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临产孕妇与68例育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进行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临产孕妇组血清D-Dimer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T、APTT、TT时间短于对照组;PL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掌握凝血与纤溶功能及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项目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探讨TEG在妊高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根据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妊高征组进一步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3个亚组)90例,同时纳入正常妊娠女性(正常妊娠组)60人和正常非妊娠女性(正常对照组)60人,采集样本进行TEG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明显减小,而最大血块强度(MA)及弹力图最大切角(α-Angle)明显增高(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高征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明显降低(P0.05),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升高(P0.05)。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间R、K、α-Angle、MA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妊娠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凝血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值与PT、APTT呈正相关,α-Angle与Fib呈正相关(r=0.701,P0.01)、K值与Fib呈负相关(r=-0.461,P0.01);MA与PLT呈正相关(r=0.635,P0.01);但K值与PLT、α-Angle与PLT、Fib与M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TEG各参数R值、K值、α-Angle、M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711、0.712、0.814(均P0.01),优于PT、APTT、INR、Fib、TT、PLT等常规凝血项目[AUC分别为0.513(P=0.808)、0.522(P=0.683)、0.549(P=0.362)、0.507(P=0.892)、0.511(P=0.006)、0.642(P=0.662)]。结论 TEG对于鉴别妊高征患者以及区分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此次脓毒症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治疗前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量表(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 d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各时间点2组凝血参数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58.18%。生存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参数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治疗2、4 d时PLT下降,PT、APTT均延长,治疗6 d时APTT延长(P0.05)。2组治疗前各凝血指标无差异(P0.05),与生存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死亡组患者在治疗2 d时PT显著延长,治疗4 d时PT、APTT显著延长;治疗6 d时PT、APTT、TT显著延长(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T在治疗2 d(OR=3.957,95%CI:1.006~2.386,P0.05)、6d(OR=4.159,95%CI:1.036~6.025,P0.05)均是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与预后有关,PT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20例初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常规降压组)或丹参粉针剂治疗组(丹参治疗组),每组60例。丹参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共2周。另入选50名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观察前及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现象,具体表现为TT、PT和APTT下降,Fg、PLT、PAI-1和DD升高,t-PA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表现为TT、PT和APTT延长,Fg、PLT、PAI-1和DD下降,t-PA升高;与常规降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丹参粉针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结果的检测,研究正常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的凝血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63例、中孕58例、晚孕79例)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常规凝血指标(APTT、PT、TT、FIB、FDP、D-D)和血小板(PLT)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EG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R、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及CI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PT、TT值明显降低,APTT、FIB、FDP及DD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K值: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α角: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MA值:妊娠组各时期无显著变化;CI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与非妊娠妇女在TEG和常规凝血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EG指标中的R值、K值、α角以及CI值在不同的妊娠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检测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指标,比较二者对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92例,根据患者过去一年内是否发生两次或以上急性加重或FEV_1%pred50%为标准,分为高风险组46例,低风险组46例,记录TEG的各项指标(R值、K值、Angle角度、MA值、CI);行常规凝血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回顾性分析高、低风险组AECOPD患者的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间的差异;观察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TEG检测在评价AECOPD患者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凝血各项指标在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AECOPD高风险组中TEG各项指标与低风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与APTT低度相关(r=0.435);K与APTT低度相关(r=0.303),与PLT低度负相关(r=-0.372);MA与PLT中度相关(r=0.538),与FIB低度相关(r=0.462),与FDP低度负相关(r=-0.308),与D-Dimer低度负相关(r=-0.332);Angle角与PLT低度相关(r=0.422);CI与PLT低度相关(r=0.450);其他各参数无直线相关。结论对于高风险组AE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TEG较常规凝血指标有一定优势。TEG与常规凝血指标相关性不高,不能相互替代,二者结合更利于掌握AECOPD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评价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1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检查,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病理分期患者TEG参数及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值、K值、CI值及LY3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Angle角、MA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FIB及INR指标水平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患者的R值、K值、CI值及LY30均明显小于Ⅲ-Ⅳ期患者(P0.05);Ⅰ-Ⅱ期患者的Angle角、MA值均明显大于Ⅲ-Ⅳ期患者(P0.05);Ⅰ-Ⅱ期患者的PT、APTT、TT、FIB及INR指标水平均与Ⅲ-Ⅳ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Ⅱ期患者的PLT明显少于Ⅲ-Ⅳ期患者(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实现对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观察,同时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纤溶与抗凝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门诊及住院17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和152例慢性肝炎患者,采用凝固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凝血因子Ⅴ活性)、FⅦ(凝血因子Ⅶ活性)、FⅧ(凝血因子Ⅷ活性)、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T-Ⅲ(抗凝血酶Ⅲ)、PC(蛋白C)、PLG(纤溶酶原)等指标。结果 PT、APTT在肝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DD、VIII活性增高,而PTA、FⅤ、FⅦ、FIB、PLT、AT-Ⅲ、PC、PLG活性则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肝衰竭患者PTA与FⅤ相关性最高(r=0.82)。DD在慢性肝衰竭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在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APTT、FIB、FⅤ、FⅦ、PLT、AT-Ⅲ、PC、PLG水平对慢性肝衰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FⅤ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DD、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的联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化疗、低分子肝素组行常规化疗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组行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参麦注射液。对照组共2个周期42 d,低分子肝素组于化疗前3 d开始至化疗后第4天,共7 d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联合组在低分子肝素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用药共6 w。各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纤溶指标、临床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和联合组PLT、PT、TT、D-D、Fib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较低分子肝素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三组均没有完全缓冲(CR)病例。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和联合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90%、95%,三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和联合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改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以增强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