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足痛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3.
跖内侧皮瓣切取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发出皮支的分布情况,改进皮瓣切取方法。方法通过8例成人新鲜足标本的显微解剖,灌注美蓝,测定跖内侧动脉所供应的皮区范围。结果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恒定发出三个皮支,以第2支较粗并与第1、3支相吻合。临床以该支为蒂设计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足部创面7例,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6例,范围为3cm×3cm~11cm×7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皮瓣质地优良,面积适中,血供可靠,是修复足部与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的前后分支、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和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并根据解剖结果设计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结果 解剖结果表明,足拇展肌表面的动脉网,足拇展肌上缘动脉弓在隐神经周围、足背和足底内侧形成血管网,构成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基础.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该皮瓣11例,皮瓣切取范围2.5 cm×3.5 cm~7.5 cm×8.5 cm,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覆盖.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行走正常,皮瓣及供区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1,自引:23,他引:101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9例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修复,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腓肠神经的支数和行走特点,结果 9例中8例皮瓣生长良好,1例部分坏死8例成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上的6.5~7cm处,1例小儿的发生部位在外踝上5cm腓肠神经有6例是以内侧支为主,3例是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而且靠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足内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及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侧成人足标本的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进行解剖,观察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以及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吻合关系。根据解剖的实际情况,对临床12例患者设计足内侧皮瓣,分别切取穿支螺旋桨皮瓣(5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4例)、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3例)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结果解剖显示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的血管吻合以及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共同构成足内侧皮瓣的血运基础。所有患者的皮瓣及植皮区均成活,供区创缘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较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无溃疡发生,均恢复保护性感觉;其穿鞋行走及负重等功能均未受到影响。结论根据足内侧穿支血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并切取不同形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7.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胴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9cm×4 cm.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趾短屈肌肌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足底内侧皮穿支,供养足底内侧皮瓣;向<足母>展肌和舟楔骨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足内侧皮穿支,供养足内侧皮瓣.11例足内侧穿支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2 cm×3 cm~11 cm×5 cm.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 以足内侧穿支血管营养的足内侧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 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9.
含深筋膜血管网的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1994年10月~1996年5月,应用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利用腓肠浅动脉在小腿远端与腓动脉肌间隙支、胫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外踝支在深筋膜内的广泛吻合,分别设计成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后内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和后外踝逆行筋膜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共18例,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5cm×8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认为,该组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足背、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上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锁骨上皮瓣是修复面颈部缺损的较理想供区。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锁骨上皮瓣血管进行了巨微解剖观测。该皮瓣的血供主要是颈横动脉或其浅支发出颈皮支(共83.3%),少数来自肩胛上动脉或其浅支发出的颈皮支,回流静脉主要是颈外静脉。皮瓣的血管蒂如带上起源动脉,则长4.0cm,外径2.2mm,皮支分布面积8cm×10cm,可作为游离或带血管蒂皮瓣。此皮瓣还可带锁骨上中间神经作成游离感觉皮瓣。  相似文献   

11.
寿建国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21-1023
目的探讨足内侧不同血管蒂的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手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8~42岁,平均31岁。创面面积4.2cm×2.2cm-6.0cm×3.3cm。急诊修复2例,择期修复10例。分别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供养血管的足内侧皮瓣5例,足足母趾底内侧动脉浅支为供养血管3例,跗内侧动脉为蒂供养血管3例,内踝前动脉为供养血管1例。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术后皮瓣的两点分辨率为7~9mm。手部功能良好,供区植皮愈合良好。结论选择不同血管蒂的足内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辅助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8年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19例足远端缺损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16~45岁,平均29.6岁。术前行同侧足3D-CTA检查,了解供区血管情况,明确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的位置、走行、长度、与周围邻近组织关系,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随访时根据Sanders等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踝部功能,根据Swanson等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对感觉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采用3D-CTA均能检测到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术中所见穿支血管情况与检查图像结果显示基本一致。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较好,血运可靠,足、踝部功能基本正常,穿鞋及负重无明显影响。足、踝部功能恢复达优者8例,良10例,中1例。足远端皮肤感觉恢复达S45例,S310例,S24例;感觉恢复范围达R43例,R39例,R27例。结论术前行3D-CTA检查,可以明确供区FDA2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解剖情况,指导设计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游离足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改进和完善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供血的游离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和应用技术。方法 基于8只足标本的解剖观测结果,制定独特皮瓣设计方案,应用游离足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4例,改进如下:皮瓣静脉回流选用大隐静脉,缝合皮瓣的隐神经带,利用动脉蒂的伴行静脉与受区动脉吻合,挽救发生动脉危象的皮瓣等。结果 4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效果良好。结论 皮瓣设计例题,将该皮瓣的深静脉动脉化是动脉危象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足部逆行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足逆行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足底内侧皮瓣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逆行转移,足踝背皮瓣以足背动脉分支第一或第二跖背动脉为蒂逆行转移。转移皮瓣均行浅静脉及皮神经吻合修复。结果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未行浅静脉吻合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减张及药物治疗后存活。术后1年随访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结论足部逆行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具有于术简捷、创伤小、功用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解剖观测10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的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带隐神经肌腱的足内侧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12例,7例以带隐神经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5例同时携带隐神经和趾展肌腱修复部分跟腱以及皮肤缺损.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足内侧动脉分为深支和浅支,其直径分别为(1.5±0.3)mm和(1.0±0.2)mm.18侧肢体深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2侧肢体浅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深支无大的分支.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存活,8例获随访1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功能良好.结论 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解剖恒定,手术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重建感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失败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 1,男性 ,30岁 ,车祸致左足跟皮肤撕脱 ,面积 8cm× 10cm ,跟骨外露。经术前充分准备 ,行重建皮肤感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 (以下简称腓肠神经皮瓣 )修复跟骨皮肤缺损。术中逆行切取皮瓣 ,但保留腓肠神经内侧支于原位不动。而将腓肠神经外侧支从近端切断保留于皮瓣中向下翻转 ,在外踝后方将皮瓣中腓肠神经外侧支与腓肠神经内侧支远端吻合 ,以便使未切断的腓肠神经内侧支长入皮瓣中 ,术中分离腓肠神经内侧支近端较顺利 ,而远端困难。术后皮瓣血运良好 ,但第 2d皮瓣发生肿胀 ,水泡 ,逐渐变紫 ,于术后 10d皮瓣完全坏死。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中足脱套伤修复的新方法.方法 设计以胫后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为血管蒂的胫后动脉和足底内侧的串联皮瓣,修复前中足脱套伤患者5例,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跖底负重区的皮肤缺损,胫后动脉皮瓣修复足背区皮肤缺损并覆盖血管蒂部,中足跖底的皮肤缺损取全厚皮植皮.结果 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随访1~2年,皮瓣及植皮区外观良好,前跖负重区两点辩别觉10~15 mm,平均12 mm,感觉恢复至S3+级,长距离行走无继发溃疡.结论 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前中足大面积套状皮肤缺损、重建跖底感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特点及其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量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人侧上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 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 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  相似文献   

20.
不同穿支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不同穿支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选择及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深支皮支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指腹及指侧方缺损5例;以足内侧动脉浅支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缺损及指侧方皮肤缺损10例;以内踝前动脉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及指侧方皮肤缺损11例;以多皮支动脉供血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近节环形缺损3例.结果 术后29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23例获得6~13个月的随访.皮肤弹性、色泽良好,两点分辨觉6~9mm.结论 足内侧供区隐蔽,皮瓣切取方便,不损伤动脉主干,皮肤质地与手指相近,应用不同皮穿支的足内侧皮瓣移植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