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例健康新生儿及3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比较两组FIB、D-D、PLT变化情况。从3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随机选取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次加用微剂量肝素(0.05~0.1 mg/kg),加生理盐水1~2 mL稀释后静脉推注,每12 h 1次,同时监测凝血指标。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3 d后两组FIB、D-D、PLT变化情况。结果重度窒息新生儿FIB、D-D、PLT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治疗组FIB、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D-D、PLT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FIB、D-D、PLT不仅可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FIB、D-D还可以作为新生儿窒息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乳酸、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48例住院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病程早期乳酸、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乳酸和降钙素原清除率,同时通过ROC曲线观察不同指标对预后的参考价值,并观察联合三种指标组(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病死人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三种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指标预测死亡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1~0.82。存活组患者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24 h和72 h降钙素原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死亡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P=0.043)。结论联合乳酸、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结局灵敏性高于非联合组。  相似文献   

5.
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邱力军  彭图元 《新医学》2004,35(12):741-742
目的:探讨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重度窒息组22例、轻度窒息组18例.另取同期正常新生儿20名作为对照组.重度窒息组中用肝素治疗1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静脉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正常新生儿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2±2.0)mg/L、(2.2±1.4)mg/L和(0.7±0.2)m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中14例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2±2.0)mg/L、(0.8±0.5)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可了解窒息新生儿体内凝血与溶血功能的变化,为早期诊断DIC提供依据,并可作为窒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忻  金梅  刘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4):2045-204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D-二聚体与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炎症进程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在123例慢性丙肝患者入院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Scheuer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诊断;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降钙素原对丙肝患者炎症活动程度的判断效能。对二者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丙肝炎症分级越高,PCT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浓度为0.977 2ng/m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800、特异度为0.872,当D-二聚体浓度为693.4μg/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589、特异度为0.99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T与D-二聚体水平与丙肝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0.5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P=1-[1+e-(-2.099+2.074PCT+0.0025D-二聚体)],诊断点P=0.704 7,灵敏度0.988,特异度0.932。治疗后PCT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PCT及D-二聚体可有效评估慢性丙肝患者炎症病理分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69例影像学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PCT,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D-D检测。结果 试验组患者PCT和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D-D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CT和D-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D-D联合检出率(100%)明显高于PCT(82.6%)和D-D(88.4%)的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D-D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王娟  马进  田庆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6):1021-1024+1029
目的 探讨血常规、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败血症继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是否继发NEC分为NEC组(n=12)和非NEC组(n=88)。收集两组患儿及孕母围生期的临床资料及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D-D及PC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血常规、D-D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预测价值。结果NEC组和非NEC组患儿的胎龄、喂养方式、脐静脉置管、WBC、MPV、D-D及PCT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9、5.114、5.634、5.357、4.951,χ2=7.181、13.145、4.4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喂养方式、MPV、WBC、D-D及PCT均是新生儿败血症继发NEC的独立有关(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32例肺栓塞患者与116例有肺栓塞临床表现的呼吸系统其他疾病患者的D-D、FIB和血小板(PLT)。结果肺栓塞患者的D-D和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栓塞患者的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和FIB综合诊断PE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95%CI=0.635~0.847),灵敏度为62.5%,特异性为82.76%,阳性预测值(PPV)为50%,阴性预测值(NPV)为88.9%,其中ROC曲线下面积、PPV和NPV都较单独诊断时高。结论联合检测D-D和FIB对早期诊断PE具有快速、简便、价廉等优势,值得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C(PC)和D-二聚体(D-D)变化的意义。方法检测42例新生儿窒息患者血浆vWF、D-D及PC值,vWF用免疫浊度法,D-二聚体用金标法,蛋白C用ELISA法。与26名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血浆VWF、PC、D-D均值与轻度窒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轻度窒息组血浆vWF、D-D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血浆PC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T均正常,但重度窒息组PLT较对照组低。结论新生儿窒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止血异常。说明血管内皮损伤在窒息病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102例)/对照组(经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86例)的D—D和Fib的含量。其中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结果]冠心病组的AMI和UAP的D—D和Fib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和Fib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知检测肺癌患者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的含量变化,为肺癌患者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5例肺癌患者及17例手术后复发者,20例手术后无复发者和43名健康人的D-D和Fbg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D、Fb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经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17例肺癌患者和手术后1年内无复发的20例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D-D和Fbg含量变化与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56例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窒息诊断标准的新生儿156例,以窒息程度及胎龄分为足月轻度窒息组30例、早产轻度窒息组41例、足月重度窒息组40例、早产重度窒息组45例;另择18例正常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出生后24 h内采血测定D-D,以阳性和阴性出示结果,比较各组D-D阳性率。结果窒息组D-D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轻度窒息组D-D阳性率高于足月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多数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D-D呈阳性,阳性率与窒息程度有一定关系。②正常足月儿出生后早期体内可存在D-D阳性,其D-D阳性为生理性范围还是病理的亚临床状态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中不能单纯根据D-D阳性就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要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孕32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为子痫前期患者的高凝状态和严重程度提供敏感性指标。方法采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来检测孕32周的孕妇血浆中FIB和D-D含量,共1 481例。用minitab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用SPSS统计软件将1 407例健康妊娠组和47例子痫前期组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FIB的参考范围为(4.42±1.25)g/L,D-D的参考范围为(1.09±0.66)μg/mL。健康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孕妇的FIB和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参考范围大幅度降低因孕妇生理性增高而导致的异常判断。提示健康孕妇已处相对高凝状态;子痫前期组患者FIB含量显著下降而D-D明显高于健康孕妇,有血栓形成倾向,提示FIB和D-D可作为监测子痫前期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了142例肺结核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肺结核组较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性疾病,监测相关指标,预防血栓性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在脑梗死患都治疗前后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9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能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反映病人治疗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儿血浆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RDS患儿60例,其中晚期ARDS患儿28例(晚期ARDS组),早期ARDS患儿32例(早期ARDS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足月儿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7天及血浆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及患儿治疗后存活情况。结果晚期ARDS组患儿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早期ARDS组和对照组(P<0.05);早期ARDS组患儿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成正相关。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后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期ARDS组患儿死亡率为21.42%高于早期ARDS组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患儿治疗7天后D-D、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较高于存活组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血浆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成正相关,其对判断病情的变化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肝癌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了解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肝癌转移的关系,并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00例肝癌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D-dimer,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Fib含量。结果200例肝癌患者中,肿瘤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的血浆D-dimer及Fib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缓解组血浆D-dimer及Fib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Fib及D-dimer含量的变化,与肝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患者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发生血栓或栓塞而引起相应的器官缺血性改变及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了免疫治疗的效果[1]。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可作为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的敏感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重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中D-D和Fib含量,其中重型肝炎患者43例(急性重型肝炎2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慢性肝炎患者41例;健康对照30例。结果D-D含量在重型肝炎组平均为(4.87±2.31)ug/mL,慢性肝炎组为(0.41±0.15)ug/mL,健康对照组为(0.21±0.09)ug/mL;Fib含量在重型肝炎组平均为(1.85±0.86)g/L,慢性肝炎组为(2.85±1.03)g/L,健康对照组为(3.11±1.12)g/L。重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D-D和Fi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重型肝炎组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组分别比较,D-D和Fi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浆D-D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D-D和Fib含量可以作为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