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冈比亚,恶性疟疾是高度流行的地方病,疟原虫可溶性抗原常存在于重感染者的血清中,本文用凝胶扩散试验检测了其抗体。血清取自冈比亚村庄的急性恶性疟疾的幼儿、恢复期儿童和有免疫的成人。结果:整个村民对选择的某些可溶性抗原(352、513、M.N.J、625、458、612等),抗体较常发现于16岁以上者,而极少在6岁以下的幼儿。在一村庄以一种较敏感的双倍量和线的偏转重复检查,发现对可溶性抗原(513)的血清抗体的检出,双倍量的要比单倍量的高3.5倍以上,但幼儿仍极少测出。50例疟疾儿童有50%检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3.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4.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 RBC)。分别制备P.v、P.f和正常红细胞(nRBC)可溶性抗原,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和M26-32单抗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能特异性识别26k、33、49、115kDaP.v抗原;100、102、110、150、175kDaP.f抗原;能够交叉识别的条带有:31、59、63、70、120kDa。M26-32单抗能识别P.f、P.v抗原中31kDa等抗原条带。结论P.v感染者能特异识别间日疟抗原组份,并能交叉识别P.f抗原,其中31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同时能被M26-32单抗识别,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疟原虫子孢子能诱导一种具有种和期特异性的主要针对环子孢子蛋白重复序列的抗体反应。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重复区域包括9种氨基酸的大约20次重复,它们是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甘氨酸(DRADGQPAG,称为变异体D)或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甘氨酸(DRAAGQPAG,称为变异体A)。迄今为止,已进行的序列分析表明不同地理株虫体环子孢子蛋白内的D和A变异体的排列各异。为了产生D和A变异体对的可能结合,即DD,  相似文献   

7.
作者制备抗原的方法是在枭猴感染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后裂殖体原虫血症达高峰时,用含有1,000单位肝素的针筒从心脏或肺静脉抽取猴血,在4℃内以1,100g离心10分钟,除去血浆,将细胞混悬于相当于原血量的冷的(4~6℃)生理盐水中,再离心,弃去盐水和血块黄色层后,继续洗2次,将细胞混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一种分布广泛、导致严重丧失劳动力的蚊媒寄生虫病,对该病的控制已提出许多对策。最近大量工作集中致力于设想的疫苗的构建以诱导宿主产生对子孢子的免疫反应。在子孢子占优势的表面蛋白(即环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试验(ICPT)测定间日疟原虫抗体。取20~40岁感染间日疟的志愿病人(委内瑞拉金矿工人)血清和经治疗逐渐康复的间日疟患者血清。以100个献血员的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取患有锥虫病(Chagas病)、美洲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病或弓形虫  相似文献   

11.
对疟疾时的贫血,过去常以机械性溶血或偶尔因抗-Ⅰ抗体的存在来解释,而血小板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的机理则仍不明确。Wells曾在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中发现淋巴细胞毒抗体,于15℃时其阳性率在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中分别达98%和95%。本文作者用微量淋巴细胞毒技术,对23例各种疟疾患者进行了细胞毒抗体研究。在7例未接受输血的疟疾病人中,发现不同程度的多特异性细胞毒抗体,有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14.
间日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临床研究杨锡孟1杨马庆1黄继伟2赵风仙11.云南省元江县医院(653300)2.云南省元江县防疫站我国60年代初开始将氯喹应用于疟疾的防治,1973年首次报道耿马孟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1]。1981~1983年调查云南省...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92—1993年的13个月中,在泰国南部半岛区:Phetchaburi,PrachuapKhiri Khan及Chumphon等三省的5个村庄进行媒介按蚊生态学和传疟作用的研究。采用人诱、牛诱及光诱等方法采集按蚊标本,用ELISA检测蚊体内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CS)抗原,并综合调查所得参数,计算媒介能量:C=(ha)ap~n/—lnp,ha为每日叮人率(人诱捕获某种蚊数/每夜),a为每日吸人血率(选定0.33),P为每日存活率(用人诱每种蚊的经产率计算)。昆虫学接种  相似文献   

16.
17.
疟疾作为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一直被全世界所关注,疟疾的控制也被列入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疟疾抗药性的流行和蔓延,尤其是间日疟抗性的快速传播,使得疟原虫抗性的检测、预测以及新药的研发成为当前研究重点。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当前间日疟抗药性检测方法、分子机理以及热点抗间日疟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原虫基因诊断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包括核酸杂交技术,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等方法在间日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包括核酸杂交技术、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等方法在间日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20.
间日疟是流行于亚洲和南美州的发病率很高并可复发的疾病。传播阻断疫苗是针对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中的传播环节而设计的一种疫苗。本文作者最近在酿酒酵母中表达了动合子表面蛋白Pvs25和Pvs28基因,而进一步的实验证实Pvs25和Pvs28是很有潜力的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