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术后镇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神经刺激器、超声定位等方法的出现使外周神经定位更加准确,罗哌卡因等新型局麻药的出现使药物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术后镇痛更易于管理.基于上述原因,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镇痛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易于操作的术后镇痛方法,其价值已越来越引起患者和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①中轴神经阻滞(如腰麻、硬膜外麻醉);②神经丛阻滞(如臂丛、腰丛神经阻滞);③外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④椎旁阻滞(属于一种中轴神经阻滞,但可单侧阻滞)。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神经丛及外周神经阻滞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下肢骨科手术中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的差异分为A组和B组,各组50例。A组接受连续外周神经阻滞,B组接受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B组长(P<0.05)。时间和组别对VAS有影响,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T2、T3、T4时,A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时间和组别对Ramsay评分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T1、T2和T3时,A组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时间和组别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A组麻醉30min和拔管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实施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硬腰联合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是指阻滞效果消退后出现的中至重度疼痛,在临床患者中发生率很高且易被忽视,容易导致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增加、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其机制及防治策略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就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定义、病理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李艳  李家祥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36-1037
在施行范围局限且短小的手术、因脊椎钙化和纤维化性退变使椎管穿刺操作难度增加的老年人以及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时,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5年9月起,对40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观察比较其麻醉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两组,每组20例。两组年龄、体重和性别相仿。所有患者无外周神经系统疾病。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BP、HR、ECG和SpO2。鼻导管给氧。穿刺前10min…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下肢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是神经阻滞麻醉的一个重要进展。我科自2005年2月采用该技术用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现将应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连续外周神经阻滞(CPNBs)的快速普及使研究者可以对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做进一步研究。方法在全麻或腰麻前,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标准置管技术实施前路坐骨神经、股神经或肌间沟臂丛神经连续阻滞,观察与CPNBs有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我们连续观察了2002年至2004年间849例患者(平均年龄65±13岁)的1398次CPNBs,其中有221例患者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28例患者接受股神经阻滞,549例坐骨神经阻滞。后者同时实施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总体来看,有9例(0.6%)患者出现穿刺点局部炎症,3例(0.2%,均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出现局部感染(脓疱)。1例实施股神经阻滞者发生腹膜后血肿导致股神经压迫性损伤。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确认股四头肌完全去神经支配。未发现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1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者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约有6%的股神经和腰丛阻滞患者有血管损伤。1例患者发生导管断裂。结论我们的结果进一步证实CPNBs的严重并发症很罕见,而轻度不良反应可能更常见。  相似文献   

11.
神经阻滞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长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分为癌痛和非癌性疼痛,创伤性疼痛诊疗方法包括局麻药可逆性神经阻滞和破坏性神经阻滞。不同的 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慢性疼痛,短期和长期效果各不相同。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综述,以探讨慢性疼痛的最为有效而且远期疗 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下肢手术通常都选用硬膜外麻醉,但老年患者伴脊柱僵直、严重骨质增生、脊椎侧弯或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椎强直等病变以及其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或血液凝血机制障碍等病人,均不适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临床麻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2001年9月~2002年10月,我科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髋关节以下的下肢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好.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较之传统的椎管内麻醉,具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无脊麻后头痛、术后恶心呕吐,不需术后禁食等优点.我院于2004年9月起,对54例单侧大隐静脉手术分别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并比较其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组(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25 ml和0.5%罗哌卡因15~20 ml.B组:取L2~3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B组(P<0.05或P<0.01),B组麻醉后30 min的SBP及麻醉后15、30、60 min的DBP低于麻醉前(P<0.05);术中B组麻黄碱使用率及术中输液量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小儿麻醉中,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常作为全麻的辅助或补充,不仅可减少术中用药、加快患儿术后苏醒速度,还可提供可靠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对于全麻诱导过程可能存在危险或困难(如饱胃、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困难插管等)的患儿,PNB  相似文献   

17.
髋关节囊周神经(PENG)阻滞是一种新型的神经阻滞区域麻醉方法。它最早在髋关节手术麻醉和围术期镇痛方面应用,现在已逐渐应用于下肢截肢手术、大隐静脉曲张结扎剥离术以及大腿内侧肿物切除术等下肢手术。由于PENG阻滞能操作简单且几乎完善地将闭孔神经阻滞,产生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和相关不良反应,且不影响下肢肌力,使得近几年国内外不少专家对其研究热度日益高涨。该文针对PENG阻滞的解剖基础、B超引导下麻醉技术分析及其应用于下肢手术中的效果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 (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成功率 ,以及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  4 5例拟行前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5例。Ⅰ组采用PNS定位 ,当刺激到桡神经、尺神经或正中神经中的任意一支神经时予以阻滞 ;Ⅱ组采用PNS分别定位到两支神经时予以阻滞。局麻药均为 0 5 %罗比卡因。Ⅲ组采用异感定位 ,局麻药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三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是( 2 0 4± 3 3 )、( 14 5± 3 2 )和 ( 2 9 1± 4 0 )分钟 (P <0 0 1)。与Ⅰ组、Ⅱ组相比 ,Ⅲ组对桡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最少 (P <0 0 5 )。布比卡因比罗比卡因运动阻滞完善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 (P <0 0 1)。PNS定位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 (P <0 0 1)。三组镇痛持续时间无区别。结论 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 ,阻滞成功率高 ;两点定位给药较一点定位给药阻滞起效快 ;罗比卡因比布比卡因起效快 ,运动阻滞轻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20.
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小儿臂丛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上肢及手部手术常因患儿恐惧及不能说出准确的“异感”而放弃经济有效且有利术后镇痛的臂丛阻滞,而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则可使麻醉科医师不依赖患儿的特定信息,使患儿在镇静镇痛状态下接受阻滞。本文拟对小儿在镇静镇痛状态下,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