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侵袭性强,易侵入血管,血行性转移率高。SACC的侵袭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A、VEGFR2与SACC侵袭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结果TrkA、VEGFR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7.23%(41/47例)和85.1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有复发/转移的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A和VEGFR2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未复发/转移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VEGFR2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MVD在神经侵袭组为25.14±2.83,在无神经侵袭组为18.81±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复发/转移组为26.58±2.38,未复发/转移组为19.06±1.39(P<0.05)。结论TrkA、VEGFR2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复发转移成正相关关系,提示该2种受体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推测TrkA、VEGFR2可以作为评价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c-ki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肿瘤之一,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肿瘤嗜神经和早期肺转移。下面就酪氨酸激酶家族Ⅲ类成员之一的c-kit基因与SACC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并探讨PPARγ是否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肺转移转移相关。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及肺低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中PPARγ蛋白表达和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PPARγ蛋白及mRNA在SACC-LM细胞系及SACC-83细胞系中均有表达,与SACC-83细胞系相比,SACC-LM细胞系中PPARγ蛋白较高表达,并且SACC-LM细胞系中PPARγmRNA表达水平是SACC-83细胞中表达水平的4.346939倍(P〈0.01)。结论 PPARγ在SACC肺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初步证实PPARγ在SACC远处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SACC组织及2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MVD的表达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K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正常组织中未见MK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C中MVD计数为38.73±8.96,正常涎腺组织中MVD计数为11.15±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MV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K和MVD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60,P<0.05)。结论MK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增加与SACC的发生有关,可能是SAC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最常发生于腭部小唾液腺及腮腺。该肿瘤浸润性强,呈现嗜神经侵袭、高血行性转移、低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临床治疗的特殊性。SACC伴肺转移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为罕见,远期疗效不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综述的目的是回顾并总结SACC伴肺转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VEGF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nm23表达,并分析nm23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nm23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远处转移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nm23能抑制SACC远处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Survivin基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38例SACC组织和8例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标本进行survivin基因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SACC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68.4%,而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无1例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survivin表达阳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survivin基因与SACC的预后有关,其高表达提示SACC预后不良;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王姗  赵尔杨  方明  施磊  徐欣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98-1100,1104
目的:探讨Paxillin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47例SACC的Paxillin表达,并统计学分析Paxillin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axillin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结果提示Paxillin的过度表达在SACC中常见,其过度表达与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可能与SACC的细胞增殖及癌转移相关,从而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Paxillin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蜗牛蛋白(Snail)参与调控腭部融合过程中腭中缝上皮(MES)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或存活以及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行为,Snail基因失去了转化生长因子-β3的抑制而表达水平升高,此时Snail作为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导致腭中线上皮(MEE)/MES细胞持续存在并诱发腭裂。Snail基因编码具有锌指结构的Snail1、Snail2和Snail3等转录因子,其家族具有相似的结构,可以结合到E-钙黏蛋白的启动子,抑制其表达,可以在胚胎发生发育和肿瘤转移过程中诱导EMT。Snail基因可防止细胞因为存活因子的减少或PCD因子的积累而死亡,故Snail基因是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和细胞运动的诱导因子。微小RNA(miRNA)不仅在人类癌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胚胎健康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miRNA表达模式的变异和miRNA在mRNA的结合位点的结构变异,可能导致颅面发育变异。本文就Snail基因结构与功能、Snail基因在侧腭突发育过程中表达、Snail基因与MEE/MES细胞的EMT、Snail基因与MEE/MES程序性细胞死、Snail基因是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微小RNA调控Snail在MEE/MES消失过程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DNF、TrkB和E-cadherin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DNF、TrkB和E-cadherin与SACC高转移性及神经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SACC-LM和SACC-83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Western 免疫印迹技术检测BDNF、TrkB和E-cadherin在其中的表达差异;在SACC-83细胞系中加入外源性BDNF因子、TrkB抑制剂k252a,分析BDNF/TrkB通路在SA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Western 免疫印迹、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迁徙和侵袭实验评估SA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BDNF 和TrkB在SACC-LM中的表达高于SACC- 83,E-cadherin在SACC-LM中的表达低于SACC- 83;外源性BDNF刺激能有效诱导TrkB的激活和表达,降低E-cadherin的表达,提高N-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改变,促进SACC-83细胞的迁徙、侵袭能力;而TrkB受体抑制剂k252a可有效抑制BDNF的各种作用,降低SACC-83细胞形态变化和迁徙、侵袭能力。结论 BDNF/TrkB信号通路通过介导SACC的EMT过程,促进SACC的迁徙、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手指末梢血(FSB)血糖与龈沟血(GCB)血糖浓度高度一致,GCB和FS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水平高度一致。在牙周病患者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约占其总数的2/3。即有大量的牙周病患者未被临床诊断出糖尿病,这些患者会定期地进行口腔疾病治疗,因此口腔医院是一个筛查糖尿病的重要场所。口腔医生在对牙周病患者进行牙周维护期诊疗的同时筛查其糖尿病,有助于患者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阻止其并发症发展;有助其制定诊疗方案,优化治疗效果。牙周探诊是牙周病特别是牙周炎诊断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利用探诊过程中的GCB来分析患者的血糖和GHbA1c水平,微创、简便、准确、省时和安全,可避免用FSB检测血糖水平时针刺取血操作烦琐、患者恐惧和疼痛显著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自噬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其通路可将细胞内衰老损伤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细胞成分运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清除并循环利用降解后的营养物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应答组织损伤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而自噬可通过降解DNA、活性氧族等内源性刺激来抑制炎性小体聚集,降解白细胞介素(IL)-1β前体来抑制IL-1β等促炎因子的分泌。牙周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通过其自身携带或释放的脂多糖、肽聚糖和细菌DNA等与宿主细胞的Toll样受体(TLR)等相互作用诱发组织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释放炎症因子,导致牙周炎。在牙周局部组织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通过与TRL或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相互作用,在激活先天免疫反应时诱发自噬,而自噬同时可通过负向调控TLR信号来影响炎症反应。本文就自噬与炎症反应的相互调控作用和自噬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揭示牙周炎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同转移能力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中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探讨lncRNA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SACC-LM为实验组,低转移细胞株SACC83为对照组,采用lncRNA芯片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转染差异表达的lncRNA siRNAs前后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的lncRNA与SA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芯片筛选出ADAMTS9-AS2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中高表达,实时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其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显著上调,通过侵袭迁移实验发现在转染后下调ADAMTS9-AS2的表达水平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01)。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表明,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高度表达。高表达的ADAMTS9-AS2与SACC患者预后不良和肿瘤转移率高有关。结论高表达ADAMTS9-AS2促进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上调,并且与高转移率和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是一种髁突进行性的不明原因吸收,会导致髁突体积减小、下颌升支高度降低、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前牙进行性开始,形成骨性Ⅱ类高角开始的不协调面型。本文将对近年来ICR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Dickkopf(DKK)1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为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抑制因子之一,可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等WNT受体复合体的结合来抑制WNT信号转导通路的信号转导。DKK1既在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和牙周炎等疾病中都存在着异常表达,亦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DKK1与骨破坏性疾病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抑制骨破坏和修复骨损失为最终研究目的,为治疗牙周炎和获得牙槽骨再生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用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医学尤其是口腔医学的发展史是与医用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一代(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降解性,在口腔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膜、运载药物的缓释载体等。本文就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在口腔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使读者能够简单了解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磨牙-切牙釉质矿化不全(MIH)是釉质矿化不全的一种,系指全身因素引起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一恒磨牙釉质矿化不全,常伴切牙受累。MIH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患儿3岁以前的全身情况或环境相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相关。其患病率因诊断标准、人群数量和年龄范围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而变化较大。临床表现主要为磨牙和切牙釉质颜色变化,釉质崩解,易患龋,高敏感性等,有些第一恒磨牙甚至因龋坏严重而早期拔除。治疗上,根据患牙的不同发育阶段、病变的严重程度,所偏重的方法不同,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但需注意患儿的敏感性问题和行为管理问题。本文就磨牙-切牙釉质矿化不全的患病率、病因、理化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相关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BRONJ的发生发展与一些因素密切相关,譬如双膦酸盐的效能、用药方式、牙拔除和不良义齿修复等。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协会在2007年对BRONJ进行了定义、分级并颁布其治疗指南,在2009年和2014年进对其行了更新。尽管BRONJ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治疗措施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就双膦酸盐及其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机制和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