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125I粒子在门静脉癌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2月~2008年8月,我科共对8例经CT或B超证实为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进行了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观察门静脉通畅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复查CT显示门静脉癌栓不同程度的缩小,甚至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对门静脉癌栓具有疗效可靠,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是介入治疗门静脉癌栓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粒子螺旋系统序贯肿瘤同侧分支癌栓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程氏Ⅲ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4例HCC合并Ⅲ型PVTT患者行门静脉主干内125I粒子螺旋系统植入术,随后同期行TACE治疗;7~10 d后继行肿瘤同侧分支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术。每6~8周行CT增强随访,并按需行再次TACE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并发症、治疗反应率及总生存期。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严重并发症。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2%及87.5%;肝内病变的ORR及DCR分别为29.2%及37.5%。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5±1.4)(95%CI,6.7~12.3)个月。结论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Ⅲ型PVTT是安全可行的,该模式有望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71例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患者的病历资料,24例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TACE术作为研究组,47例仅接受TA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10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HCC合并肝右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临床资料,术后2月行CT增强、肝功能、AFP检查.以后每2月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出现.每位患者平均植入125I粒子10.2粒.术后2月,5例患者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3例患者癌栓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患者癌栓较前增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HCC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结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Ⅱ型或Ⅲ型门静脉癌栓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3例;年龄34 ~ 70岁,平均(56±8)岁;肝内原发肿瘤1~15个(中位数为4个).23例门静脉癌栓的平均直径为(20.5±1.5) mm,平均长度为(37.4±2.6) mm.所有患者均行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内原发病灶,同时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通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处方剂量、所需粒子数、粒子的空间分布、粒子放射性活度、匹配周边剂量等参数,然后在CT监视下,依次在肿瘤的不同层面及位置植入125I粒子.结果 每例患者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次数1.0~6.0次,平均(3.1±0.4)次;门静脉穿刺粒子植入次数1.0 ~2.0次,平均(1.4±0.5)次;植入粒子数4~ 17枚,平均(7±1)枚.患者生存期3~24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患者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3% (21/23)和69.6%( 16/23)和60.9%( 14/23).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15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行门静脉125I粒子条植入术,手术操作在超声及DSA引导下进行。术后对肝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癌栓的改变、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条,门静脉主干癌栓的有效率为40.00%(6/15),疾病控制率为86.67%(13/15)。术后2个月复查所有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与粒子条植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植入125I粒子条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17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行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内支架+TACE.粒子植入数量17~23粒(6711型,0.7 mCi/粒),第1个半衰期组织内平均吸收剂量为73.51~76.22 Gy.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通畅时间、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支架通畅率.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和125I粒子条均成功植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13个月,12例存活,5例死亡(肝功能衰竭4例,多发转移1例).60、180和360 d的累积支架通畅率为94%、94%和94%;累积生存率为87%、65%和53%.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延长生存时间.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用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汇集自2014年以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12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成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及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统计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讨论支架的通畅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12例(100%),2例支架未开通,其中1例并发穿刺点出血,1例并发呕血.10例患者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个月(2~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8.0个月(2~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7/9、7/9、5/8和3/6.门脉支架平均通畅时间7.5个月(0~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1年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6/9、5/8和3/6.随访期内共8例患者行后续TACE治疗,共行TACE 18例次,术后肝功能稳定.结论 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可以降低癌栓分级、维持支架通畅、保证门脉供血、扩大TACE适应证,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具有较大的综合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TIPS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102例,分为TIPS联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研究组)57例,单纯应用TIPS(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在分流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治疗效果(标准缓解率、总有效率),预后情况(累积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流道累积再狭窄率、症状复发率)等。 结果?①术中两组在分流后的门静脉压力均低于分流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研究组的标准缓解率高于对照组(96.5% 比 26.7%),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100%比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045、51.326,P<0.001);③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分流道累积再狭窄率为8.8%(5/57),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症状复发率为10.5%(6/57),亦低于对照组的26.7%(12/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研究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8个月,高于对照组的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IPS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及其合并症效果好、安全性高,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骨转移瘤(附2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对骨转移瘤进行近距离放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4例骨转移瘤患者(26个病灶),术前依据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数量6~40颗(中位数16颗).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2~8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未见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24h内100%疼痛完全减轻;随诊CT检查示24例的26个病灶中粒子植入后2个病灶消失,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只有2个病灶增大.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4.39cm和3.14cm(P=0.0059,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骨转移瘤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可作为骨转移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