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立"8"字缝合预防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和皮下脂肪立“8”字缝合对预防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因脂肪液化而非感染性部分裂开的效果。 方法 将皮下脂肪组织厚达 5cm以上的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30例 ,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 ;对照组 30例 ,采用传统缝合方法。 结果 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 96 .6 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3.33% (P <0 .0 1) ;脂肪液化切口裂开 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 6 .6 7% (P <0 .0 5 ) ;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 (P <0 .0 1)。切口部分裂开的 9例中 5例采用立“8”字二期缝合 ,治愈率达 10 0 %。 结论 脂肪组织厚达 5cm以上的切口 ,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对预防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个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关腹方式与传统关腹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9例,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方式;对照组201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0.5%)、切口红肿3例(1.5%)、切口硬结1例(0.5%)、切口裂开0例及皮下血肿2例(1.0%),对照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分别为18例(9.0%)、16例(8.0%)、15例(7.5%)、9例(4.5%)及0例,除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全部一期愈合(100%),对照组愈合186例(92.5%),观察组的-期愈合率较高泸〈0.01)。观察组的关腹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1.6)min和(7.7±1.3)d,均短于对照组[(18.0±2.2)min,(9.6±1.9)d,P〈0.01]。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8月行腹部手术的肥胖病人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150例。对照组按传统切口缝合方法,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观察脂肪液化发生率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切口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下置管负压引流技术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进  吴云华 《腹部外科》1998,11(6):288-288
目前,腹部手术患者中肥胖者增加,手术切口易发生皮F脂肪液化并发感,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日数。如何处理好肥胖病人的腹部手术切口,值得重视。我们采用皮下脂肪浅层不缝合加橡皮片引流弹性腹带包扎腹部的方法,处理切口取得较好效果。资料与方法1996年10月~1997年12月,我组收治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30~65岁。皮下脂肪层厚度4~10cm,平均7cm。手术类型不限,患者均无心肺及内分泌疾患。腹部直切口,长度10~18cm。随机分为二组:A组30例,切口用上述方法处理;B组28例,切口按常规分层缝合,未置引流片…  相似文献   

6.
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引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 2 0例肥胖患者 ,切口采用置细硅胶管于脂肪深层 ,另戳孔引流 ,疏松缝合脂肪层的方法(引流组 ) ,并与 1 8例传统方法处理的切口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示引流组 7~ 9d拆线 ,均甲级愈合 ,平均住院 8d ;对照组 7例 (38.9% )切口皮下脂肪液化 ,其中 3例感染 ,4例行再次缝合 ,每天换药 ,时间半个月至 1个月 ,平均住院 1 8.5d。提示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应用引流管置于脂肪深层有效可行 ,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改进缝合技术对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148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8例)和观察组(n=80例)两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缝合实施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观察组实施横切口皮内缝合而不缝合脂肪层的改良技术。对两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等指标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平均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随访,对照组9例腹壁切口瘢痕较大,见针眼瘢痕或有蜈蚣脚样瘢痕,无腹壁疝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无无红肿及硬结,皮肤切口平整,仅留一条粉红色细线状疤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缝合技术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选取青岛市立医院普外科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胃肠道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Ⅰ组采用传统丝线逐层缝合切口;Ⅱ组采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切口;Ⅲ组采用丝线结合负压吸引装置缝合切口;Ⅳ组采用可吸收线结合负压吸引装置缝合切口。4组在缝合各层次时脂肪层不缝,对切口愈合情况影响大的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者加用减张缝合法,对比4组切口愈合情况相关指标。Ⅳ组患者较其他患者切口感染率及切口脂肪液化率明显降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大大刚氏(P〈0.05),切口裂开率及线结排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引流联合可吸收线缝合有利于胃肠外科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患者的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下全程持续负压引流方法进行腹部手术切口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胆胰手术的1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72例)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法,B组(64例)采用早期挤压排液法。分析两组病人腹壁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裂开例数、切口愈合时间、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A、B两组病人腹壁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病人满意度分别为23(14~30)min、9(7~15)d、10(5~10)分和29(18~42)min、12(8~17)d、8(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两组病人切口液化例数、甲级愈合率分别为3例、94.44%和12例、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病人切口裂开数分别为0例和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缝合脂肪层的皮下全程持续负压引流联合皮肤皮内缝合,不仅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切口愈合;而且肌肤美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会阴创腔内置入聚丙烯补片对会阴切口愈合的影响,回顾分析137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患者资料,其中69例患者Miles术毕先于会阴创腔内置入补片,将补片边缘与肛提肌、会阴肌群及肛尾韧带断端缝合固定,再行会阴部切口缝合(治疗组);68例患者直接行会阴切口缝合(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骶前弓引流总量、引流时间、骶前感染率、会阴切口裂开率、创口甲级愈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会阴切口裂开率(1.4%,1/69)明显低于对照组(14.7%,10/68),P〈0.01;治疗组创口甲级愈合率(98.6%,68/69)显著高于对照组(82.4%,56/68),P〈0.01;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12±5)d]比对照组[(19±7)d]短,P〈0.01。结果表明,会阴创腔内置入聚丙烯补片是预防Miles术后会阴切口裂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手术病人增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有增多趋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造成无感染性的非Ⅰ期愈合,浙江省肿瘤医院妇外科运用皮肤缝合器改进切口缝合技术,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今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皮下组织放置负压引流不予缝合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6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的肥胖患者分为2组,各80例。观察组在腹壁切口皮下组织中放置负压引流不予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方法。观察2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切口Ⅰ期愈合率和ⅠⅠ期缝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腹壁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ⅠⅠ期缝合率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手术的肥胖患者,腹部切口皮下组织放置负压引流不予缝合,可减少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效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理应用电刀在防治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6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开腹手术时,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观察其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436例,术后其中32例(7.34%)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少许,接近Ⅰ期愈合;24例(5.50%)切口感染,加强换药渐自行愈合;14例(3.21%)切口感染裂开,Ⅱ期缝合。结论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是减少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其中5例切口全部裂开患者行Ⅱ期缝合术愈合,愈合时间8~15 d。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贫血、手术操作等因素关系密切,做好预防措施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降低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湿性愈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液化组织清除时间、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35例,平均愈合时间为15.26 d;平均换药次数为9.31(3 25)次;平均换药费用为432.35元.对照组30例,平均愈合时间为22.37 d;平均换药次数为26.80(8 ~82)次;平均换药费用为613.35元.观察组的平均换药频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应用藻酸盐类湿性愈合敷料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带给患者的痛苦,促进肉芽的生长,缩短液化切口愈合时间,避免切口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38例患者中,22例渗液量较少,拆除渗液处1~2根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缝线,内置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渗液停止后,蝶形胶布拉拢切口。渗液量较多的16例,拆除渗液处全部缝线,敞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切口,清除线结和液化的脂肪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内置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Ⅱ期缝合。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于术后14~21 d愈合,随访1~3个月,切口愈合良好。结论体形肥胖(33例)、手术时间长(26例3 h)、并存糖尿病(12例)、术后剧烈咳嗽(10例)、低蛋白血症(5例)、贫血(4例),为本组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根据脂肪液化的范围和渗液量,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促进切口愈合。合理使用高频电刀、围术期有效控制并存疾病、规范缝合切口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0-2019-01间行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187例皮下脂肪层较厚的产妇,依据不同切口缝合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4例不缝合切口皮下脂肪层,对照组93例常规缝合切口皮下脂肪层。比较2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的剖宫产腹部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层,能缩短切口缝合时间,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切口甲级愈合率。  相似文献   

18.
陶艳娥  郑祥存 《腹部外科》2012,25(6):348-349
目的 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或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01年7月至2011年9月行腹部手术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与负压引流组各18例,传统组按传统方法对液化或感染伤口进行部分拆线撑开,挤压切口下渗血、渗液填塞纱条引流换药,创面肉芽理想后二期缝合.负压引流组切口敞开清创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切口,连续3d无引流液且体温正常后拔管,术后常规时间拆线,均达到甲级愈合.结果 对照组切口完全愈合时间8~35 d,平均21 d;负压引流组切口愈合时间7~10d,平均8.2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腹部术后切口液化或感染采用敞开切口清创缝合并放置持续负压引流能早期达到切口愈合,简单、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闻晨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8):121-123
目的 分析美容缝合及优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1月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缝合及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美容缝合及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 组切口愈合情况、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脂肪液化 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剖宫产患者给予美容缝合及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可有效促进切口 愈合,防止脂肪液化发生,同时可有效减轻反复换药带来的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应 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