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了65例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并与30例无过敏史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比较。结果:(1)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4)。(2)急性期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3)慢性期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4)。(4)急性期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和慢性期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未分类湿疹的发病机制中,IL-1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结果玫瑰糠疹患者恢复期血清中IL-4水平较急性期升高(P0.05),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IL-4表达水平接近(P0.05);玫瑰糠疹患者恢复期血清中IL-12、IFN-r水平较急性期降低(P0.05),而IL-12、IFN-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玫瑰糠疹患者在急性期体内存在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白细胞介素(IL)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观察组、40例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的患者为对照1组,另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对各组进行血清IL-2、IL-12、IL-4、IL-10水平检测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IL-2、IL-12水平低于两个对照组(P=0.000),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两个对照组(P=0.000~0.040),对照1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2组(P=0.043、0.031),对照2组NK细胞所占百分率高于观察组(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血清固定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银屑病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而白细胞介素12家族细胞因子对T细胞的分化及作用至关重要.白细胞介素12家族包括白细胞介素12、23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27和白细胞介素35.从白细胞介素12家族及其成员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2家族具有促炎症和抑制炎症的双重作用,可以调节多种效应细胞的功能,也参与一些信号通路的调节,因此,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患者血清Th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带状疱疹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夹心ELISA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44);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之间存在差异。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存在血清Th细胞因子异常,外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失衡可能在带状疱疹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年龄可能是带状疱疹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免疫技术检测25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其中遗传过敏性皮炎8例、亚急性湿疹11例、过敏性鼻炎3例及支气管哮喘3例)。结果发现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IL—4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说明变应性疾病的发病与IL—4产生失调,从而导致B细胞合成IgE增加有关。人IL—4酶免疫检测具有特异、敏感、相对简便及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潜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3 0例潜伏梅毒患者 (A组 )、3 0例二期梅毒患者 (B组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ELISA法分别检测A、B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水平。结果 :A、B两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A、B两组血清IL-1 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 -1 2水平低于B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 (P <0 0 1 )。结论 :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且潜伏感染者较二期梅毒患者抑制现象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表皮白细胞介素—1系统与银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类皮肤中白细胞介素-1(IL-1)家族成员的合成、分布、功能特点以及由此组成的网络关系,分别从生理和病理角度综述了表皮IL-1系统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分化和 皮肤炎症的具体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表皮IL-1系统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性的文献资料。最后提出表皮IL-1系统参与了银屑病皮损形成和发展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12(IL-12)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使用抗IL-12抗体对银屑病分别开展了I、II、III期临床实验,发现抗IL-12抗体可明显缓解银屑病症状,目前研究认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现就抗IL-12抗体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机体免疫功能与患带状疱疹的相关性,揭示带状疱疹发病的规律和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73例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并选择88例健康体检者做为健康对照。结果带状疱疹患者血清CD4+T细胞显著降低,CD3+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CD8比值有所下降;不同年龄和不同病程的患者间也存在T细胞亚群的明显差异。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存在CD4+T细胞的降低和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下降,其在带状疱疹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老年人是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黄芪在中老年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黄芪在临床应用中对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予黄芪 80 g/d分 3次饮用 ;同时服用阿昔洛韦 2 0 0mg 5次 /d ;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 2 0 0mg 5次 /d ,两组疗程均为 10天。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 91.3 %和 73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止痛、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 ,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黄芪在中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患者79例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析79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受累神经、合并症及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不同年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不同合并症及不同基础用药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应进行全面分析,对有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积极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c-FLIP在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无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患者、17例伴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和B细胞内c-FLIP蛋白表达阳性率和CD3+T细胞阳性率。结果急性期伴有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内c-FLIP表达明显低于无恶性肿瘤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无恶性肿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恢复期无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内c-FLIP表达明显增加,与急性期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但恢复期的伴恶性肿瘤和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外周血B细胞内c-FLIP表达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带状疱疹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CD3+T细胞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与c-FLIP有相似的表达趋势,两者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6和0.534,P均<0.05)。结论凋亡抑制蛋白c-FLIP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内低表达,恢复期则高表达,且与T细胞数量明显正相关,表明其可能参与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的增殖,在带状疱疹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塞来昔布胶囊(商品名:西乐葆,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按照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原则将96例患者分成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共3组。大剂量组给予西乐葆400mg;小剂量组给予西乐葆200mg;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胶囊内装的是淀粉)治疗,分两次口服,同时所有患者给予阿昔洛韦500mg静滴,1次/d,连续两周。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1周、2周和3周时对三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三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前各组间疼痛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大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小剂量组,小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塞来昔布胶囊有助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18例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儿童带状疱疹有轻微的前驱症状,皮疹少且散在分布,神经痛轻微,病程短(2~7d),且不发生后遗神经痛。结论儿童带状疱疹临床少见、症状轻微,发病诱因以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住院期间87例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 975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带状疱疹87例(0.10%),其中50岁以上住院患者44 913例,发生带状疱疹54例(0.12%);年龄<50岁的住院患者42 062例,共发生带状疱疹33例(发生率0.08%);87例带状疱疹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34例)、恶性肿瘤(18例)和糖尿病(10例)。结论年龄>50岁、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是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更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带状疱疹及神经痛的方法。方法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对比观察.分别于疗程第5,10天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A组口服泛昔洛韦250mg,3次/d,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3次/d;B组口服泛昔洛韦250mg,3次/d;C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3次/d。结果三组在结痂起始、止痛起效、疼痛消失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有效率分别为96.77%,86.67%和73.33%;不良反应分别为3.2%,3.3%和0。结论泛昔洛韦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是治疗带状疱疹和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也较为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带状疱疹 80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用更昔洛韦针剂 0 .2 5g/d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 30例用阿昔洛韦针剂 0 .5 g/d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后第 7天随访 ,治疗组有效率为 82 .0 % ,对照组有效率为 70 .0 % ,经ridit检验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1例以带状疱疹为首诊症状的艾滋病。方法: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果:患者有不规则发热和进行性消瘦病史,血清HIV抗体阳性,血液CD4 细胞/CD8 细胞<1.0,并出现较严重的病毒感染和皮肤细菌感染,诊断为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结论:临床遇到严重的感染性皮损,如排除了糖尿病等系统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应警惕艾滋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