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高龄产妇中的监测价值,旨在改善高龄产妇的母婴结局.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76例高龄产妇和50例适龄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高龄产妇和适龄产妇的血浆D-D水平及D-D阳性率.按照血浆D-D水平将高龄产妇分为2组,血浆D-D水平正常(<0.5 mg/L)者4...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3):654-655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产妇。按照产后出血量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36例,出血量<500ml;A组患者25例,出血量500~800ml;B组9例,出血量>800ml。分别检测3组患者在产前后的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Fg)以及D-二聚体。结果和对照组相比,产时,A、B组的D-二聚体升高明显(P<0.05),A组与对照组相比常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前PT、APTT、TT水平明显升高(P<0.05),Fg水平降低明显(P<0.05);产后,两组产妇的常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D-二聚体升高明显(P<0.05)。且每组产妇在产后的Fg水平升高明显,D-D下降明显。对患者产前、产后进行常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有效预防DIC的发生以及对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与非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分别测定健康育龄孕妇60例(早孕20例,中孕20例,晚孕20例),同年龄组段健康非孕妇女60例血浆胁二聚体水平,阳性标本经半定量稀释后用同样方法检测,观察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组间滴度的差异。结果孕妇组D-二聚体总阳性率为66.7%,3个不同孕期组中,早孕组阳性率45%,中孕组阳性率65%,晚孕组阳性率90%。非孕妇女阳性率为1.6%,孕妇组与非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定量结果发现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并随着孕期的增长其滴度明显增高,而非孕妇女则较低。结论孕妇血液环境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所以在孕期有必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指导有危象的孕(产)妇进行抗凝治疗及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28-392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0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00例未妊娠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功能检查,观察对比两组人员各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孕妇D-D、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妇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前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可判断产妇有无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为妊娠期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的1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将所有产妇分为研究组(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正常分娩),其中研究组产妇共420例,对照组产妇共780例。对1200例孕妇的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收集。比较分析产妇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不同时期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结果:孕期产妇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期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产妇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与临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产妇FIB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PT与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TT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分娩前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检测,能够对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对产后出血与血栓的预治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凝血指标检测在脑卒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观察1组,40例),出血性脑卒中组(观察2组,20例),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凝血仪对D-D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的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AT-Ⅲ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APTT、FIB与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2、0.138、0.171,P0.05)。结论在脑卒中的诊断中D-D、APTT、FIB检测具有诊断价值,尤以D-D的临床意义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临产孕妇因血浆量增加导致血液生理性稀释,机体的各项指标均发生了变化,临产时血液呈高凝、低纤溶状态可能导致分娩前后发生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D-D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凝血因子ⅩⅢa交联后形的一种降解产物,它既反映体内的纤溶状态,又反映凝血状态,有多篇文献报道D-二聚体与产后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1-2]。为了了解临产孕妇监测D-二聚体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我们对本院2634例产妇进行了D-二聚体检测并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结果对妊娠期高血压(HDP)疾病的病情评估价值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2014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样本,设置为研究组。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n=26)、中度组(n=29)、重度组(n=25),并选取同期健康妊娠期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浆D-二聚体(D-D),比较并分析相关性,同时记录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研究组血浆D-D[(3.45±1.12)mg/L]、纤维蛋白原FIB[(5.54±1.68)g/L]显著高于对照组[(1.37±0.59)mg/L、(3.78±0.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的血浆D-D、FIB显著高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PT、APTT与TT显著短于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显著短于轻度组(P<0.05);HDP病情的严重程度与D-D、FIB呈正相关,其与PT、APTT与TT均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产妇与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自然分娩率也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HDP病情程度诊断及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0.
11.
周萍  曹春鸾  唐吉斌  焦瑞宝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7-1917,19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PU组的PT、APTT、Fib、TT及I)I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I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 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 HDCP 患者作为 HDCP 组,选取足月妊娠待产健康孕妇60例作为妊晚组,选取健康育龄非孕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D-D 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HDCP 组的 D-D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 PT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 HDCP 组(P <0.05);妊晚组的 APTT 水平显著低于 HDCP 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FIB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 PLT 水平和 PCT 水平均显著高于 HDCP 组和妊晚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MPV 水平和 PDW 水平均显著高于妊晚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随着 HDCP 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其 D-D 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 均小于0.05)。结论HDCP 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和非妊娠妇女,血栓形成的趋势和危险性较高,且 D-D 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应用 D-D 水平、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 HDCP 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DIC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DIC患者62例,作为观察1组;肺癌DIC患者48例,作为观察2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血清D-D水平检测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D-D水平与DIC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病情进展水平持续升高。结论 DIC患者血清D-D水平升高显著,该指标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可为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2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45例,卵巢癌31例,子宫内膜癌25例,乳腺癌18例,绒癌2例,葡萄胎5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与30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5)。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及D-dimer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恶性妇科肿瘤的分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D-dimer的检测对于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前24 h内凝血指标、妊娠并发症、产妇合并症对产后出血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2018年入院分娩的产妇17 024例,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分为产后出血组(n=2 211)和非产后出血组(n=14 813)。比较两组产妇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断资料及产前24 h内凝血指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评估其对产后出血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孕周、多胎、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孕周、INR的增加,以及多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是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多指标联合预测产后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685(95%CI:0.672~0.698),准确度为87.7%。结论 综...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D-dimer (DD) measurement has proved to be very useful to exclud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in outpatients. However, during pregnancy,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as well as th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of DD means that in this instance they are of poor value to rule out VTE.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measurements of DD levels in the postpartum. OBJECTIVES: To measure DD sequentially in the puerperium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n DD levels return to values obtained in non-pregnant women and can again be used in the exclusion of VTE. PATIENTS AND METHODS: After uncomplicated pregnancies, 150 women delivering at term either vaginally (n = 100) or by cesarean section (n = 50) were included. DD levels were measur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delivery and next at days 1, 3, 10, 30 and 45. RESULTS: There was a marked elevation of DD at delivery, especially when instrumental. All DD measurements were above 500 ng mL(-1) at delivery, at day 1 and at day 3 postpartum. A sharp decrease in DD was observed between day 1 and day 3, followed by a slight increase at day 10. At day 30 and day 45, respectively, 79% and 93% of women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and 70% and 83% in the cesarean group had levels below 500 ng mL(-1). Bleeding, breastfeeding and heparin prophylaxis did not modify DD levels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Using the Vidas DD new assay, our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intervals for DD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Using a cut-off at 500 ng mL(-1), DD measurement for ruling out VTE was found to be useful again 4 weeks after delive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 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