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活体亲属肾移植供受者HLA配合率,为临床选择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6年4月-2008年12月间手术的222例活体亲属肾移植患者进行HLA供受者配合率分析.移植受者男性168例,女性54例,最大年龄58,最小年龄10岁;移植供者男性133例,女性89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21岁.结...  相似文献   

2.
焦磷酸测序--HLA基因高分辨分型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难以寻找到一个与受者HLA完全匹配的供者。供、受者间HLA的匹配可以极大地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宿主抗移植物病(HVGD)所致的死亡。随着发现的HLA系统等位基因不断增多,目前其数量已达1800多个,这就需对HLA基因进行高精确度及灵敏度的分型。正是顺应这一要求,一种精确、简捷、快速、经济的HLA基因高分辨分型策略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技术,由瑞典Pyrosequencing公司研发的一项核心技术)技术应运而生[1,2]。Pyrosequencing开创了基于合成测序的DNA分析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与非致敏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的差别,以及移植肾功能与抗HLA抗体变化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0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肾移植后资料完整受者1309例。根据受者术前ELISA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结果将受者分为50%≤PRA≤100%组(n=35)、10%≤PRA〈50%组(n=47)和PRA〈10%组(n=1227)。所有供受者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进行HLA分型。运用标准HLA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采用Kaplan-Meier法对3组受者术后存活率进行组间生存分析。分析肾移植后抗HLA抗体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肾功能和HLA错配的关系。结果随着随访时间增加,3组移植肾累积存活率均有下降。在术后3年内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较小(P〉0.05),3年后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PRA〈10%受者(P〈0.05),5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也显著低于10%≤PRA〈50%受者(P〈0.05)。12例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7例(58.3%)出现抗体增强,62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受者中仅8例(12.9%)出现抗体增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新生抗体的受者抗体谱中,大多数包含有针对错配抗原的抗HLA抗体。结论无论是供者特异性还是非供者特异性抗体,抗HLA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都会影响移植肾的存活。术后抗HLA抗体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致敏肾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8例高致敏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体内预存的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IgG)水平及其特异性 ;采用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 (CDC)和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icro PCR SSP)技术进行HLA I类和II类分型。 结果  18例高度致敏受者的PRA IgG水平为 40 %~ 96 % ,平均 5 6 % ;供受者之间按传统的HLA A、B、DR抗原错配 (MM )原则 ,0~ 1MM者 5例 (2 8% ) ,2~3MM者 13例 (72 % ) ,而按交叉反应组 (CREGs)错配原则 ,0~ 1MM者 11例 (6 1% ) ,增加了 33 % ,而2~ 3MM者仅 7例 (39% ) ;肾移植术后仅 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排斥发生率为 2 2 % ,经OKT3 治疗后逆转。 结论 CREGs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HLA配合率 ,良好的HLA配型对减少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尸体肾移植中,一些个别因素在移植物一年存活率中虽然少于10%的效应,但各自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曾经有报告移植受者的年龄和HLA-A及HLA-B抗原配型两者各别影响肾移植物的存活。然而,在很多临床移植计划中,当选择供者和受者时却趋向于忽略这些因素。作者分析了从1970—1980年北美的100个以上的移植中心的6226例在6—70岁之间的移植者,以及受者与供者判定至少有一种HLA—A和HLA-B抗原存在,结果表明受者的HLA和年龄的联合效应为19%(P<0.0001)。从各组年龄的平均生存率得出所有年龄效应为9%(P<0.0001),而HLA配型的效应为8%(P<0.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然而,配型好的老年受者,与配型不好的年青受者,其肾脏存活率均接近相似。  相似文献   

7.
组织配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广泛使用的HLA高特异性分子分型方法和等位基因特异性抗HLA抗体的固相分析技术,推动了器官移植供受者选择达到更为精准的层面,促进了器官移植匹配的科学发展。目前,人们通过对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MR)的预防和治疗,移植物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体液免疫反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将HLA抗原描述为一系列抗体靶点或表位,相对于血清学反应模式或精确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会提供一个更能结合临床实际的HLA匹配系统,来帮助避免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发生,减少移植后致敏,以及在受者预存HLA抗体阳性的情况下选择避开预存抗体的器官。以下内容,在组织配型的研究背景下,对HLA抗原表位(Epitopes)及其在移植中的潜在作用进行阐述,并探讨HLA抗原表位匹配在肾移植组织配型临床实践中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8例, 女性4例;年龄14~66岁。受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15分, Child评分为6~11分。供肝来源于活体供肝9例, 来源于尸体供肝劈离2例, 来源于儿童尸体供肝1例。3例尸体供肝的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0.79%~0.90%, 9例活体供肝的GRWR为0.31%~0.55%。在辅助性肝移植术中, 切除受者的左半肝或右半肝, 原位植入左叶或右叶供肝, 或用左叶供肝置换受者的右叶肝脏。观察受者生存和移植物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体余肝和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速度、腹腔引流量和肝脏功能生化指标等。结果 12例患者的移植肝功能稳定, 患者均存活。移植术后发生流出道扭转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瘘1例、远期出现的甲状腺癌1例, 经相应治疗均治愈。流出道扭转与供肝生长后吻合口角度变化相关, 改良吻合方式后, 该并发症未再次出现。门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HLA与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的表达对移植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示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1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抗HLA和抗MICA抗体,其中37例接受了1、3、6个月及1、2、3年的动态随访.分析抗HLA和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及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移植前共有9例(22.0%,9/41)预存抗HLA或(和)抗MICA抗体,其巾抗HLA抗体阳性2例(4.9%,2/41),抗MICA抗体阳性6例(14.6%,6/41),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阳性1例(2.4%,1/41).另外有5例抗MICA抗体可疑阳性.除1例的抗MICA抗体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外,其余均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37例随访者中,6例新生抗HLA抗体(16.2%),3例新生抗MICA抗体(8.1%),新生抗HLA抗体者的抗体滴度在随访3年中呈现上升趋势.9例预存抗体的受者,有4例(44.4%,4/9)发生排斥反应;6例新生抗HLA抗体的受者中,有3例(5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3例新生抗MICA抗体的受者均无排斥反应发生,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抗HLA抗体产生较早(术后3 d和7 d)的2例受者均检测到抗HLAⅡ类DSA,其移植肾均因排斥反应而切除.预存抗MICA抗体,且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预存抗MICA抗体但无排斥反应者(P<0.05);移植前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阴性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无论是新生抗HLA抗体还是抗MICA抗体,移植后1个月发生排斥反应者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结论 预存和新生抗HLA抗体是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而供、受者HLA和MICA基因错配是产生新生抗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的HLA配型效果.方法:比较同种异体肾移植中采用传统HLA配型方法与CREG配型方法的移植状况;对比HLA配型组和未配型组1年移植效果的不同.结果:HLA抗原出现频率较高的有HLA-A2、A11、A24、B60(40)、B13、DR15、DR51、DR52、DR53、DR 4.根据HLA 6位点相配原则,0~6个位点错配(mismatch,MM)所占比例分别为0.78%、1.56%、5.06%、10.12%、27.63%、29.96%和24.9%;而采用交叉组间配型原则(CREGs),0~6位点错配率分别为3.89%、6.23%、17.51%、33.85%、19.84%、13.23%、5.45%.结论:具有某些HLA位点的受者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获得良好HLA配型的机会;CREGs配型原则明显提高了供、受者间的相配率,但移植效果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是目前肾移植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肾移植受者术前抗体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关,也与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有关,直接影响着肾移植手术的预后.以往对于此类受者临床上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在受者手术前使其抗体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后再进行移植,但既耗资,又费时,临床效果也并不肯定,因此需要寻求其它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组采用选择性HLA错配的方法,避开受者已经增高的抗体基因型,以避免由于受者特异性抗HLA抗体对移植物的攻击,从而减少或避免手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扩大供者来源,探讨在子-母微量嵌合体基础上同胞间非T淋巴细胞去除(Non-TCD)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受者的原发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病变,供者为其胞弟,供、受者HLA有3个抗原不同,经套式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供者微量嵌合体阳性。采用全身照射、司莫司汀、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及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对受者进行预处理;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受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18d,骨髓检查显示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形态和比例正常;1、2、3、6个月和1年时完全供者型嵌合>90%。术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及慢性局限性GVHD,经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后缓解。受者现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子-母微嵌合体阳性的HLA半相合同胞可作为Non-TCD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17例肾移植受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强度动态监测,对PRA阳性受体进一步行抗HLA抗体分型并进行随访,观察PRA水平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517例中,术前PRA阴性者1336例,阳性者181例。术前PRA阳性受者和阴性受者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34.8%、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PRA阳性受者的移植肾1、3、5、8年存活率分别为94%、85%、73%和63%,术前PRA阴性受者相应为96%、87%、72%和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及移植6个月后PRA均为阴性的265例受者中,血清肌酐水平异常者仅占19.6%,而术后PRA转为阳性的57例受者中,血清肌酐异常者高达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前PRA阳性的53例受者中,有24例移植后PRA转为阴性,术后血清肌酐全部正常。结论术前筛查PRA可科学评估肾移植患者的体液致敏状态,为致敏患者选配合适供者;术后监测PRA可及时了解移植肾的免疫状态,有利于防治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高度多态性,要在众多的供、受者间根据HLA配型原则筛选合适的供、受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为此,我们参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一类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CREGs)和二类抗原可接受性错配原则,并结合中国人群的HLA多态性分布特点,开发了一款HLA快速配型软件,在软件中加入了根据一定组织配型准则查找供、受者的功能模块,用于从等待器官移植的受者库中查找与供者HLA相配的最佳受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监测胰岛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 在体外利用超顺磁铁氧化物(SPIO)标记大鼠胰岛,然后移植至用链佐星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肝脏内,同系移植标记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同种移植标记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并设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和同种移植对照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胰岛移植物未经SPIO标记.术后定期利用MRI监测肝内胰岛移植物,监测受者的血糖,并抽取动物,对其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只有SPIO标记的胰岛移植物能被MRI检测到.经MRI检测,同系移植标记组术后第1、2、3周胰岛移植物的相对数量分别为(89.6±2.2)%、(87.5±14.4)%和(74.5±19.5)%,同种移植标记组术后第1、2、3周的相对数量分别为(43.2±17.2)%,(36.5±13.0)%和(26.5±17.4)%,组间相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系移植标记组血糖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肝脏中能检测到胰岛素免疫组化和普鲁士蓝染色双阳性细胞;而同种移植标记组移植1周后的血糖水平超过16.8 mmol/L,肝脏中无法找到形态完整的胰岛.结论 MRI监测结果与血糖监测和病理检查结果一致,但它可直观、无创、连续地监测胰岛移植物在体内分布和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6.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植入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慢,感染发生率高等并发症,主要用于无相合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但最近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移植物处理、免疫耐受诱导、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总的生存率已经与无关供者的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本文就最近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植入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慢,感染发生率高等并发症,主要用于无相合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但最近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移植物处理、免疫耐受诱导、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总的生存率已经与无关供者的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本文就最近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切取供者小肠和60%肝脏;切除受者小肠;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一侧吻合。对照组:单行剖腹探查;观察1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移植肝脏明显增生;受者的肝脏/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体重比。  相似文献   

19.
器官移植后受者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始终是移植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是,影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免疫性因素(免疫抑制不足、急性排斥反应、群体反应性抗体、再次肾移植、HLA配型)和非免疫因素(移植肾缺血时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原发性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供受者之间的不匹配)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4例,采用免疫诱导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移植后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2例经产女性受者死亡),移植后2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感染4例。14例长期存活。未发现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结论供受者ABO血型相容而不合的心脏移植临床疗效良好,但应慎重选择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