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艳 《护理学杂志》2016,(16):61-67
目的 探查护生接受生死教育前后生死态度的变化.方法 将126例不参加生死教育的本科护生归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为期3个月生死教育的护生纳入实验组.对量性研究部分,在接受生死教育前后,使用《生命态度量袁》评价护生的生死态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方法.质性部分,接受生死教育后,采用目的抽样,一对一、半结构法,对实验组护生进行深度访谈;数据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七步分析法.结果 实验组护生《生命态度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访谈到第13位护生时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显示6个主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护生①拓展生与死的相关知识;②深化对死亡的理解;③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④引发关于生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⑤理解医疗和护理的极限;⑥发展悲伤辅导技能.结论 生死教育能够提升护生生死态度的积极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深入了解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10人,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家庭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 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对非自杀性自伤认知不足、家庭压力大、复杂的负性情感、反思与成长。 结论 需加强家庭照顾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知识普及,重视照顾者心理负担,加强家庭干预,改善照顾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体验,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5例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 经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来自学校的不良刺激长期蓄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来自家庭的关爱呵护不足,负性情绪无法释放;自伤前思想封闭拒绝交流,寻求帮助路径不畅;自伤后负性情绪得以释放,享受快感难以自制。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支持教育,家庭营造舒心的氛围,双方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以避免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18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难以应对的负性情绪,受症状支配,自我矛盾心理,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查护生接受生死教育前后生死态度的变化。方法将126例不参加生死教育的本科护生归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为期3个月生死教育的护生纳入实验组。对量性研究部分,在接受生死教育前后,使用《生命态度量表》评价护生的生死态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方法。质性部分,接受生死教育后,采用目的抽样,一对一、半结构法,对实验组护生进行深度访谈;数据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七步分析法。结果实验组护生《生命态度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访谈到第13位护生时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显示6个主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护生(1)拓展生与死的相关知识;(2)深化对死亡的理解;(3)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4)引发关于生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5)理解医疗和护理的极限;(6)发展悲伤辅导技能。结论生死教育能够提升护生生死态度的积极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肿瘤患者生死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2例住院肿瘤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并于教育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生死观及价值观认知现状问卷和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后患者死亡及价值观得到显著改善(均P〈0.01);教育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显著提高(P〈O.05,P〈0.01)。结论死亡教育有助于改善肿瘤患者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生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方法 基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设计生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对90名选修该课程的本科医学生进行教学。对比开课前后学生的生命态度,并在结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结果 结课后,学生的生命态度总分及生命意志意义、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4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开课前(均P<0.05);在课程评价中,96.67%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符合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90.00%学生认为满足了其心理需求和思想期待,95.56%学生认为收获较大,92.22%学生对课程满意。 结论 基于“三因”理念的生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态度和思政素养水平,学生总体获益感较高,教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死亡教育对住院肿瘤患者生死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死亡教育对肿瘤患者生死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92例住院肿瘤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并于教育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生死观及价值观认知现状问卷和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教育后患者死亡及价值观得到显著改善(均P<0.01);教育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死亡教育有助于改善肿瘤患者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有非自杀性自伤史的抑郁障碍青少年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护理实施安全性评估与管理,观察组以面对面形式进行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每周2次,每次1 h,共7次。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自伤频次、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提升抑郁障碍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减少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设计基于生命意义感的高职护生生死教育课程并探讨实施效果。方法 将2019级2个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4)。试验组接受为期16周、32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选修课),对照组不接受生死教育课程。入组前及课程结束后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调查试验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目的和求意义的意志2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100%试验组学生对生死教育课程满意,98.2%学生对授课方式满意,96.4%学生愿意再次参加生死教育课程。结论 生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正向改变,学生对课程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入职护士死亡教育需求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对新入职护士开展死亡教育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7~8月选取河北省11所医院的387名新入职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及死亡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入职护士死亡教育需求总分为171.76±40.8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生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5名选修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的医学本科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依托"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理论授课以及讨论答疑,线下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PBL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比较教学前后105名学生的死亡态度,并在结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 教学后,学生的死亡态度中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避接受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教学前(均P<0.01);91.4%学生表示完全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92.4%学生表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收获较大,85.7%学生希望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结论 在生死教育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减轻学生对死亡的恐惧、逃避情绪,使学生理性认识死亡,且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高.  相似文献   

13.
14.

Introduction

Despite advancements in the provision of burn care, there is still a significant cohort of patients who fail to respond to therapy or for whom treatment is deemed futile. The decision to withdraw support from, or to implement a Do-Not-Resuscitate (DNAR) order in, such patients can be challenging. Our aims were to review the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issuing of DNAR orders and end of life care in burn patient death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ase notes review was undertaken, for all burn in-patient deaths from 1st April 2001 to 31st December 2007.

Results

Following exclusions, 6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our study, with a median age of 56 years (21-94). End of life decisions in younger patients (under 65 years) were more often due to burn severity. In those over 65 years, reasons were due to co-morbidities, and these decisions were made late in the patient's admission. In 34% of patients, end of life care was not comprehensively documented.

Conclusion

A coherent, decisive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and adhered to by all member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ith clear, standardised documentation in place.  相似文献   

15.
16.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factor about 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road traffic trauma. Methods: The age, sex, road-use category, sites of injury, injury severity scale of 159 hospital death cases in 2436 cases with road traffic trauma were observ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auses of death and time elapsed after injury was also studied with 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 test. Results: More hospital deaths happen more likely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and peasants with road traffic trauma. Motor vehicle was the most common culprit, and the majority of victims were pedestrians. 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related with the time elapsed after injury, and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wounded patients could be divided into cerebral injury / shock phase, transitional phase, infection phase an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phase.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hospital deaths and types of the injury and medical care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strategy of prevention of hospital deaths during hospital care should vary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linical cour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生死教育认知、态度与选择偏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30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癌症患者生死教育认知与选择偏好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癌症患者生死教育认知、态度及选择偏好得分分别为3.00(3.00,3.00)分、20.00(16.00,21.00)分、46.00(40.00,50.75)分。文化程度、肿瘤部位、有无照护者是癌症患者生死教育认知、态度与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癌症患者生死教育认知现状亟需改善,医护人员应在癌症患者护理中融入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