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的感染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了解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梅毒感染情况,探讨相关因素,对于有效的治疗和控制HIV合并梅毒感染,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2014-201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HIV合并梅毒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特征,降低感染梅毒对HIV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湖州市新发现1 205例HIV/AIDS病人基本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抗体,以及配合检测首次随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898例,并统计分析不同人群的合并梅毒感染率、CD4细胞计数结果。结果 2014-2018年湖州市HIV/AIDS病人共1 205例,合并梅毒感染率为15.27%(184例),农村居民20.39%(155/760),城市居民6.52%(29/445)(P 0.01);离异/丧偶者29.89%(107/358),未婚6.17%(19例)和已婚10.76%(58例)(P 0.01);性传播人群16.40%(176/1 073),其他人群6.06%(8/132)(P 0.01);CD4细胞≤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合并梅毒感染(34.86%)高于≥351个/μL的合并梅毒感染率(7.82%)(P0.01);1 205例HIV/AIDS病人性行为感染率与合并梅毒感染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980,P 0.05)。结论梅毒能提高HIV感染的风险,应定时监测和及时治疗,并在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同时还应采取预防梅毒感染措施,联合开展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205例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梅毒检测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中混合感染梅毒的情况,近年来医院对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梅毒血清学反应(STS)检测,其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HIV抗体阳性者,在尊重、保密、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询问并填写调查表,共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梅毒感染情况,分析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市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血液样本,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形成检测数据库,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病例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北京市共报告HIV/AIDS病人3806例,经性传播占94.0%(3579例);梅毒阳性者450例,梅毒感染率11.8%。报告的HIV/AIDS病人,有1911例在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前3个月内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66.6%(1272例);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不同特征对应的梅毒感染率水平为: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其他民族,年龄40岁以上者高于年轻者,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高于其他传播途径,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于已婚及不详者,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者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既往曾患性病者高于未患性病及不详者,报告单位为传染病医院者高于其他报告机构,样本来源为性病门诊者高于其他样本来源者。结论应根据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主要特征开展梅毒筛查及规范治疗,降低感染梅毒对HIV传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IHCV)、梅毒的感染率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为预防HIV/AIDS病人发生合并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对在北京地坛医院皮肤科门诊开始抗病毒治疗的1 010例成年HIV/AIDS病人,收集基线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使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HIV/AIDS病人HBV、HCV和梅毒的感染率。结果 1 010例HIV/AIDS病人的年龄中位数为29(26~37)岁,96.14%(971例)为男性,91.39%(923例)的病人通过性途径感染HIV。931例病人在基线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6.55%(61例)。918例病人在基线检测了HBsAb,阳性率为58.71%(539例),28.98%(266例)病人HBsAb的数值100 mIU/mI。921例病人检测了抗-HCV,阳性率为2.28%(21例)。870例病人进行了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率为24.48%(213例)。男性HIV/AIDS病人合并梅毒的感染率比女性高(P=0.043),70.42%(150/213)的HI+V/梅毒病人TRUST的滴度≥1:4。结论HIV/AIDS病人合并I-IBV感染率相对较高,HBsAb阳性率低,在适当的时机应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或补种。虽然HIV/AIDS病人合并HCV感染率相对比较低,但这部分人群依旧是存在的,必要的时候应建议启动丙肝的治疗。HIV/AIDS病人合并梅毒感染率很高,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应向病人宣传如何有效地预防性传播疾病,即使高效抗病毒治疗后,HIV核糖核酸处于检测下限,HIV/AIDS病人也应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6.
随着艾滋病(AIDS)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的发现及其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国际及国内对MSM人群中的AIDS及其他性传播疾病(STD)的研究日益增多。同时STD/艾滋病病毒(HIV)感染/AIDS在MSM中的流行,直接影响到这些疾病在全社会的流行状况。文章针对MSM人群的概况、艾滋病的流行现状、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2001年STD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1年性传播疾病(STD)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1年STD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1年STD报告病倒数为9160例,较2000年增长了14.96%,年报告总发病率209.13/1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报告数成倍增长,尖锐湿疣发病率仍然最高,非淋菌性尿道炎(NGU)首次超过淋病,位居STD构成第2位,淋病依旧是STD优势病种,但构成比继续下降。结论:HIV/AIDS、梅毒和NGU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先天梅毒形势不容乐观,应大力加强对孕产妇的产前STD体检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越边境地区广西龙州县近年淋病、梅毒、艾滋病和HIV 阳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区2004~2012 年的淋病、梅毒、AIDS/HIV 阳性病例疫情资料,采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过去9 年共报告淋病、梅毒、艾滋病和HIV 阳性患者共2 674 例,年平均人群患病率由12.54/10 万增加到186.68/10 万,病例数9 年间增加了15.03 倍,年均人群死亡率为16.95/10 万,为当地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患者性别比为1.48:1,而男女死亡病例比为5.06:1,死亡者中除1 例为女性梅毒患者外全部为AIDS/HIV 阳性患者.淋病、梅毒和AIDS/HIV 阳性患者构成分别为7.40%、53.25%和39.34%,病例分布于各乡镇、各种职业和各年龄组.梅毒与AIDS/HIV 阳性病例比为1.35:1,梅毒和AIDS/HIV 阳性病例近几年呈现平行上升趋势.结论 该县淋病、梅毒、AIDS/HIV 阳性病例已从城市向农村、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并以性传播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9.
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伎滋病(AIDS)患者告知其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简称阳性告知),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提供关怀的重要环节。由于艾滋病潜伏期长、社会歧视严重、病情不能公开等特点,给HIV阳性告知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近4年来,萧山区共发现12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对HIV阳性告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AIDS)是一种非常需要咨询服务的疾病,AIDS的潜伏期长达2~10年,潜伏期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其家庭要面对心理、医疗、预防等各种问题,咨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咨询能促进求询者改变行为,如在性活跃人群中采取安全性行为,积极治疗性病以减低HIV感染危险等,从而减少AIDS的传播和蔓延。有关HIV和AIDS方面的咨询,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首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螺旋体(TP)的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为艾滋病(AIDS)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以非艾滋病首诊于某综合性医院而确证为HIV感染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并进行乙...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口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为有效防治AIDS提供依据。方法在整群随机抽取的企业中,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男性流动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405名调查对象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2.22%,且随着"文化程度"或"获取AIDS信息的来源数"的升高而升高(P均<0.001)。愿意与感染HIV的工友共事者的知识知晓率(78.79%)显著高于"不愿意"者(58.22%)和"不知道"者(35.42%)(P<0.001)。最近一年,人群安全套每次使用率13.16%,接受过AIDS服务水平低于10.00%。HCV抗体检出阳性1份,HIV和梅毒抗体均阴性。结论调查人群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接受AIDS服务水平均较低,歧视现象较普遍,需继续深入开展有效干预防治工作,提高其AIDS防治知识水平和安全套使用率,减少危险行为和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几年内,全球,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持续增长,伴随着AIDS的流行,主动或被动进行HIV抗体检测的人越来越多。检测结果阳性者不得不面对着检测结果暴露(diselosure)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自1985年报道首例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以来,艾滋病病例报告数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577423例[1]。疫情报告和防治工作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对于科学防控AIDS尤为重要。目前运行使用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HIV/AIDS  相似文献   

15.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不仅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还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该文对国内外护士对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的概念、现状及表现形式、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阐述,并将干预研究进行综述,为降低护士对HIV/AIDS病人相关羞辱和歧视及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免疫缺陷性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首例报道以来,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已成为全球性灾难~([1])。医院是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首要场所,研究分析某中医院10年来202例HIV/AIDS确诊病人的基本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国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已经成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疫情继续扩散的重要高危人群之一。为了解淄博市MSM的相关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4-7月,  相似文献   

18.
一、艾滋病疫情截至2012年8月31日,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486 834例,死亡105 811例;其中累计报告AIDS病人197 096例,死亡60 093例。本月共报告HIV感染者7 228例,AIDS病人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报告病例逐渐增多是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内容[1-3],明确当前老年HIV/AIDS病人的高危行为特征是实施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既往的研究主要以≥50岁HIV/AIDS病人作为整体,未区分不同感染途径的老年HIV/AIDS病人高危行为特征的差异[4-6],本研究对不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认为,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3种途径传播。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是AIDS唯一的传染源[1]。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唾液、脑脊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均可分离出HIV,HIV阳性的妇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