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2016,(12)
《回回药方》为古代回回医学唯一传世至今的大型汉文回回方药古籍,其所载剂型十分丰富,主要有6种液体剂型、6种固体剂型、2种半固体剂型。其中,半固体膏剂又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前者药方有178首,后者由硬膏、软膏、膏糊剂组成。本文对《回回药方》中的膏剂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回回药方》失答剌知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失答剌知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HAMD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及血清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观察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HAMD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及血清TNF-α、IL-6,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回回药方》失答剌知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并且能够积极的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3.
《回回药方》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一部十分珍贵的回回医药典籍.文章通过对《回回药方》中具有生肌功效方剂的概念、方剂命名、方药用法及用药特点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阐明《回回药方》的方剂与用药的回医特色,为挖掘其学术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回回药方》残卷十二“众风门一左瘫右痪口眼歪斜类”治疗脑系疾病的19首滴鼻剂的回族医学理论、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制备服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探讨回族医学滴鼻剂的剂型特点,并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回回药方》[1]是明初出现的一部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回族医学综合性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现仅存4卷,据残卷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是回族医药典籍中记载"香药"方剂最重要的一部。《回回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突出了回族芳香挥发药采用的舐剂、露酒剂、油剂的特色。就对4种特色方剂剂型特点浅析之。  相似文献   

6.
《回回药方》是一部大型的汉文伊斯兰医药典籍,记载了大量来自阿拉伯医学的方药内容。然而我们通过对比《回回药方》(残卷)卷三十"杂证门"所收载方剂"鹤顶丹"和历代中医方书典籍中的多首同名方剂,发现前者与明代大型方书《普济方》所载"朱砂鹤顶丹"基本一致,具有同源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回药方》中西结合、中阿医学交融的性质,并可为该书成书年代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回回药方》约成书于元代中后期,是一本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神经等临床医学治疗金书,其中仅方剂就有五、六千条,并吸收了中世纪以来阿拉伯穆斯世界先进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回族医药是继承消化古代阿拉伯医学丰富的知识并与中华传统医学完美结合的民族医药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浅析《回回药方》中阿魏防治脑系疾病的作用。方法:对回医药经典典籍《回回药方》,残卷12"众风门"运用阿魏治疗脑系疾病的方剂进行分析,结合古今中外文献对阿魏的论述和药理学研究,对阿魏治疗脑病的作用进行浅析。结果:阿魏是回医药防治脑系疾病的常用药。结论:阿魏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其抗炎作用和对细胞、血浆及组织内环核苷酸的作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9.
《回回药方》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和皮肤病等在内的一部中国古代回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原书36卷,现仅残存4卷,是研究中国回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该书中主要涉及防治风湿病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认知和辨识中国回医药学防治风湿病的剂型特色、给药途径及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剂型  相似文献   

10.
吕玉良  贾志宏 《河南中医》2009,29(8):825-826
“龙门石刻药方”系北齐武平六年镌刻在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的药方,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籍之一。由于历经风侵水蚀、兵戈攘扰等沧桑巨变,使药方洞洞壁残缺不全、字迹模糊,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特别是北齐前后的医学状态,增添了不少困难。《医心方》是集录众古籍而成的重要医籍,且每录一文,均标明出处,这就为校勘、辑佚“龙门石刻药方”等典籍带来了偌大方便。通过相同的病名中相同的药方对比,和相同的病名中不同药方的辨析,认为《医心方·龙门方》有相当一部分源于“龙门石刻药方”,亦有病名和病方于“龙门石刻药方”中暂校不到的,但《医心方》皆冠以“龙门方”的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应用鲜药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就有记载,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应用鲜药组方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治疗危重温病、内科杂病以及解毒、外伤等方面疗效显著.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十分注重鲜药的应用.现对此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2.
《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回医药学典籍。书中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义为苦味的调理性泻药,可有效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和禀性体液活动,祛除导致痤疮发生的痰浊、恶润、黑血,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故就回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阿牙剌只法亦哈剌方来源、组成、剂型、方解及其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运用该方治疗痤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千金要方》“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其中有医方与药方的不同。医方可以包括药方,凡用于临床治疗的皆可称为医方,而药方则指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方剂,或以药物为主体的医方。药方足《千金要方》医方的主体。下面从使用情况、方剂命名等角度来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内经》十三方用药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栗 《江苏中医药》2008,40(12):91-92
从方剂学角度对《内经》十三方的用药进行分析,发现十三方虽然用药简单,但药少而精,针对病机用药,疗效显著。药物的应用上也体现了药食同源、以酒治病的特点,为后世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为后世所推祟。其中载治痰饮方41首,其方既宗经旨,又有创新,颇具特色。笔者试图结合临证体会,分析其治痰方的制方特点,以探讨其痰饮病的治疗组方规律,以彰其治痰饮之大法,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潘文  李盛华 《国医论坛》2000,15(6):18-19
《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 ,书中所载方剂 2 83首 ,用以治疗 52种不同的  此段大意为 :治痔疮时 ,选芜本、防风、乌头、桂枝各等分 ,用醇酒浸泡后 ,将药晾干 ,碾碎 ,做成黑菽大小的药丸内服。开始一次一丸 ,渐加量至显效为度。最后强调须在饭前服用。伤。恒先食食之。”并□ ,煮熟 ,□米一升入中 ,挠 ,以傅之。”此段大意为 :取乌头、菱芰与男童尿一起煎煮 ,来涂擦疥疮部。分析以上 1 1条 ,可知乌头在《五十二病方》中的应用有以下特点 :1治疗病种有七 :即诸伤 ,腥臊 ,痔 ,疽 ,疥 ,痈 ,瘙。 2剂型有四 :即丸 ,散 ,…  相似文献   

17.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乃属辛凉重剂,善清气分邪热,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中,创造了一系列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相似文献   

18.
对《黄帝内经》“七次脉”穴的释义、定位归经、主治病症进行归纳梳理,发现“七次脉”穴是“根溜注入”中的“上入穴”,与“离入出合”的“出合”部位相应,并包含气海、髓海的输注穴。提出“气阻于颈关,可取之七次脉”的新观点,以期为系统使用颈项部腧穴治疗颈肩疾病、头面五官疾病、情志疾患以及脏腑气机失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桂枝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血、利尿等作用。作者在临床中以桂枝汤方类治疗有关病证,亦收到较佳疗效,现将验案报道于后。1桂枝汤加归芎治疗产后风寒感冒叶某,女,26岁,农民,2012年8月6日初诊。正常分娩三日因外感,服解热镇痛西药症状不减,至产后10日,求中医诊治。症见:发热恶寒,紧裹衣被,汗多湿衣,全身疼痛,头晕心悸,少腹冷痛,恶露未尽,体温39℃。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微数,口渴不思食。诊为产后血虚、感受风寒,治以调和营卫、补血解  相似文献   

20.
浅谈金石书中所收录的《龙门方》张瑞贤1王家葵2黄斌3(1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北京1007002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3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全石《龙门方》金石一词,出于《吕氏春秋求人篇》:“功绩铭于金石”。高诱注:“金,钟鼎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