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我国十二个省区194份阳性标本中,乙型肝炎抗—HBc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元抗体及e抗元抗体间的关系。对比观察表明抗—HBc滴度与HBsAg滴度、e系统有密切关系,而与HBsAg亚型、SGPT无明显关系;抗—HBc较HBsAg、e系统及SGPT反映HBV复制更确切,高滴度抗—HBc的慢性携带者有发展为慢性肝病的可能。並指出抗—HBc是乙型肝炎的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学校中健康学生 ABsAg、e 抗原、e 抗体的携带情况和乙型肝炎流行规律,1978年初我们对三水中学1,501名中学生(年龄12~17岁:男849名,女652名)进行了 ABsAg、e 抗原、e 抗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调查方法我们对1,501名中学生分各级全部进行肝炎史和家庭接触史的询问和一般体格检查(主要是肝脾的触诊)的同时,取微量末梢血检查 HBsAg(对流免疫电泳)和微量谷—丙转氨霉测定,再对 HBsAg 阳性  相似文献   

3.
自从一九七二年,Magnius α Espmark报告了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e抗元和e抗体系统以来,至今有许多关于基础和临床的问题已研究清楚。日本村上等发现的X抗元,已明确与Magnius等的e抗元相同。作为比欧美各国HBsAg携带率高的日本,对新发现的e抗元和e抗体系统的探索更为热心,尽管如此,对e抗元的本质尚没有一致的见解,至今还是不太了解。 关于临床的意义,Magnius最初报告中记载,肝炎病毒传染性高的人工透析患者血清中,e抗元阳性率高,传染性低的无症状  相似文献   

4.
<正> 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其免疫性及理化特性既不同于表面抗原,亦不同于核心抗原,因而命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这一发现开拓了人们认识乙型肝炎的新途径,加速了人们对乙型肝炎的进一步理解,1979年至1980年,我们对105例肝炎患者HBsAg阳性血清及295例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了e抗原e抗体的测定,并对e抗原系统的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6.
IgG抗-C、e抗体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娟  刘燕明 《北京医学》2010,32(10):840-840
患者女,25岁。2010年3月5日临产入院,孕2产1,孕39w+6d。入院检查:Hb76g/L,血小板7×109/L。申请输注悬浮红细胞及机采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检查,血型为O型,RhD阳性,抗体筛检阳性,并留取血样送北京市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和改进中心实验室进行抗体鉴定。  相似文献   

7.
粉尘螨抗元对预防和治疗尘螨过敏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现将我们制备的粉尘螨抗元报道于下: 一、材料来源在粉尘螨繁殖的高峰季节(合肥、阜阳地区为7月中旬~9月上旬),取面粉厂回收面粉袋吸灰车间的下脚粉,经55、75、100目分样筛过筛5分钟,从75目一层的余粉中分离出纯净活的粉尘螨。我们分  相似文献   

8.
<正> 系统是乙型肝炎的一个重要抗原抗体系统,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性、临床归转和愈后的一个较可靠的指标。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过去由于系统标准诊断品未能很好解决,而影响了系统的检验在  相似文献   

9.
谢忠兵 《吉林医学》2011,(8):1551-1552
目的:了解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双抗体阳性的HBV-DNA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验31例HBV感染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双抗阳性HBV-DNA含量,并随机检验同期小三阳(HBsAg+、Hbe-Ab+、HBc-Ab+)32例进行比较。结果:HBe-Ab、HBc-Ab双抗阳性HBV-DNA阳性率25.81%,小三阳阳性率56.25%,其复制、传染性较小三阳低,但两组均低复制状态。结论:通过HBV-DNA检测,HBe-Ab、HBc-Ab双抗体阳性,表明HBV已经感染,正在恢复中,少数病毒携带者仍有乙肝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0.
1979年9月起我们按照全国统一的方法,对西宁等八个市、县,包括不同的地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共6715份血消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e抗体以及肝功的检验。本文拟从检验角度对所得结果进行报告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肺吸虫抗元的制作,历来是采用成虫粉剂浸出液,及鲜虫乳剂浸出液二种。由于取得成虫不易,加上抗元制备方法繁复,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限于这些条件,至今仅在少数单位(如浙江卫生实验院及温医寄生虫学教研组),曾对外供给肺吸虫抗元液。现在各地在党的十一大路线指引下,抓纲治国的形势大好,地方病的防治和调查研究,正在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2.
e抗原的发现1972年瑞典学者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用冷凝胶沉淀反应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一种新的抗原,称为e抗原。此种新抗原不是HBsAg颗粒的表面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已知的表面抗原决定簇a、d、y、w、R,也不同于HBcAg。据当时作者们的初步报告,e抗原多在人工透析患者中发现(80%),肝炎病人阳性者次之(14%),未发现在  相似文献   

13.
Vi抗元在伤寒菌苗中的地位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問題,这一问题的迟迟未决,影响到伤寒菌苗菌株,制备与保存剂的选擇問題。为了研究Vi抗元的稳定性,我們用深培养法及其濾液(含丰富Vi抗元)作为研究的材料,分别加入柳硫汞1:10,000,佛馬林0.3%与石炭酸0.5%作为保存剂,貯存在5—10℃冰箱中,定期用Vi莢膜染色,細菌凝集与血凝抑制試驗,檢查菌体表面以及濾液中的可溶性抗元,  相似文献   

14.
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e抗原、e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的方法。较ID法大大提高了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1980年1~3月,我们对365例 HBsAg阳性者作了 e 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调查对象为1979年9~12月分在乐清县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分布调查时,检出的HBsAg阳性者。材料乙型e抗原和e抗体  相似文献   

16.
自197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细菌实验室的一些学者首先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e抗原、抗体系统后,其它国家的学者对此续有进一步的研究报导。 e抗原的来源、本质尚不清楚,至今,它仅存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内。从有表面抗原的慢性携带者提取的抗体,用双向免疫扩散技术(Ouchterlony氏法)可检出e抗  相似文献   

17.
在1972年e抗原首由Magnius和Epsmark描述,它比较小,在免疫学上不同于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anti-HBs;大抵也不同于anti-HBc;而是与血清内完整的病毒或Dane氏颗粒有关。因为e抗原在慢性活动性肝病时,阳性率高于慢性持续性肝炎、急性肝炎或HBsAg健康携带者,提  相似文献   

18.
肿瘤中异位物质的合成 肿瘤含有并释放一些与正常细胞产物不同的物质。这种差别可以是量的,例如激素或酶,它们有时从恶性组织分泌的量增加。肿瘤组织的异位激素合成,例如红细胞生成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甲状旁腺激素(PTH),可以造成旁内分泌综合征(Para-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病毒各种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乙型肝炎病毒研究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自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和Espmark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e抗原(HBeAg)以后,e抗原在肝炎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检测75例原发性肝癌与84例慢性肝病的抗-HBe情况,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组抗-HBe阳性率56.00%(42/75),慢性肝病组抗-HBe阳性率仅30.95%(26/84),两组比较P<0.01,提示抗-HBe阳性患者患肝癌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