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3.0T MRI表现。方法:将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IRI组(共计7组,每组5只)。建立肝缺血模型的方法为结扎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血供,分别于恢复血供后0.5、1.5、6.0、12.0、24.0和48.0 h行T1WI、T2WI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T2WI上,IRI早期(0.5 h、1.5 h)表现整个肝左叶信号增高,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6 h和12 h肝内出现点片状高信号,且在T1WI增强扫描时呈强化减低区;在24 h和48 h,坏死区在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与未坏死肝组织(无强化区)分界清楚。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镜下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肿胀,肝窦内、汇管区、中央静脉及小动脉内红细胞淤积;随着损伤加重,肝窦肿胀,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最后发展为凝固性坏死。结论:3.0T MRI能够动态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尤其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阶段(〈2 h),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缺血再灌注小鼠肝脏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构建相关的分子网络,获得高度相关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核心网络。方法应用融合表达谱相关性信息的激活子网辨识算法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计算基因表达谱的激活子集,对相关基因子集进行聚类和富集分析。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子集分析结果表明,JAK/STAT、MAPK、TLR等信号通路参与该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表达谱进行数据分析,将为进一步了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恩路。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谢斌 《创伤外科杂志》2002,4(5):263-265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为热休克组(HS组)和对照组(C组),HS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48小时先行热休克预处理。随后两组均采用钳夹肝十二指韧带,造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缺血前(n=5)、缺血后(n=10)和再灌注后(n=10)肝脏线粒体膜电位(MPM)和呼吸功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再灌注后三磷酸腺苷(ATP)的恢复情况。结果 缺血30分钟后,C组MPM明显降低,再灌注后仍未恢复。HS组MPM在缺血和再灌注后均保持在较高水平。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在缺血30分钟后降至4.89 0.35),而HS组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再灌注后,HS组ATP水平的恢复明显早于C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可防止肝脏缺血时线粒体膜完整性的破坏,并有助于线粒体在再灌注时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血栓素A2/前列环素I2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再灌注不同时限肝静脉一氧化氮血含量及肝组织血栓A2/前列环素I2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静脉血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血栓素A2升高较前列环素I2更明显,导致血栓素A2/前列环素I2比例持续升高,左旋精氨酸可提高肝静脉一氧化氮含量,谷丙转氨酶有所降低。结论: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血栓素A2/前列环素I2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具有舒张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制剂,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双下肢肢体缺血再灌注(IR)所致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及H2S对这种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肢体IR引起的远隔器官损伤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下肢IR大鼠模型,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4h组、缺血4h再灌注4h组、缺血再灌后NaHS干预(IR NaHS)组(其中NaHS作为H2S的供体可在大鼠体内生成H2S).干预结束后,心、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测定血浆H2S浓度、血浆中心肌酶学指标(CK、CK-MB和Tn-T)以及肝肾功能指标(ALT、AST和Cr、Ur).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4h组血浆CK、CK-MB及Tn-T浓度升高,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组进一步升高;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ALT、AST和Cr、Ur含量无显著变化,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组显著升高;IR NaHS组上述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降低.病理检查可见缺血后心、肝、肾组织轻度病理改变,缺血再灌组组织损伤更加明显,IR NaHS组相对减轻.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心、肝、肾的损伤,H2S干预可以对这种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其对供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供体兔均分为三组,分别作相应处理:A组(n=7)术前禁食24小时;B组(n=7)正常喂食;C组(n=7)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利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糖原水平、肝功酶学水平(AST,ALT,AKP)、ATP及能量负荷(EC)的变化,并在先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经冷存6小时后,各组肝糖原水平ATP及EC水平均显著下降,于复温末降至最低点,经再灌注24小时,B、C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A组无变化。于再灌注15′,B、C组肝功能酶学水平均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组酶学水平进行性升高。于缺血再灌注期间,B、C组组织结构改变较A组明显为轻。结论 供肝糖原水平高,其在缺血—再灌注期间肝功能损伤及肝组织结构损伤则较轻。能量物质的缺乏可能是造成禁食后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期间受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其对供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供体兔均分为三组,分别作相应处理:A组(n=7)术前禁食24小时;B组(n=7)正常喂食;C组(n=7)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利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糖原水平、肝功酶学水平(AST,ALT,AKP)、ATP及能量负荷(EC)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经冷存6小时后,各组肝糖原水平ATP及EC水平均显下降,于复温末降至最低点,经再灌注24小时,B、C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A组无变化。于再灌注15',B、C组肝功能酶学水平均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组酶学水平进行性升高。于缺血再灌注期间,B、C组组织结构改变较A组明显为轻。结论:供肝糖原水平高,其在缺血-再灌注期间肝功能损伤及肝组织结构损伤则较轻。能量物质的缺乏可能是造成禁食后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期间受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3.0T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I/R模型36只,随机分成6组(Sham,0.5 h,2 h,6 h,12 h,24hI/R组),每组6只.肝缺血组采用half-Pringl.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b值分别选取50mm2/s,100mm2/s,300mm2/s,600mm2/s,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肝生化天门冬氨酸轻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结果 除b=600mm2/s外,0.5h与24h组A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b=50,100mm2/s时,6h组与Sham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h和12hUR与Sha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VR血清AST,ALT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 3.0TDWIADC值能动态监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采用较小的b值(b<300mm2/s)能敏感地反映肝脏血窦淤血等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肝缺血再灌注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组,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三组肝组织中核因子-κB的表达、血清ALT、丙二醛(MDA)及血浆TNF-α含量和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正常肝组织中仅偶见肝细胞核因子-κB的表达,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核因子-κB的表达明显增强,ALT、MDA、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脏出现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核因子-κB参与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抑制其表达,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肝的选择性使用方法及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03至2017-09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武警总医院)实施的HBsAg阳性DCD供肝肝移植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全部病例均获取术中零点肝活检标本,对生存期超过1年者进行二次肝穿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状况、肝功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患者生存情况,对比手术前后肝组织纤维化及炎性变化,将供肝零点炎性和纤维化程度与患者术后生存状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75.5%和62.3%。随访期内血清HBsAg全为阳性,但HBV-DNA均得到良好控制。术后1年时存活者肝功能状况良好。与零点肝组织相比,术后随访期肝穿组织炎性程度显著减轻(1.98±0.67 vs 1.65±0.79,P=0.02),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变化(0.83±0.58 vs 0.68±0.61,P=0.31)。零点肝组织炎性程度与术后1年时肝功能状况无关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术后1年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P=0.04)、0.59(P=0.02)和0.68(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内死亡20例,其中原发性肝无功3例,F2期者2例(2/12),F3期者1例(1/3),其余死亡原因分别为肿瘤复发11例,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 对于HBsAg阳性DCD供肝,零点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指导供肝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F0期和F1期者可正常使用,F2期者选择性用于病情较轻的受者为宜,F3期者最好不用。通过科学选择供受体,并给予合理抗乙肝措施,能使供肝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急性肾损伤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重要因素,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急性肾衰竭。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血氧水平依赖(BOLD)、动脉自旋标记(ASL)、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等功能MRI能够无创、敏感、多次地监测不同程度的肾损伤,提供水分子扩散、微循环、血流灌注及血氧水平等微观信息的动态变化,为了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等提供更多信息。就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能MRI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二类”(DCD)和“中国三类”(DBC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统称为DCD)的供体和受体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9至2017-01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实施的211例DCD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供体和受体的性别、年龄、原发病、血型、体质量指数(BMI)、既往病史、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MELD评分、术后早期肝功能及预后等指标。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及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结果 受体术中出血量(P=0.046)、受体BMI(P=0.035)、受体MELD评分(P=0.000)、供体年龄(P=0.047)、供体性别(P=0.028)、供体血K+水平(P=0.001)、拔管到心脏停跳时间(P=0.001)、供体ICU住院天数(P=0.022)均与受体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P=0.001,HR=12.512,95%CI: 2.679~58.434)、受体MELD分级(P=0.021,HR=3.991,95%CI:1.237~12.876)是独立风险因子。结论 控制术中出血量及选择MELD<25的受体将有助于改善DCD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手术技巧,为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配对后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通过改良Kamada"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结果改良Kamada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共52例,7d生存率88.5%,7例长期存活大于100d。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需要极度的耐心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及器官保存。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弥散张力成像是基于水分子运动的成像技术,提供脑生理或病理状态的信息,为创伤性脑损伤,特别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一定信息,作为传统影像学的补充,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力成像越来越成为TBI检查的可供选择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Hepatic microcirculation is a main determinant of reperfusion injury and graft quality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iagnostic procedures to recognize reperfusion failure is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urpose: To examine the additional effect of contrast media (iomeprol and 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 on hepatic microcirculation and hepatic cellular damage in the phase of early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rat liver.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partial war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 of rat liver was used. Microcirculation and leukocyte-endothelium interaction were measured by intravital microscopy. Hepatic cellular damage was indicated by liver enzyme activity in the sera. The evaluation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t baseline and at 30, 60, and 90 min after reperfusion. The contrast media (iomeprol group, n = 6; 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 group, n = 6) or Ringer's solution (control group, n = 8) were applied after 30 min of reperfusion.

Results: No additional injury to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liver after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media was found. Some protective effect was even recorded after application of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Conclusion: The use of contrast media during diagnostic procedure of the liver seems to be relatively safe, even in the stage of early reperfus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发现时就已经进入晚期,预后不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MRI技术被用于肝硬化、肝癌的诊断,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成像等多种新的成像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细胞功能等多个方面提供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肝硬化、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对提高肝硬化、肝癌诊断的准确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丽丹  赵英杰  李振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53-1255
目的:探讨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肝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病例(肝癌44例.转移瘤4例,血管瘤40例,囊肿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分为良恶性两组(恶性组48例,A组;良性组60例,B组).均行b值为500和800 s/mm2的DWI扫描,测量肝脏病变的信号强度值,计算相对信号比R500、R800(R=病灶信号/背景信号),观察不同b值时病变的信号变化情况△R(△R=R800-R500).采用X2检验分析采用△R值诊断良恶性病变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R≥0.25有42例(PA组),△R〈0.25(PB组)有66例,其中PA中有4个为良性病变(均为血管瘤),PB中有10个为恶性病变(2个转移瘤,8个肝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6,P〉0.05).结论: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