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过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3D-TOF-MRA)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术前序列图像上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89.5%(34/38),非症状侧阳性率15.8%(6/38),两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中见周围血管压迫神经者36例(94.7%),未压迫神经者2例(5.3%),3D-TOF-MRA 诊断符合率97.1%(33/34),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37例(97.4%)。结论3D-TOF-MRA 可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诊断及术中显微定位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2 6例 ,经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 12 2例血管压迫神经 ,用涤纶棉垫隔分离减压。 结果 随访 113例 ,随访时间 (1- 9)年 ,术后疼痛消失、减轻 110例 ,总有效率达 97 3% (110 /113)。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较为理想的方法 ,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8-02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的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均明确责任血管,其中5例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时间,2例患者出现手术侧轻度面瘫,1例患者听力下降,均于术后6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25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2例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较前有所缓解的患者经卡马西平口服病情得到控制。未发生感染、颅内出血、脑梗死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3例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SE序列及三维稳态旋进快速成像(3-Dfast inflow with steady—state precession)序列进行MR扫描,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分离血管神经后用人造血管补片隔离。结果 术中见所有三叉神经均受到血管压迫,11例为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静脉压迫。术后疼痛完全消失,无手术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月~24月,平均13月,无疼痛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对以椎基底动脉为责任血管或主要责任血管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28例以椎基底动脉为责任血管或主要责任血管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VD的临床资料。行MVD 25例,MVD+感觉根部分离断3例。结果 28例术后疼痛均立即消失。3例行MVD+感觉根部分离断者术侧面部麻木。随访3~24个月,平均18.6月,无复发。结论对于以椎基底动脉为责任血管或主要责任血管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充分神经减压并恢复神经的自然走行是术后疗效的保证,对于张力大、无法一次性推移的血管,可以采用多点减压的方法完成。  相似文献   

6.
颅神经疾病主要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多数作者认为,引起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这类血管被统称为责任血管。198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上述疾病1293例,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我们的经验就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除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乙状窦后进路面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梳理牵拉术。结果:438例特发性半面痉挛,术后随访1~8年以上,治愈417例(95.2%),复发14例(3.4%)。结论: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及其周围的脑干表面,另一病因为面神经核功能异常。认为面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梳理牵拉术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 通过多年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发现,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多根脑神经进出脑干区可导致相应的综合征,即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经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可能出现心动过缓及出现脑搏动干扰手术操作等不良事件;术后也可由于麻醉医师体液管理不当等原因,出现包括头痛、恶心及呕吐等低颅压反应. 目的 拟对以上不良事件总结合理解决方案,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内容 主要描述三叉神经痛MVD的手术体位、方式和麻醉的基本要求,包括呼吸及循环管理、神经电生理的监测、补液原则及脑搏动的处理等;此外还叙述了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其解决方案. 趋向 MVD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有的麻醉手段已经日趋成熟,但仍需不断完善,以保障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结合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3D.TOFMRA)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包括3D.FIESTA和3D.TOFMRA),寻找判定责任血管,以指导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术前检查均认定有责任血管,单纯性动脉23例,其中4例发自小脑上动脉,13例发自小脑前下动脉,6例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动静脉混合2例,单纯静脉1例。术中证实都存在相应的责任血管压迫颅神经,但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责任血管认定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术中发现同时有静脉血管接触。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联合使用3D—TOFMRA和3D—FIESTA扫描序列可明显提高责任血管的判定率,尤其有利于动静脉血管的鉴别,同时能够显示神经血管的局部解剖关系,利于指导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手术显微镜将与神经接触或压迫的责任血管推离、垫入适当大小的明胶海绵或涤纶絮分隔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疼痛即消失44例(93.6%),疼痛显著减轻3例(6.4%);术后头晕、呕吐11例,耳鸣7例,患侧口角疱疹6例,面部轻微麻木感5例,均在术后1个月消失;术后3d后出现切口皮下积液5例,经穿刺引流1周后消失.无新发面部麻木,无面瘫、听力障碍、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个月~8年,平均3.2年,治愈45例(95.6%),显效2例(4.4%),无疼痛复发.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加固定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能减少疼痛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改进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材料和技术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 用改进的材料、技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21例,面肌痉挛8例,舌咽神经痛1例;被减压神经的全段暴露;用Teflon片包绕神经根起始部25例、包绕血管5例,钻夹固定。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治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经技术材料改进的颅内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操作安全,手术并发症轻微,术后神经功能良好,效果优于传统的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1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伴发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治疗的538例伴有高血压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延髓腹外侧微血管减压术,并监测术后血压改变。结果538例中治愈341例(63.4%),显效71例(13.2%),有效53例(9.8%),无效73例(13.6%);483例患者得到1.0-15.8年随访(平均6.3年),有313例治愈,63例显效,42例有效,65例无效。结论异常血管袢压迫三叉神经根及延髓,长期疼痛刺激和情绪紧张是神经性高血压的病因,行该区的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为一新的手术方法。近年,由于耳神经外科的进展,将使这种方法得以推广。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经乙状窦后和迷路后入路行颅神经根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26例,均获满意效果。兹将护理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贯穿型血管压迫致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采用乳突后开颅显微血管减压订治疗三叉神经痛512例中,遇到4次贯穿型血管压迫神经。行神经束膜纵行切开,将贯穿的血管沿着切开的神经束之间推向远侧端,便血管移开神经敏感区,并固定之。在切开的神经束之间充填减压材料使神经减压。术后止痛,面部感觉保留,随访-3年无复发。作者观察到三叉神经感觉根出桥脑处有一段敏感区。血管压迫神经第三区时可诱发疼痛。从而找到管压迫神经敏感区诱发疼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治疗。结果 53例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3例无明确责任血管。5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面部感觉迟钝和麻木感。随访0.5~3年,无疼痛复发病例,48例仍有轻度的面部麻木,8例无面部麻木。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是安全有效,如果在术中能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时,在行减压术的同时对病变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行定向毁损术,是降低复发率和取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7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和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微血管减压术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术中发现有一支或多支血管压迫:小脑上动脉压迫63例,小脑前下动脉20例,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同存6例,基底动脉2例,岩静脉1例,4例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90例疼痛立刻消失,6例疼痛术后3d消失,1例无变化。术后出现头晕呕吐2例,一侧面部麻木1例,轻度面瘫1例,头昏呕吐和一侧面部麻木者出院时痊愈,轻度面瘫者在出院后2个月时恢复。经平均1.2年的随访,复发1例,本组无死亡。结论微血管压迫的存在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微血管减压术不良反应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方法方法对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8例(56.00%),有效19例(38.00%),无效3例(6.00%),总有效率94.00%。术后2例感头晕或恶心,1例出现呕吐,2例有面部麻木感,经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小脑半球损伤、出血、听力丧失或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内镜探查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减少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隔片位置等,提高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上肢神经损伤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981~1995年,显微外科急诊择期修复上肢神经损伤172例222条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其中75例104条神经开放性损伤进行急诊清创及显微外科修复。结果:术后有53例72条神经得到3个月~8年的随访,按BMRC提出的综合评价肢体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来评定疗效,优良率达86.1%。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上肢神经开放性损伤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是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优良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傅林李云璋朱强我科自1987年2月至今,采用后颅凹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28岁~82岁。病程10个月~28年,疼痛部位:左侧47例,右侧...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以反复发作性面部剧烈疼痛为特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发病早期多数患者对药物治疗有效,但临床效果越来越差。手术治疗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手术方法包括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感觉神经根切断术、立体定向放射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等~([8])。我院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