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DEN与AFB诱发大鼠肝癌为模型,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定位并与正常组对比酶活性变化。结果 显示:(1)ATP酶反应颗粒主要定位在质膜的内侧,G-6-P酶反应颗粒定位在内质网及线粒体等膜相结构,5′-ND反应颗粒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2)肝癌模型组ATP酶与G-6-P酶活性明显下降,5′-ND活性明显增强:(3)此结果与人肝癌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及活性变化结果相同。结果提示: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可怍为研究肝癌免疫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癌周淋巴结电镜酶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电镜酶组织化学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癌周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细胞ATP酶、G-6-P酶进行了研究。结果:ATP酶、G-6-P酶活性明显减弱,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降低。提示这些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碱性和酸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10例人体肝细胞癌和癌周肝组织的变化。一般来说,肝细胞上述酶的活性明显减弱至消失,仅见一例碱性磷酸酶和另一例酸性磷酸酶呈现明显活性。而癌周肝组织无论是肝硬化或肝纤维化均显示正常肝细胞的酶活性。癌和癌周肝具有明显的酶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化学致癌剂2-FAA诱导肝癌组织中γ-GT的活性及其分布和血清中γ-GT总活力的变化。结果提示,γ-GT活性在癌组织中>癌前病变组织>正常组织,血清中γ-GT活力高晚于癌变组织且来源于癌变组织,因此,γ-GT是诊断化学性肝癌的特异性标志。  相似文献   

5.
用含0.01%的二乙基亚硝胺(DEN)水溶液作诱癌剂喂饲雄性SD 大鼠.在诱癌期间,分期取鼠肝进行病理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非特异性酯酶(NSE)组化检查,并用等电点聚焦电泳(IEF)观察肝匀浆中NSE 同工酶谱的变化。实验表明,从第2周起。肝组织中γ-GT活性逐渐增强,分布由小胆管转向肝细胞胞浆内。NSE 活性自第4周后开始进行性减弱,在肝癌细胞内活性消失.NSE 同工酶谱的变化早于酶组织化学示肝内NSE 活性变化。自第4周起,部份鼠肝匀浆在pH6.93~7.72的同工酶活性减弱或消失,带瘤匀浆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是和细胞膜运转氨基酸入胞内密切相关的膜结合酶。其活性在胎儿和肝癌时很高。从地理分布与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认为AFT可能是人类肝癌的致癌因素之一。我们在以AFT诱发大鼠肝癌形成的实验中测定了癌前肝组织γ-GT活力的变化。据报导合成的抗氧化剂BHA以及VitB_2可抑制某些致癌物的致癌作用。我们在以BHA和VitB_2抑制AFT诱发大鼠肝癌形成的实验中亦测定了癌前肝组织γ-GT活力的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测定大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并与肝组织γ-GT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相对照,研究了3′-甲基-4,4’-二甲基偶氮苯(3′-Me-DAB)诱发大鼠肝癌的癌变过程。由于非致癌化学性肝损害(D-半乳糖胺性肝炎)肝组织中γ-GT阴性,而γ-GT阳性的肝细胞结节具有较高的脱氧胸苷(~3HdT)标记指数(32.14%),与阴性结节相比(12.94%)差别显著(P<0.001),因此γ-GT作为肝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标记是有一定的特异性。在大鼠诱癌的全过程中血清γ-GT含量始终高于正常水平,并波动呈马鞍形双峰曲线,结合对肝组织γ-GT组织化学的观察,对双峰曲线形成的病理基础和意义作了讨论,提出肝癌的组织发生至少可能有两种起源方式:(1)增生的卵圆细胞分化成肝细胞后,癌变形成分化差的肝细胞癌;(2)“幸存”的肝细胞发生增生,癌变成为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另外,对不典型增生的肝细胞显示γ-GT强阳性的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将化学诱癌早期产生的大量卵圆细胞增生肝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结合G-6-P酶和γ-GT酶组织化学(简称组化)、AFP免疫组化、~3H-dT放射自显影及超微结构形态学方法,动态地观察卵圆细胞的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卵圆细胞显示未分化细胞特征,移植后卵圆细胞仍增生活跃,进一步向过渡细胞、小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分化。我们认为卵圆细胞代表肝组织中的一种原始的干细胞,在致癌剂的作用下,由于分化异常,可成为肝细胞癌的组织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鼠70只,腹腔注射二乙亚硝氨,饲以含α-乙酸氨基芴的饲料并行2/3肝切除,大鼠肝内迅速出现增生肝细胞灶,组化染色改变:γ-GT阳性,ATP酶、G6P酶阳性减弱或阴性,禁食后PAS阳性.连续切片中4种组化染色检出的增生肝细胞灶数以γ-GT染色最多,PAS染色最少。增生肝细胞灶AKP染色为膜强阳性,胞浆弱阳性。γ-GT与AKP检出的增生灶数无显著差异,提示二者可作为增生肝细胞灶的标志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们用间接免疫酶标抗体技术,对22例外科手术切除的人体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进行了有关甲胎蛋白(AFP)的组织内定位及其在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观察研究。其结果: 一、AFP主要存在于部分肝癌细胞和癌周宿主肝细胞原浆中。阳性颗粒在细胞浆内的分布可分四型,多数弥漫分布,少数局限分布,或呈胞膜型和核周型。含AFP的肝癌细胞或宿主肝细胞在组织中多呈散在随机分布,但密度不一,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以癌组织的周边及靠血窦的癌细胞染色较强,酶标阳性颗粒也较粗大、清楚。癌周宿主肝组织亦以小叶外周或肝内静脉分支周围的细胞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存在于肾曲管上皮细胞的刷毛缘、肝毛细胆管面的肝细胞膜等处。在化学致癌物诱发的增生性肝细胞膜上,以及诱发的肝细胞癌的细胞膜及细胞浆内,γ-GT活性均明显增高。γ-GT的组织化学显示法已有报道。我们在实验性肝癌的研究中,将此方法应用到大体标本,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猕猴淋巴结淋巴细胞ATP酶与G-6-P酶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TP酶反应颗粒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质膜内侧。在核膜内侧也可见到清晰的酶反应沉淀物。G-6-P酶反应颗粒主要在内质网表面。两种酶定位与人类相似。结果提示:此法酶反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判定实验动物免疫淋巴细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双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住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 ),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圻。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12种凝集素对人胎儿肝4例,成人正常肝3例,肝细胞肝癌30例和癌周围组织(包括肝硬化17例,肝炎13例)。用ABC法进行标记定位。结果表明〈1〉刀豆凝集素(ConA)在胎儿肝、成人正常肝和癌周组织病变均呈阳性,提示其可能为肝组织源性标志。〈2〉,菜豆凝集素(PHA)、蓖麻凝集素(RCA)和麦胚凝集(WGA)受体仅见于不典型增生肝细胞和肝细胞癌,提示它们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可作为肝癌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及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血清含量及组织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肝细胞癌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MMP-2和MMP-9的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肝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9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MMP-2和MMP-9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肝癌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随着肿瘤分级的增高MMP-2和MMP-9表达显著增强,且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MMPs血清含量及组织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有关,可以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客 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人肝癌细胞膜是否存在与癌周肝细胞膜不同的抗原表达,作者用4株人肝癌体外培养细胞分别免疫家兔,抗血清经肝粉吸附后对外科切除的33例肝细胞癌及癌周组织,10例非癌性肝病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及PAP染色。结果肝癌细胞膜染色阳性,胞浆、胞核阴性;癌周组织及非癌性肝病组织中肝细胞膜也呈阴性。部分癌及非癌组织其血窦壁显弱阳性。作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同一张切片中,肝癌组织染色强度为癌周组织的2~17倍。结果提示肝癌细胞膜上有癌周肝细胞膜不表达或表达甚微的抗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ALP,ATPase和 G-6-P在小鼠胚肝细胞和出生后 2,4,6,8,10和16周的肝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定位的研究。发现:小鼠胚肝发育过程中见有两种类型肝细胞:一种胞浆清沏透明,称为亮细胞;另一种胞浆呈絮状,称为暗细胞;此外,见有一种梭形细胞,胞浆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属间充质细胞。在上述细胞的接触面可见有电子密度很高的ALP和ATPase沿着细胞膜分布,而游离面无酶反应。出生两周以后小鼠的肝细胞结构和成年者相同;ALP和ATPase沿着毛细胆管区微绒毛分布,并且后者比前者反应更强。G-6-P沿着核膜和内质网区分布。并对这些酶出现的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原发性细胞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对1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科切除的肝癌和癌旁肝组织,用酶抗酶可溶性复合物(PAP)法定位肝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5例患者肝细胞中检出HBsAg。HBsAg 在肝细胞中呈弥漫型分布的有3例;另2例以包含体型为主.此5例患者血清 HBsAg 均阳性。另5例患者肝细胞中未检出 HBV 抗原。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肝细胞有 HBV 标志的5例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呈现肝炎后肝硬化组织特点,面肝细胞 HBV 标志阴性的5例癌旁肝组织中无1例有肝炎后肝硬化组织学特征。上述结果提示:HBV 慢性感染导致肝组织慢性损害可能是诱发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方法(PAP法),在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21例(52.5%)及癌周36例(90%)肝组织中证实了铁蛋白的存在,癌周阳性率明显高于癌组织,两者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铁蛋白升高,可能是癌组织本身产生并分泌至血循环所致。铁蛋白可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标志,但不具特异性。在讨论中结合文献强调了酸性同功铁蛋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