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峰 《山西中医》2010,26(9):61-6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可以同治的原则,是不同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深入探讨异病同治治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医学术发展史便可发现,历代医家都是对人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临床选方谴药,在临床上获效之后才创立各家学说的。张仲景著《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始于辛温解表,终于回阳救逆。叶天士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分证,始于辛凉解表,终于养阴清热。笔者则是从异病同证  相似文献   

3.
昆明中药厂生产的舒肝颗粒临床应用多年,在治疗妇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从舒肝颗粒的来源、组方理论、组方特点等方面探析其异病同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     
<正> 余敬阅《刘奉五妇科经验》一书,学习刘老先生用瓜石汤治疗阴虚胃热型闭经症,每多获效。其方组成:瓜蒌25克,石斛2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瞿麦20克,车前子15克,益母草20克,马尾连10克,牛膝20克。其功用滋阴清热,宽胸和胃,活血通经。主治阴虚胃热所引起的月经稀发,后错或血枯经闭。最近在临床上,余遇到两例中消症患者(西医诊断为神经性饥饿症)。因考虑其病机与阴虚胃热型闭经症相同,故亦用瓜石汤加味治疗而获痊愈。现将病案各举一例,以供同道们参考。错误之处,请予指正。一、阴虚胃热型闭经症:倪××,女,26岁,未婚,工人。16岁月经初潮,周期不准。初是前后无定期,以后总是延期而至,经常2~3个月来1次。这次因闭经半年,于79年  相似文献   

5.
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成 《河南中医》2009,29(11):1056-1057
通过典型病例和相关文献,探析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之机理,并提出选用指征和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七味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疽。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治疗心律失常、腰椎骨质增生,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如促使发病的机理相同,即可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治疗。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偶得一例,效果好,印象颇深,报告如下: 一年逾六旬男患,心悸反复发作一年余。每次发作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乏力,活动后心悸加重。刻诊、  相似文献   

8.
温脾汤出自《千金要方》,由人参、大黄、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日久冷痢,霍乱及脾胃冷实不消等。笔者临床对四例不同的病症,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温脾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均获效验; 例一胃脘痛:王××,男,56岁。1975年4月就诊。胃脘痛已二十余年,始因食凉粘豆包引起,稍食生冷或受凉即又发作。现胃脘疼痛,扪之发凉,得温痛减。脘腹胀满,时呃呃时自觉有冷气自胃中上冲咽喉,腹痛,大便四日未行。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自腻,  相似文献   

9.
例一:泄泻薛××,男,57岁。患泄泻二年余,日行四至五次,便下溏薄,腹痛隐隐。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屡服矽炭银、复方苯乙哌啶、胃酶片等药,仅能取效一时;服中药参苓白术散之属,效果亦不佳。来诊时面色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腹部坠胀,便稀夹有食物残渣,下肢稍有浮肿。舌干少津,脉细软无力。大便镜检:粘液++,白细胞++。脉证合参,一派中气虚弱,清阳下陷,兼见脾胃阴伤之候,补气升阳,兼顾脾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病同治作为一条基本治则由来被中医奉为圭臬。它的基本涵义是:在诊治疾病时只要“证”相同,即使“病”不同也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反映出中医在临床施治时是以辨证(而非以辨病)作为基本依据的倾向。 这条治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程度上曾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但在传统中医正在向现代化中医转化的今天,我们在认识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的偏颇之处。首先通过辨证只能认识到疾病目前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而不能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转化、转变的全部病理过程和变化规律。其次,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得出辨证结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乃中医治疗之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真正体现。笔者临床常用此法,对现代医学诊断完全不同之疾病,却可用同一法或同一方治愈。现不揣浅陋,举验案4则于后。1化脓性中耳炎王某,女,52岁,2001年9月10日就诊。左耳道疼痛l天,耳道内流黄脓,伴发热,头痛,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证属肝胆实火循经上扰,蕴毒化脓。治宜清肝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9g,黄芩10g,柴胡10g,车前子6g,生地15 g,当归15g,木通6g,泽泻12g,大黄3g,甘草6g。服2剂而病愈。2带状疱疹刘某,女,70岁,于1994年9月1…  相似文献   

12.
异病同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异病同证不同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病机的不同,提出了对异病同治的新理解,指出临床治疗时需要把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以及审机论治结合起来,合理应用异病同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治疗痿痪效方。笔者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试用该方加减治疗口眼歪斜、痹证、产后小便不通等病症,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兹略述如下: 例一:王××,男,45岁,1983年12月10日发病,自感受凉后次日即口眼歪斜,20多天后来余处就诊,患者神志清楚,面色略  相似文献   

14.
例一.刘××,男,59岁,工人,1980年3月1日初诊。心悸、胸痛10余日,劳则加重,休息则稍减,且觉头晕,神疲乏力,见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细结。诊为心悸,痰浊瘀阻型。治以祛痰化浊,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方用温胆汤合失笑散加味:陈皮15克半夏16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竹茹15克枳实15克五灵脂15克蒲黄16克郁金15克菖蒲10克,水煎服。2剂胸痛减轻,心悸如前,且感心慌,舌变淡暗苔白腻,脉弦细结。现心气虚之状,上方去失笑散、菖蒲加人参15克、丹参20克,3剂后诸症减轻,以后继用温胆汤随证加  相似文献   

15.
异病同治理论源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张仲景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从证入手,证相同,则治疗同,证有异,则治疗异。现代学者认为,异病同治理论的确立,要综合考虑疾病、证候、体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但归根要以证为变化的条件,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相似文献   

16.
一、恶露不下案张××,女,30岁,工人,1987年5月17日初诊.该患者于产后二日恶露即断绝,血色紫暗,小腹疼痛拒按,痛处按之有包块,烦热心悸,四肢酸痛,倦怠乏力.望其形体稍胖,舌边略紫,苔微黄,脉象沉涩.辨证:证属产后恶露不下,系由于临产感受风寒,经脉淤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以温宫散寒、活血化淤,以傅青主生化汤化裁:当归15克、川芎15克、官桂10克、小茴  相似文献   

17.
<正> “异病同治”,现在往往是异病同证同治的同义语。在不同的疾病中,如果具有同一性质的“证”,病机相同,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但是,异病同治是否仅指异病同证同治?若是“异病”而又“异证”,有否“同治”?本文试就异病异证而同治的问题作一些讨论。所谓异病异证,是指病与病的性质不同,证与证的机理也不一样;无论病与病、病与证。证与证都没有内在一定的同一性。此种“异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整体功能失常,脏腑经络病理的反映。抓住人体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实质,对各种疾病可以采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根本法则,而正确运用此法则的关键在于对“病”含义的剖析。所谓中医的“证”与“病”的含义是根本一致的,都是由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等基本要素构成。“同病、异病”的含义正是体现在疾病的因、位、症、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