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1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使狭窄段管径恢复正常。结果21例患者共放置24枚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率术前为73.6%,术后25.5%,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正>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是引起后循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3以上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是由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1]。VAOS自然史资料较为系统的是Thompson单中心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VAOS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是非VAOS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支架,运用保护装置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患者88例,分为药物组45例、未使用保护装置单纯支架组(单纯支架组)32例和使用保护装置支架组(装置支架组)11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6个月复查64层CT血管造影,12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共有45处重度狭窄置入支架,成功率100%。随访12个月,单纯支架组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例;药物组复发12例。与药物组比较,单纯支架组和装置支架组后循环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率明显降低(26.67%vs 8.33%vs 0,P<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3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单纯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辅助运用保护装置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其中保护装置联合支架治疗比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更能有效预防手术中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并探讨IS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患者84例,随访时间20.67(6~36)个月。依据头颈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是否发生ISR(狭窄率≥50%),并将患者分为ISR组22例和无ISR组6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为26.2%。ISR组椎动脉原始管径和支架管径均小于无ISR组[(3.92±0.54)mmvs (4.47±0.51)mm,P=0.000;(4.02±0.52)mmvs (4.43±0.59)mm,P=0.004];ISR组吸烟率高于无ISR组(77.3%vs 48.4%,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原始管径是影响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43,95%CI:0.106~0.555,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术后ISR发生率高,椎动脉原始管径小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差异。方法2009年3-11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2例(23处病变,置人74枚支架),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种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①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共12例患者,13处病变,按照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5处,后循环8处,按照Mori分型,A型8处,B型4处,C型1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的共10例患者,11处病变(其中1处病变联合使用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支架),位于前循环8处,后循环3处,其中MoriA型1处,B型5处,C型5处。②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MoriC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自膨式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1%(10/11),1例死亡。③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发作,TED随访5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有1例发生无症状再狭窄(1/4)。结论两种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有效,且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1.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的效果。方法39例(男31例,女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后,行PTA或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9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PTA或PTAS均获成功,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其中2例行DSA复查、19例行TCD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PTA或PTAS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2013年3月在空军总医院行VAOASS的患者共78例(80枚支架),分为再狭窄组29例和无再狭窄组49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分析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VAOASS后再狭窄29例,发生率为37.18%,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狭窄侧别、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吸烟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62.52%vs 38.78%,P=0.022);再狭窄组椎动脉原始内径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22±0.58)mmvs(3.65±0.38)mm,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833,95%CI:1.042~14.095,P=0.043)和椎动脉原始内径(OR=6.008,95%CI:1.644~21.959,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VAOASS后再狭窄率偏高,吸烟及椎动脉原始内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卒中复发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07例,经头颅多普勒和磁共振成像证实,其中脑梗死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记录患者基线期一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根据MRI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平均随访(26.1±11.3)个月,评价脑卒中复发率及年复发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结果失访11例(10.3%),随访96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的93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24.7%).年复发率14.0%.未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54.95%CI:0.039-0.618,P=0.008),多发病灶患者有脑卒中易复发的趋势(OR=2.592,95%CI:0.681-9.861,P=0.162)。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发病灶有脑卒中复发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肾动脉造影确诊的ARAS并施行PTRAS患者50例,术后随访3~48(16.3±14.8)个月,回顾性分析PTRAS后患者血清肌酐和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50例PTRAS全部成功。与PTRAS前比较,20例(40%)症状改善和26例(52%)症状稳定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下降[(151.47±54.86)μmol/L vs(182.50±68.87)μmol/L,P<0.01;(95.56±1 2.87)μmol/L vs(101.37±1 5.53)μmol/L,P<0.05],4例(8%)症状恶化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访期间再狭窄6例(12%)。结论 PTRAS能够改善老年人肾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功能改变,并使肾功能长期保持稳定。加强对军队老干部PTRAS后的健康教育,可部分提高患者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