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对于无肿瘤的皮肌炎患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减少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我们采用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主要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长期应用可导致多种副作用,临床医生难以针对不同病情的SLE患者给予相对精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本文总结糖皮质激素在SLE不同进展阶段、不同脏器受累以及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最新的应用共识和研究进展,并分析SLE中糖皮质激素抵抗(GCR)的相关机制,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为糖皮质激素在SLE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主要方法 ,但大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常产生较多不良反应。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其他治疗方法 ,可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血浆置换疗法、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最近 ,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对表皮的发育、表皮屏障功能的形成、表皮脂代谢、角质层致密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恰当地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有利于治疗包括皮肤病在内某些疾病;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很好地了解糖皮质激素对表皮功能的影响,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防治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带状疱疹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泛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口服泛昔洛韦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泛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连续应用30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 0.05);两组疼痛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5.00%(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泛昔洛韦能够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减轻疼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主要方法,但大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常产生较多不良反应。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其他治疗方法,可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血浆置换疗法、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最近,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正确外用糖皮质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很多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使用得当,安全有效,不良反应通常较小.如果患者把不同效力的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混淆,过分地强调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并将其和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等同起来,可造成临床上用药量不足,疗效不理想.英国皮肤病学专家就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达成共识,结合该共识,介绍正确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消除对该类药物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8.
更昔洛韦联合雷公藤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好发于中老年人,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神经痛(PHN).目前很多医师临床使用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可是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存在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的情况.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更昔洛韦联合雷公藤等治疗带状疱疹,同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医生最常用的处方药之一。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广泛,种类和制剂较多,在皮肤科的应用十分普遍。皮肤科医生应当掌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用药方法、疗效和常见副作用。本文从糖皮质激素的系统应用与局部外用两方面对糖皮质激素的分类与临床应用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TRUST滴度变化及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RUST下降滴度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显著增加、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纯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中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和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中药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及结束治疗后进行复发率的评估。结果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结束治疗后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中药治疗亚急性湿疹能够明显降低停止糖皮质激素制剂后原发疾病的复发或反跳现象。提示中西药联合治疗亚急性湿疹在进一步巩固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重症药疹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31例重症药疹的发病特点、系统表现、并发症等分析,提示患者的预后与病情程度、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早晚及剂量有关。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愈该病的关键,临床护理和丙种球蛋白等辅助治疗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脓疱型银屑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4例脓疱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回顾。结果:多种因素可导致脓疱型银屑病发病,感染和滥用糖皮质激素是其主要诱因;发热和血象升高是其主要系统性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联合第二代维A酸治疗脓疱型银屑病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治疗效果。结论: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维A酸药物可作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心身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药物,但在临床上约有20%的PM/DM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甚至抵抗[1].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重度及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上常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环磷酰胺联合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应用广泛,临床试验证实有效.联合环磷酰胺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激素的用量,优于环孢素、硫唑嘌呤.一般不推荐口服环磷酰胺.国内缺乏设计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不良反应需要长期随访,尤其应警惕发生严重感染、致癌和生育能力受损.概述环磷酰胺的使用方法、对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相关评估、常规用法、不良反应及预防等,尤其权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诊疗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而且具有重要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 ,临床上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的治疗 ,但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心身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药物,但在临床上约有20%的PM/DM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甚至抵抗[1].  相似文献   

18.
滋阴狼疮胶囊辅助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滋阴狼疮胶囊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探讨依据临床积分客观合理量化撤减糖皮质激素的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滋阴狼疮胶囊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激素对照组(P<0.01),能显著改善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类型和中医证候。结论中药滋阴狼疮胶囊治疗阴虚内热型SL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稳步地协助糖皮质激素撤减,依据临床积分初步设定的糖皮质激素撤减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当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作为一种常见而易被忽视的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多样,临床诊治中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就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疱疹样脓疱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疱疹样脓疱病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妊娠结局。结果应用抗炎药物加糖皮质激素治疗,适当补充钙剂有一定效果。分娩或终止妊娠后,脓疱会消退缓解。结论疱疹样脓疱病治疗应用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及钙剂。治疗效果不佳者,孕早期可人为终止妊娠,晚期应密切观察,防止早产。患过该病的妇女,尽量避免再次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