E8细胞稳定转染PAG1基因后,活性Ra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总Ras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3M-1E8细胞稳定转染PAG1基因后,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明显减少,总ERK表达无明显变化;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明显减少;p21WAF1/CIP1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无明显变化.TRITC耦联的鬼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结果显示稳定转染PAG1基因的PC-3M-1E8细胞F-肌动蛋白骨架结构紊乱,丝网状结构不明显,细胞呈长梭形,细胞表面伪足明显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前列腺腺癌组织中随着Gleason分级的增加,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结论 PC-3M-1E8细胞中PAG1表达上调能降低Ras活性,抑制ERK活化,进一步抑制cyclin D1的表达而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PAG1表达上调可引起PC-3M-1E8细胞运动、侵袭和转移能力降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PAG1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AG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辐射损伤中遗传研究方面的有关内容,重点介绍了经典遗传标记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以及DNA标记淋巴细胞hprt基因、T细胞受体、人白细胞抗原A和红细胞的镰刀贫血症血红蛋白S,血型糖蛋白A等基因方面的现状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异基因HSCT对受者ABO抗原和抗体效价的变化进行临床监测,为HSCT移植的输血支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例HLA配型相合、ABO血型抗原不合的HSCT受者的移植前后进行ABO血型鉴定;选取其中2名患者,在移植后第1、2、4、5、7、8、10周检测其ABO血型抗原强度和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所有30例ABO血型抗原不合的配对,移植后受者的血型抗原转变为供者的血型抗原,其中,主次侧均不合的配对在移植后第4周血型抗原发生转变,仅次侧不合的配对在移植后第7周血型抗原发生转变;仅主侧不合的配对,移植后的正反定型结果相符;仅次侧不合的配对,第8周血清中可检出凝集素(抗B或抗A)、抗体效价为1:4;主次侧均不合的配对,移植后血清中未检出凝集素,且出现了正反定型结果不相符的结果.结论:异基因HSCT移植,应尽量选择HLA配型相合的受者-供者配对,输血时应选择不被受者血清中抗体所凝集的红细胞并不含相应抗原,以及供者血清中不含相应抗体的血小板或血浆进行输注.  相似文献   

16.
上皮性标记物在人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实肺小细胞癌的上皮特性,以上皮性标记物角蛋白(KT,细胞角蛋白(CKT),上皮性膜抗原(EMA),分泌成份(SC),糖脂类抗原(SLX)、糖脂类抗原(SLEA)、癌胚抗原(CEA)等用于本实验中。人肺两型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和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这些抗原,显示其上皮性分化的特性。根据抗原的阳性率和在细胞内存在形式不同,提示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在生物学和组织学上更类似于腺癌和鳞癌的特征。上皮性膜抗原是小细胞癌较理想的标记物,而联合应用这些标记物能够增强诊断的准确性及评价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Rh(D)抗原及Rh血型免疫性抗体检测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Rh(D)抗原的抗原性仅次于ABO血型抗原 ,在临床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我科自 1989年起开展了产前及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并于 2 0 0 0年开始对所有拟输血患者常规进行了Rh(D)抗原检测及Rh血型系统免疫性抗体的筛检试验。收稿日期 :2 0 0 3- 0 4 - 2 2 ; 修回日期 :2 0 0 3- 0 6 - 2 7作者简介 :杨世明 ( 1 955- ) ,男 (苗族 ) ,湖北宣恩人 ,副主任技师 .Tel :( 0 2 9) 833771 6 6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在我院手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孕产妇共计 9 61…  相似文献   

18.
关于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辐射损伤中遗传研究方面的有关内容 ,重点介绍了经典遗传标记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以及 DNA标记淋巴细胞 hprt基因、T细胞受体、人白细胞抗原 A和红细胞的镰刀贫血症血红蛋白 S,血型糖蛋白 A等基因方面的现状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抗原结构明确或基本明确的10种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及酶免疫组化SABC技术,观察了其相应抗原在18例早期胃癌、44例中晚期胃癌及其癌旁组织、6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成人大致正常胃及8例胎儿胃肠组织的表达与分布。结果表明涎酸化Tn、涎酸化Le~x、单抗Ypan-1识别的涎酸化糖蛋白Y、类CA19—9(涎酸化Le~a)及单抗B1.1识别的CE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H抗原缺失患者抗H抗体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3例患者血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唾液血型物质测定,对患者红细胞进行H抗原检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患者中A型1例, AB型2例, RhD为阳性。输血相容性检测在4℃、 22℃及37℃出现4+~±的凝集反应,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患者红细胞H抗原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经血型血清学鉴定为抗H抗体,抗体类型为IgM型,抗体效价4℃为1∶64~1∶128, 22℃为1∶4~1∶32, 37℃为1∶1~1∶2。抗体效价及凝集强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结论 22℃有反应活性的抗H抗体,可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 37℃有反应活性的抗H抗体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含有抗H抗体的患者应输同型血,如紧急抢救无同型血而需输O型红细胞时,应用输注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均相合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