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8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随机输注机采血小板515例次的临床资料,利用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分析影响PTR的因素。结果:血液病患者总PTR率为28.74%,再障(AA)、白血病、MDS、淋巴瘤、ITP、MM和其他患者的PTR率分别为:30.24%、22.78%、36.84%、36.84%、66.67%、11.11%和22.58%。与本院血液病患者总PTR率相比,只有ITP患者的PTR率明显增高(P0.01)。再障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和老年患者(≥60岁)的PTR率明显增高(P0.01)。白血病患者中脾大和移植患者的PTR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ITP患者PTR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液病患者。PTR的影响因素因血液病的病种而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sistance,PTR)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PTR的量化的判断依据,观察207例的血液病患者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PTR发生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及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及1hCCI、24hCCI值。结果PTR发生率为43.0%,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2%;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hCCI及24hCCI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前需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部分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探讨HLA抗体筛查对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价值。方法通过ELISA法对63名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进行HLA-Ⅰ抗体检测并随访2—4个月,检出HLA-Ⅰ抗体者予以输注配合性血小板,分别比较抗体阳性阶段输注随机或配合性血小板以及在抗体阴性阶段输注随机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63名患者中检出7例HLA-Ⅰ抗体阳性,其抗体强度在病程中有明显变化,HLA-Ⅰ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时平均CC I为(3.84±7.21)×109/L,输注配合性血小板时平均CC I为(14.01±14.05)×109/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中进行HLA-Ⅰ抗体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免疫性PTR高危患者,并通过配合性输注等措施有效减少免疫性P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44-2045
选取148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按病种分为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骨髓异常综合征(MDS)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各37例,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判断输注效果,讨论输注无效的原因并总结对策;结果同种疾病中有并发症组的PTR发生率显著较高而ITP的PTR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种;随着输注血小板频率的增高,PTR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较多,但只要有正确处理好原发病及同种免疫反应,则可有效降低PTR发生率,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方法以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判断234名血液病患者的493人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SEPSA法检测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结果不同疾病类型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及抗体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年龄无关。有22名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出现减弱或消失。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2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及HLA抗体检测,并调查其临床情况。结果 92名患者由免疫因素导致的PTR为61例(占66.3%),其中HLA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占40.2%)。在患者血清中多表现为GPⅡb/Ⅲa和GPⅠa/Ⅱa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因素。因此提倡配合性血小板输注,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本院312名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并于输注前后检测血小板,以校正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和24 h血小板回升率,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影响因素。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6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统计抗体分布。结果 75.6%(236/312)的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实体肿瘤患者(χ2=29.87,P0.05)和其他肿瘤患者(χ2=6.06,P0.05)。输注次数2次的患者(无效率为5.1%)输注血小板无效率明显低于输注次数7次患者(无效率为57.1%),也低于输注3-4次(无效率为39.5%)、5-7次患者(无效率为46.4%),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分析76名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其中免疫因素占60.5%,非免疫因素占39.5%。结论反复输注产生血小板抗体是PTR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次输注者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以做好预防PTR的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5月本院血液科178名住院患者输注滤除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滤白单采血小板)612例次的临床资料,包括急性白血病(AL)3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8例,其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学技术(SEPSA)检测PTR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分析影响PTR的因素。结果本组输注滤白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PTR率29.9%(183/612),其中ITP、AA、MDS和AL患者PTR率分别为53.9%(69/128)、27.9%(38/136)、25.9%(29/112)、19.9%(47/236)(P0.05);输注血小板次数≤2次、2—5次、5—8次及8次患者的PTR率分别为24.5%(58/236)、30.3(60 198)、34.7%(32/92)及38.4%(33/86)(P0.05)。对发生PTR的82名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抗体检出率39.1%(32/82),其中抗-HLA占62.5%(20/32)、抗-HPA占6.25%(2/32)、自身抗体占31.25%(10/32);余下60.9%(50/82)PTR为非免疫因素所致。有、无发热感染者的PTR率分别为35.1%(138/393)和20.1%(44/219)(P0.05);脾大与脾正常者的PRTR率分别为47.2%(84/178)、22.5%(98/434)(P0.05)。结论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中,ITP患者PTR率最高;发热、脾大、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等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有较为明显影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作血小板抗体筛查,采用血小板配合输注,有助于减少P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任俊  林婉颐  周振海 《实用医学杂志》2024,(9):1225-1229+123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方法 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结果 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L患者发生PTR的比例为48.28%。PTR患者采用输注大剂量丙球共20例,输注有效率为40%,PTR患者采用输注配型血小板共26例,输注有效率为42.62%。分析41例PTR组与59例非PTR组的TEG参数,PTR组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PLT值、R值、K值、α角、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PTR组血小板输注后PLT值、MA值显著高于输注前(P <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PTR组与PTR组比较,输注后PLT值、MA值均明显高于PTR组(P <0.05)。PTR组患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值及TEG相关参数比较,PLT值、TEG的R值、K值、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无出血组的MA值明显高于出血组(P <0.05)。结论 发生PTR的AL患者单纯...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与配合性输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用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对多次输血患者于输血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值,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者,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对配合性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78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共88例(31.7%);88例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7例(76.1%);67例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3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32例,有效率达86.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性因素,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改良抗原捕获ELISA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抗原捕获ELISA(MACE)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ACE分别检测青岛地区医院送检4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同种抗体和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并为PTR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检出率为50%(24/48),其中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9.2%(14/48),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39.6%(19/48),抗-HLA占所有免疫性抗体的70.4%(19/24)。ITP患者血浆游离抗体检出率62.5%,其中抗体阳性者全部检出自身抗体,而且全部有抗自身HPA抗体。选择配合性血小板52个治疗量输注,输注后24小时CCI值为(11.35±2.78)×109/L,总有效率82.3%。结论MACE法可以常规应用于PTR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MACE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做为辅助诊断ITP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液病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原因,以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31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并发症情况、红细胞制品输注情况等。结果 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Plt增高指数(CCI)将患者分为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连续2次输注24 h后的PPR<20%或输注24 h后的CCI<5 000或临床出血症状或倾向未得到明显控制为血小板输注无效),2组间性别、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贫血、是否使用抗生素存在差异(P<0.05);疾病种类、性别、贫血和合并症数量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PTR发生率最高,男性PTR发生率高于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数量、合并症数量与输注效果负相关(P<0.05)。结论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可能因素包括输注前的白细胞水平、抗生素的使用、贫血及红细胞的输注情况、合并症数量、疾病种类,而年龄、溶血、脾亢、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17例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其中对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配合组与普通组),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手术外科、肿瘤及其他内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注1次组(1组)输注总有效率高于输注5次以上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中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60.0%,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基因配型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明显高于血清学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抗体)随着受血者接受输注次数增加,在体内可累积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提倡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不见临床疗效的血液病患者,应尽早采用快速、简便、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进行交配试验,输注同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提高受血者体内血小板数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及配合型输注血小板疗效,以探索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并在血小板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进行输注。结果观察组10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18例,阳性率17.6%。对其中的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有8例能筛选到配型试验阴性的相容性供者进行输注,观察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CCI)值达到了预期效果。另1例患者未能筛选到相容性供者,因病情急,只能选取配型试验反应较弱的供者并加大输注剂量,观察CCI值仍然低于预期值。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及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上有些患者在输注大剂量血小板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ost-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现象,其部分原因与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有关。我们分析了我院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疗效及其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AIgG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关系。结果ITP患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组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AIgG阳性的ITP患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明显高于PAIgG阴性的患者(P<0.01;P<0.05)。结论PAIgG用于ITP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PAIgG的存在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存在密切关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筛选血小板抗体方面的作用。方法以计算纠正的血小板增值(CC I)作为判定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指标,研究57例患者102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利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因反复输注发生免疫性PTR的病人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根据1小时后CC I值评估,102例次血小板输注中发生PTR 58例次,发生率56.86%。102例次输注中有40例次因为反复输注发生免疫性PTR,占39.22%。该40例次中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例次,占入选例次的45%,占总例次的17.65%。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抗体很容易发生PTR,临床上对可能发生血小板抗体的病人有必要检测血小板抗体。在检测方法上微柱凝胶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3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365例PTR患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3%,HLA与HPA联合抗体检出阳匪率为16.7%。对27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6.3%,对3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0%。对6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3%。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