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总结脑动静脉畸形的磁共报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A)特征,评价不同的成像方法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巳证实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分别行常规MR成像和MR血管成像。结果 “流空信号”是MRI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依据,MRI能很好的显示动静脉畸形的内部结构及既发改变;RMA则较准确的显示了畸形的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解剖学关系。讨论 MRA能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三维解剖结构,能完整的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与瘤巢的关系,MRA及MRI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对血管的结构及周围软组织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血管畸形诊断中应用常规核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的效果.方法 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5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为对象,均接受常规MRI、MRA、SWI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检出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15例AVM临床试验研究MRA和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其中,15例采用3DTOFMRA与MRI检查,10例同时采用2DTOFMRA检查,结果为3DTOF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瘤巢显示良好,对引流静脉显示较差;2DTOFMRA对引流静脉显示好,对供血动脉及瘤巢显示差。3例AVM的MRA与DSA对照,MRA供血动脉显示率为85.7%,瘤巢与引流静脉显示率为100%。MRI对病灶部位定位准确。结论 AVM应同时做3DTOFMRA与2DTOFM-RA检查结并合MRI图像,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脑动静脉畸形的MRI与临床征象分析050000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郑历明,刘怀军选用MRI检查脑动静脉畸形(AVM),其优点在于不必使用造形剂就满意地显示畸形血管及其内部结构,还可作多方向切层并有去村作用,这些是其他检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相似文献
8.
9.
糖尿病、高血压、先天畸形、外伤等可导致脑血管系统狭窄、闭塞、动脉夹层破裂而致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等疾病。明确脑血管疾病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极其重要。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由于其操作复杂、高风险、较多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有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畸形35例病理分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550002@夏学敏
$贵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550004@曾宪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结果12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胸段。8例MRI表现为脊髓背侧或/和腹侧蛛网膜下隙内可见串珠状、蚯蚓状扭曲血管流空影,髓内见广泛的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脊髓内见范围长度不等的迂曲状畸形血管样流空影,增粗的血管呈蚯蚓状、蜂窝状,脊髓伴有空洞或囊状扩张等改变;1例脊髓内及脊髓背侧或/和腹侧蛛网膜下隙内可见迂曲状畸形血管流空影,髓内可见较广泛水肿。其中2例经DSA证实为脊髓动静脉畸形,行DSA栓塞术后好转。结论脊髓动静脉畸形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脊髓动静脉畸形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MSCT脑血管成像和MRI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资料完整。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MRI检查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正确率。结果:诊断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分别有16例、54例、12例、7例。MRI、MSCT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正确率分别为96.63%、88.76%,MRI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SCT(P<0.05)。结论:MRI、MSCT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其中MRI诊断的准确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单层螺旋CT与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差异,探讨MRI在脊柱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脊柱检查阳性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CT检查414例,MRI检查816例.结果 MRI在脊柱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对椎管内病变、骨挫伤、脊髓病变等;但CT在诊断中也有相当的价值,在诊断骨折、钙化等方面有其独特性.结论 MRI在脊柱病变检查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评估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MR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对比分析患者MRI及MRA影像征象。结果患侧眼球突出8例,海绵窦扩张8例,其中1例为双侧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7例,岩上、岩下窦扩张1例,岩上窦扩张1例,眼肌增粗1例,脑挫伤3例。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及MRA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有成像简单、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7岁,因反复脑梗死8年,再次发作出现意识不清、抽搐2天入院。患者平时月经量多,无高血压病史,无吸烟饮酒不良嗜好,家族中无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患者于入院前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初为发作性,后渐渐持续不能缓解,多次住院治疗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低脂饮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用磁共振扫描与血流成像技术相结合,对16例脑血管畸形作了无创伤性定性诊断研究,结果全组病例达到了定性诊断的目的,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院外科自1998年以来经手术治疗证实的小脑血管畸形14例,对小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1~66岁,平均31岁。病程3小时~3年,急性发病7例,亚急性发病4例,缓慢而进行性加重3例。 1.2 临床表现 (1)症状:长期头痛4例占26%,突然头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的部位、深浅等对脑电的影响规律。方法结合CT与临床,对比脑叶组及基底节组的脑电图阳性率;阳性病例的定位、定侧符合率及与临床的符合率;测量病灶大小及其与脑表面的距离,分三层观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脑叶组脑电图阳性率75%,基底节组为44.27%(P=0.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SPSS10.0软件处理),脑电图甚少与CT定位完全相符,其阳性病例与CT定位基本符合率,脑叶组为73%,而定侧符合率则高达96.8%,脑电慢活动常有向病灶邻近、外周扩展、移位的改变,中线、深部者,常向额、中央区投射。本组还出现CT假阴性20例,我们发现位于浅或深层的病灶比中层者更易出现中度异常以上及/或局灶改变,浅、中层阳性率对比,前者为85.9%,后者为63.6%(P=0.000),中、深层阳性率相比,前者为60.5%,后者为86%(P=0.009),其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电图除能评估脑血管意外的脑功能障碍外,对定位、定侧亦具一定的价值。对CT假阴性者,可提供诊断参考。脑电图的阳性率与病灶的位置及深度有关。向病灶周围扩展、移位的慢活动常提示更为广阔的脑功能障碍的区域。病灶位于脑叶、表浅及深层者阳性率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共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Ⅰ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双源CT双能量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低,扫描完成时间短,图像减影时间短,与常规减影CTA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脑血管检查可以取得较好的图像结果,且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小,检查所需时间短,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