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前后径、横径。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颅后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可切除颅中窝部分的肿瘤,适用于主体在颅后窝的岩斜脑膜瘤。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了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各型岩斜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界定硬膜下磨除岩骨的安全范围,探索岩骨切除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骨手术入路,观察岩骨磨除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观察结果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经岩骨入路可先根据面听神经的位置结合内听道和岩骨嵴所成的角度判断出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的投影.以内听道为标志,可以将岩骨分为内听道周围部分和内侧岩尖部分共两部分来磨除岩骨.结论 采用颞下经岩骨入路可根据术中实际需要合理地磨除岩骨,进一步增加对岩斜区结构的显露,具有显露充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identify the safe resecting region in the temporal base approach of transpetrosal subdura.To explore ways to grind petrous bone easily.Method The subtemporal approach was simulated in 10 ( 20 sides ) formalin - fixed cadaveric adult heads to observe the grinding of the bone.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were photographed and measured to provide the safe range of the grinding petrous bone.Results As a symbol of the auditory canal, bone was divided into the part of around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the petrous apex.The bone around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was devided into the lateral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upper part.Distance of about 5 mm to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could be grinded.The yard of the inside petrous apex could be grinded safly.Grinding the subdural bone could increase the vertical angle up to 15°.Conclusions The subtemporal tentorial approach can increase the view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sterior fossa.It gives the priority exposure for the base of posterior fossa tumor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方法分别从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对10例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Meckel腔容纳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池,其开口宽度为(8.3±1.2)mm,高度为(5.0±1.0)mm。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脑池段长度分别为(18.8±2.8)mm、(35.9±3.1)mm、(12.8±1.7)mm、(17.5±1.9)mm、(13.2±2.2)mm。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距动眼神经约5.4mm(4.2~6.8mm)。岩下窦位于Ⅸ、Ⅹ脑神经间14侧,Ⅹ与Ⅺ间2侧,在Ⅸ前方汇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4侧。结论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此区域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岩斜区手术对脑神经与血管的保护,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使用6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乙状窦前入路,在显微镜下(5~25倍)进行解剖观察;并回顾性分析8例经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入路可清楚地显示上中斜坡、内耳门和海绵窦的结构;全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4例,次全切除者2例,大部切除者2例。结论经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早期离断肿瘤基底血供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模拟及改进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夹区的手术方法,为手术切除该区域病灶,提供较为详细的显微应用解剖资料。方法 在显微镜下对10具(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前岩尖区显微结构的横断面观察,测量相关数据;模拟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在显微镜下对3具(6例)头颅标本的岩夹区进行解剖观察,探求最大范围的手术显露并提出改进方法。结果 观测了前岩骨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研究了岩尖区静脉系统;确定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尖区的重要路标,为入路的安全操作提供向导。结论 提供岩尖区较为详细的显微应用解剖资料。模拟及改进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尖区的手术方法,扩大岩尖区及桥小脑角硬膜内结构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微创化改良技术操作方法及其优点。方法根据Fukushima观点对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微创化改良,并在15例国人成人头顷湿标本双侧分别随机模拟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入路,并进行解剖学比较研究。结果改良的乙状窦前1入路手术中,只需磨除少量的岩骨后部骨质,显露乙状窦前方4mm的硬膜区,切开硬膜和小脑幕即可充分显露岩斜区,且其颞枕骨窗面积较传统入路显著缩小(P〈0.05),但两者手术最大视角和操作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较传统入路更简便、安全、微创,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岩内段(petrous intemal carotid artery,PICA)是指颈内动脉自颈动脉管外口垂直上升,继而折转弯向前内侧水平走行至破裂孔的一段,可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颈内动脉岩内段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内,与邻近结构包括颈静脉球、内听道、耳蜗、岩大小神经、三叉神经半月节、鼓室、咽鼓管的相互关系紧密而复杂。近年来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发展,对颈内动脉岩内段的解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连续收治的18例岩斜区脑膜瘤。13例肿瘤大于4.5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61%),其中2例术后悔eber‘s综合征,1例死于肺炎。结论 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静脉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椎管内静脉丛的解剖,明确脊髓的静脉引流途径,探讨其解剖特点与椎管内静脉高压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15具尸体经椎管内静脉铸型,解剖观察椎管内静脉前后丛的分布。结果椎管内静脉前丛位于椎管腹侧面,是椎静脉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静脉数目多而致密。前丛中有两条弓形的纵形血管,贯穿椎管全长;横行吻合支数目多,排列极致密。椎管内静脉后丛位于椎弓和黄韧带腹侧的硬膜外脂肪内,静脉稀疏,多无规律可循。横行吻合支数量少,规律性不强。结论椎管内静脉丛引流脊髓前后静脉的血液,脊髓前后静脉分别成一纵轴位于脊髓腹背侧,椎管内静脉丛没有瓣膜,血流呈双向性,当椎管内静脉丛血液淤积,静脉压增高时,脊髓前后静脉及椎管内静脉前后丛扩张迂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池段动眼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个尸颅的池段动眼神经及其毗邻结构和血供。结果池段动眼神经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丘动脉、副丘动脉等毗邻;90%的中脑穿动脉发出滋养动脉至池段动眼神经。结论池段动眼神经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外伤、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手术均可引起动眼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痉挛性斜颈的应用解剖和外科治疗(附6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痉挛性斜颈(ST)的应用解剖、临床分型、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引起ST相关的痉挛肌肉分成两组,即主要责任肌和次要责任肌,并明确其支配神经。对ST采用四种分型方法:①按痉挛肌肉累及范围分型;②按斜颈姿态分型:③按肌肉痉挛的方式分型;④按病情程度分型。根据ST姿态分型采用相应的术式组合。术式一: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术式二:同侧颈神经1~6(C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副神经切断术。三种术式组合一期完成称“三联术”。术式一和三组合称“二联术”。对旋转型ST和侧屈型ST采用二联术或三联术,对后仰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一和术式二组合,对前屈型ST采用双侧术式三组合。混合型ST分期采用颈部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和肌肉选择性切除术。结果头部CT和MR检查未发现与ST有关的颅内病灶。颈部CT显示痉挛肌肉呈肥大性改变。切除的痉挛肌肉和神经病理切片均有异常表现。术后6-12个月评定疗效,全组648例中,斜颈症状消失450例(69.5%),显效113例(17.4%),进步68例(10.5%),无效17例(2.6%)。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颈部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ST,准确掌握其应用解剖,手术安全、创伤小、疗效满意,无残疾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岩斜区肿瘤手术人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18例,部分切除6例。效果良好42例,中残9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①不同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②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为颈静脉球部位的外科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颈静脉球部位,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部位的结构特点及神经走行关系;在5具干颅骨标本上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的骨性标志。 结果 颈静脉孔内口、颞骨颈静脉突、枕骨颈静脉突、硬脑膜及经该部位穿行的Ⅸ、Ⅹ、Ⅺ颅神经共同构成了颈静脉球内侧壁;在颈静脉球内侧壁自前上往后下做一弧形斜线,斜线的前下位置为神经部,为神经纤维束穿行部位;后上部位为静脉部位,颈静脉球壁与颞骨岩部及硬脑膜紧贴;舌咽神经走行在前上位置,多数有岩下窦的开口将之与迷走神经分隔,中间有条索状的纤维组织分隔。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颈静脉球内侧壁走行关系密切,本组有26侧(86.67%)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有硬脑膜间隔,4侧(13.33%)硬脑膜间隔不明显。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无明显间隔穿人颈静脉球内侧壁,多数迷走神经与副神经容易区分;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走行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下方。结论颈静脉孔内口、颞骨岩部的部分骨质、枕骨的部分骨质、后组颅神经、硬脑膜及静脉壁共同组成颈静脉球的内侧壁,了解该部位的解剖学特点能够对颈静脉球部位手术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至上岩斜区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上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并且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上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上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Labbe静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50±1.82(4.24~6.98)]mm,Labbe静脉各分支游离长度(9.56±4.06)~(14.78±4.60)mm。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上岩斜区显露。对上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测量相关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构成进行研究,探讨其解剖变异性对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利用20具(4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小脑幕上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阻碍进入幕切迹后区的Galen静脉系的属支,并对Galen静脉系的构成进行统计、观察并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Galen静脉系的构成可分为五种类型。9侧(22.5%,9/40)枕内侧静脉明显粗大,外径为(2.5±0.4)mm,基底静脉前中后段均可缺如;5具(25.0%,5/20)小脑中央前静脉明显粗大,其外径为(2.0±0.2)mm。枕下经小脑幕上入路时可能阻碍进入幕切迹后区的是枕内侧静脉、基底静脉,幕下小脑上入路时可能阻碍进入幕切迹后区的是小脑中央前静脉。结论Galen静脉系及其属支的构成变异性大,为减少不必要的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神经外科医师应注意术前应用颅脑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静脉造影对Galen静脉系及其属支的构成及其与病变的位置关系进行评估,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Galen's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变异进行研究,评估其对松果体区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正常成人头颅的3D-CTA影像学资料,对Galen's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枕内静脉、小脑中央前静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Galen's静脉直径为(4.7±1.5)mm;大脑内静脉直径为(2.56±0.37)mm,两侧大脑内静脉之间形状分为菱形(60%,36/60)、发夹形(35%,21/60)、或平行走行(5%,3/60)。基底静脉直径为(2.20±0.2)mm,汇入Galen's静脉48例(80%);大脑内静脉12例(20%);枕内静脉直径为(1.64±0.5)mm,汇入Galen's静脉48例(80%)、大脑内静脉6例(10%)、基底静脉6例(10%);小脑中央前静脉直径(1.40±0.3)mm。结论Galen's静脉系统存在一定的变异。术前应用三维CTA详细地了解Galen's静脉系统的血管间隙、走行、直径等情况,对松果体区肿瘤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后颅窝手术和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保护延髓腹外侧部血管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 1 0下解剖测量 40侧成人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的来源、位置、毗邻和外径等。结果 平均每例标本解剖出 0 2mm以上的营养动脉 6 9支 :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分别为 2 1支 (30 4% )、1 75支 (2 5 4% )、1 65支 (2 3 9% )和 1 4支 (2 0 3 % ) ;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在起始处的外径与距前正中沟的距离分别为 0 5± 0 2mm ,0 6± 0 2mm ,0 7±0 2mm和 0 6± 0 2mm与 8 7± 2 9mm ,6 4± 2 3mm ,7 9± 3 1mm和 1 0 3± 1 7mm ;长度为 6 0±2 0mm ,9 9± 3 2mm ,8 3± 2 6mm和 7 6± 3 3mm ;入脑处距前庭蜗神经根内下方的距离为 5 9±2 3mm ,7 8± 2 9mm ,8 4± 3 5mm和 1 0 0± 3 3mm。结论 延髓腹外侧区的血供来自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 ,在脑桥小脑三角区和岩 斜区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由它们向延髓腹外侧区 (生命中枢 )发出的营养动脉  相似文献   

20.
Galen's静脉系统的三维CTA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Galen's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变异进行研究,评估其对松果体区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正常成人头颅的3D—CTA影像学资料,对Galen's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枕内静脉、小脑中央前静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Galen's静脉直径为(4.7±1.5)mm;大脑内静脉直径为(2.56±0.37)mm,两侧大脑内静脉之间形状分为菱形(60%,36/60)、发夹形(35%,21/60)、或平行走行(5%,3/60)。基底静脉直径为(2.20±0.2)mm,汇入Galen's静脉48例(80%);大脑内静脉12例(20%);枕内静脉直径为(1.64±0.5)mm,汇入Galen's静脉48例(80%)、大脑内静脉6例(10%)、基底静脉6例(10%);小脑中央前静脉直径(1.40±0.3)mm。结论Galen's静脉系统存在一定的变异。术前应用三维CTA详细地了解Galen's静脉系统的血管间隙、走行、直径等情况.对松果体区肿瘤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