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与髓核胶原蛋白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 MRI 信号强度与髓核内胶原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得到31个髓核样本,用改良羟脯氨酸测定法测定其内胶原蛋白含量;在 MR 矢状面 T_2WI 上测量腰椎间盘髓核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二者的比值。分别计算胶原含量与信号强度比值、腰椎间盘 T_2WI 信号强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结果髓核内胶原含量为(231.0±63.5)mg/g,信号强度比值为0.19±0.07,二者之间的 r 值为-0.61(P<0.01)。腰椎间盘 T_2WI 信号强度为80.5±31.7,胶原含量与其之间的 r 值为-0.53(P<0.01)。结论腰椎间盘 MR 信号强度与髓核内胶原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胶原蛋白增多是导致退变腰椎间盘 T_2WI 信号强度降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间盘MRI T2加权信号强度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T2加权MRI信号变化与年龄、椎间隙位置和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165例患者(825只腰椎间盘),其中正常619只,突出206只,201只手术证实。患者分为正常和突出两组,每组分6个年龄段;信号强度分为三型:强、不规则和低三型。检查方法均采用SE程序(TR2000ms,TE40,80ms)。全部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正常椎间盘,年龄影响主要在20岁组与30岁至70岁以上组,30岁组与50至70岁以上组之间;椎间隙位置影响主要在腰(4-5)与腰(1-2,2-3,3-4),腰5骶1与腰1-2,2-3,3-4之间。在伴有突出的椎间盘,年龄影响主要在20岁组与30,60及70岁以上组之间:椎间隙位置影响主要在腰(4-5)与腰5骶1之间。结论:两组椎间盘信号变化均与年龄和椎间隙位置有关,各型信号的椎间盘均可发生突出。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志愿者腰椎间盘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40名年龄20~60岁的无症状志愿者进行腰椎MRI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每位志愿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记录腰椎间盘的表现,包括: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脱出、游离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T2WI上纤维环高信号区(HIZ). 结果 40名无症状志愿者中腰椎间盘退变30名(75%),椎间盘膨出18名(45%),椎间盘突出9名 (22.5%),椎间盘纤维环出现HIZ 5名(12.5%),椎间盘髓核脱出1名(2.5%),没有发现椎间盘髓核游离以及神经根受压者.不同年龄组椎间盘异常的发生率不同,40岁以上组志愿者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HIZ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00%、70%、40%、20%. 结论 无症状人群中MRI发现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以及撕裂较常见,而椎间盘脱出、游离以及神经根受压较罕见,因而很可能是有症状腰腿痛患者致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有完整MR平扫检查资料,13例有Gd-DTPA对比剂增强扫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回顾性分析该类疾患的MRI表现和特点,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24例游离髓核均位于L4~5、L5~S1及L1~2椎管硬膜外间隙前部,分别为12、11及1例,其中L4~5和L5~S1占95.83%。游离髓核在椎管内向上、下及水平游走分别为7、12和5例,其中髓核向上下游离占79.17%;游离髓核向椎管左后侧、右后侧及正后方游离分别为9、11及4例,其中向左右侧游离占83.33%;游离髓核的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23例,呈略高信号1例。在T2WI、T2TIRM像上11例低于相邻腰椎间盘髓核信号,13例为等信号;游离髓核呈圆形9例、椭圆形12例及条带形3例。增强的13例患者的游离髓核均表现为游离髓核边缘呈轻中度的环状强化12例,1例为明显强化;13例髓核中心均无强化。结论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特征的MRI表现,MRI对该类疾患定位精确、诊断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轴向负荷对受检者椎间盘ADC值、各项异性(FA)值的影响.方法 腰腿痛患者45例,年龄范围25~54岁.进行常规T2WI、T1WI及轴向负荷前后DTI,负荷重量为体质量的40%~50%,负荷时间为10 min.DTI参数:TR 2500 ms,TE 89 ms,扩散方向为6个方向,b值设为400 s/m2,扫描时间4 min 10 s.利用DTI原始数据重组ADC图、FA图、b0图,测定其负荷前后椎间盘的ADC值、FA值,分析短时轴向负荷后ADC值、FA值的变化规律.椎间盘负荷前后ADC值、FA值的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45例225个椎间盘,223个纳入研究,Pfirrmann分级结果:Ⅱ级100个,Ⅲ级48个,Ⅳ级59个,Ⅴ级16个,2个椎间盘钙化未纳入研究,223个椎间盘负荷前、后椎间盘的ADC值分别是为(1666±252)×10-3、(1662±253)×10-3 mm2/s,负荷后平均ADC值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3,P>0.05),负荷前、后223个椎间盘的FA值分别是(301±104)×10-3、(316±112)×10-3,负荷后平均FA值升高(Z=-2.794,P<0.05).Pfirrmann Ⅲ级椎间盘,短时轴向负荷后ADC值减低、FA值升高,Ⅳ级椎间盘FA值升高,负荷前、后Ⅲ级椎间盘的ADC值分别是为(1685±190)×10-3、(1624±180)×10-3mm2/s,FA值分别是(300±87)×10-3、(326±87)×10-3,Ⅳ级椎间盘FA值分别是(348±67)×10-3、(351±71)×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3、-2.210、-2.006,P值均<0.05);Pfirrmann Ⅱ级、Ⅳ级和Ⅴ级椎间盘负荷前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Ⅱ级、Ⅴ级椎间盘FA值负荷前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轴向负荷可引起轻度退变椎间盘(Pfirrmann Ⅲ级)ADC值下降、椎间盘扩散能力降低;在正常(Pfirrmann Ⅱ级)和重度退变椎间盘(Pfirrmann Ⅳ级和Ⅴ级),短时轴向负荷前后椎间盘ADC值无明显变化,对椎间盘扩散能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常见并发症MRI及MRM(脊髓成像)表现,探讨其与临床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对35例腰椎手术常见并发症患者的MRI进行分析,找出初次手术失败的病因,再次手术得到证实。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松解不彻底14例,椎管内硬膜外瘢痕粘连致椎管狭窄9例,粘连性蛛网膜炎10例,脑脊液漏假性脊膜突出2例。结论:MRI检查可多平面直接成像,可清晰了解椎管术后改变及脊髓、神经受压原因,能直观立体的全面评价手术效果,对手术残存症状的治疗、确定再次手术的适应证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MRI介入导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0.23 T开放式MR结合ipath200光学追踪系统进行椎间盘突出症臭氧治疗的方法步骤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在ipath200主动式光学追踪系统实时导引下,用19.5或21.0GMR兼容性穿刺针对73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成功进行MRI导引下经小关节内侧入路臭氧治疗术。对其中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全符合者及可疑为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的26例患者先行椎间盘造影术,作为进一步行髓核溶解术的初选。本组共64例患者行三点注射法椎间盘突出的臭氧治疗:(1)椎间盘中心注入浓度为35—45μg/ml医用O2-O3混合气体6-10ml,采用分次反复注射、抽出,使髓核组织充分氧化;(2)依据穿刺针刻度标记,在光学引导装置指导下逐步退针,至局限性髓核突出物处,注射O2-O3混合气体10ml;(3)继续退针1.0—1.5cm至纤维环外、侧隐窝处,向神经根旁注射15—20ml O2—O3混合气体。9例患者因椎间盘造影认为行髓核溶解术疗效欠佳而仅行神经根旁臭氧注射治疗。结果73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经3—6个月随访,28例显效,3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1.3%。结论开放式0.23TMR扫描仪,结合ipath200光学引导系统,能成功地进行微创性椎间盘突出臭氧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腰椎间盘退变809例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80 9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结果 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 ,把腰椎间盘退变分为椎间盘变性膨出 96例 ,椎间盘突出 713例。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0例腰椎间盘突出摄取腰椎正侧位片并进行X线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征象 :(1)生理曲度改变和椎间隙狭窄。 (2 )椎体唇样骨质增生。 (3)游离骨块。结论 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仍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在MRI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I表现。结果:24例游离髓核中,23例位于椎管内硬膜外,其中15例见于椎弓根内侧缘,5例位于椎间孔处,3例位于黄韧带区;仅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4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卵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游离髓核于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当有钙化时,呈低信号灶。其中10例作了增强扫描,病灶中心部分均无强化表现,有4例呈边缘强化。结论:MRI对游离髓核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MRI高信号区(HIZ)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5年行MRI检查的下腰痛患者123例,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炎、腰椎结核、滑脱、椎管狭窄等能引起下腰痛疾病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对照组60例无典型的下腰部慢性疼痛,或有下腰部疼痛症状但临床检查已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卡方检验比较两组HIZ出现率差异是否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实验组出现HIZ患者67例(54%),明显多于对照组(9例,15%),P<0.001。结论:MRI显示的HIZ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低场MRI表现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I表现.结果:80例病例中共累及终板186个,按Modic分型其中Ⅰ型109个,占58.6%;Ⅱ型20个,占10.8%;Ⅲ型57个,占30.6%;单个累及7例(8.8%),多发累及73例(91.2%);好发下腰段.结论:低场MRI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对病灶显示清晰,能准确分型,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MRI评价退变椎间盘与椎间盘血管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椎间盘Pm分级和终板变形对71例376个椎间盘的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76个椎间盘,220个发生不同程度及不同形态强化,强化率为58.51%.Pm Ⅰ级13个,强化0个;Ⅱ级73个,强化17个,强化率23.29%;Ⅲ级178个,强化107个,强化率60.11%;Ⅳ级93个,强化78个,强化率83.87%; V级19个,强化18个,强化率94.74%.终板断裂型164个,强化140个,强化率85.37%;终板完整型212个,强化80个,强化率37.74%.Pm分级和终板形态改变均与椎间盘血管化关系密切,统计学检验,P均<0.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终板断裂与椎间盘血管化关系密切,磁共振增强扫描可直观可靠地诊断退变椎间盘的血管化.  相似文献   

17.
红外热像仪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红外热象仪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红外热象仪检查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19例正常人腰骶及双下肢,对29例作了CT对照检查。结果:正常人热象图以腰骶菱形窝为中心,上下左右呈淡红色,周边呈绿色或淡绿色,分布符合正常解剖结构,皮温两侧无明显差异;腰椎间盘突出症热图、腰骶受损区呈红色或深红色,皮温较正常高出2~4度,29例患者行CT检查,28例与红外热象仪结果相符。结论:红外热象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个研究对象(男/女,14/22例;中位年龄52岁)180个腰椎间盘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腰椎1.5 TMR常规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记录HIZ征象并分为有HIZ征象组和无HIZ征象组;记录所有椎间盘Pfimmann分级;测量椎间盘宽度(Weight)与高度(Height),计算W/H;测量椎间盘及脑脊液T2加权像信号强度,计算信号强度比值(T2/CSF);测量椎间盘ADC值;统计学分析.结果 180个椎间盘有HIZ征象51个,无HIZ征象129个;有HIZ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Ⅴ)分别为0、1、7、30、13个,无HIZ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Ⅴ)分别为10、27、46,36、10个;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TJCSF及ADC值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W/H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Z征象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T2/CSF及ADC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