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2009年急性脑卒中患者330例,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130例。实验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8项评估指标(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及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做出。对照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统计现场明确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及死亡的例数;转运成功及死亡的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及死亡的例数。结果实验组现场明确诊断186例(占93.0%),对照组现场明确诊断30例(占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现场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在现场尽快明确了急救诊断,尽早进入标准化治疗,及时安全的把患者转运到医院并在急诊科得到有效的后续治疗,安全护送到ICU或专科病房,极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急救系统对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现阶段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以及急救系统对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并对北京市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系统的建设提出初步的建议.方法 收集北京市现阶段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流程资料,详细记录院前延迟时间段以及患者的一般信息,总结影响急救系统院前延迟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集1 029例患者的资料,其中使用急救系统(EMS)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4.65 h,未使用EMS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6.95 h,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因素分析中可见受教育程度、基层医院延迟、EMS使用、居住情况、疾病严重程度5个因素对发病至决定就诊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ic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因素主要有发病时间、基层医院延迟以及发病后的疾病严重程度,EMS的因素未进入方程.结论 北京市急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应当进一步加强公众脑血管病知识教育,宣传EMS的作用,同时加强医院与急救系统的密切合作,使急救系统能够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资波 《中外医疗》2014,(19):67-68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在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相应安全性。方法 根据是否接受系统院前急救标准,将该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急救组患者在死亡率、脑疝发生率、呼吸阻塞发生率等比较上均明显低于自救组,P〈0.05。结论 系统院前急救措施对于降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不同预后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因素,提高对百草枯中毒的院前抢救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不同预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院前基本资料和急救措施.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百草枯摄入量、百草枯的浓度、摄入后首次呕吐时间、呕吐次数、服毒原因、服毒前胃的状态、是否呼救、是否采取催吐等因素.结果 死亡组患者百草枯摄入量和首次呕吐时间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服用原液百草枯的患者较存活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呕吐的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催吐和配合救治患者较存活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原因构成及胃的状态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者实施院前急救十分必要,通过对服毒者早期尽快采取催吐措施、增加呕吐次数,争取患者配合救治,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是严重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 ,在我国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1] 。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使其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但其治疗效果仍与早期处理是否准确、及时有关。我科自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 14 4例脑出血病人 ,其中 6 8例经过院前急救处理 ,76例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现将两组病人入院时病情及预后分析讨论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4 4例脑出血病人均经CT确诊 ,其中 6 8例经院前急救处理 (下称观察组 ) ,男 39例 ,女 2 9例 ,年龄 39~ 83岁 ,平均 6 1岁 ;发病时SP 18.2 0~ 2 8.0kPa ,DP 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8例,并将其分为三组,A组38例,由家属送诊,未经任何院前急救措施,B组40例,救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C组40例,救护人员先转运后救治,比较组间患者救治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处理后,先救治后转运患者的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增高达92.5%、85%,显著高于A、C组(71.05%、80%与50%、7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组明显高于A组(均P<0.05);B、C组患者救治时间显著少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经院前急救后,B、C组患者心率、呼吸改善情况及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均P<0.05),而血压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中,采取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改善心率、呼吸的生命体征情况与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院前救治的797例脑卒中患者资料,该人数占同期院前急救人数的10.4%,男性平均(67±14)岁,女性平均(72±14)岁(P<0.01),随年龄增长脑卒中人数增加(P<0.05).9:00~ 10:00是高发时段(61例,占7.7%),凌晨4:00 ~5:00发病率最低(9例,占1.1%).送至三级甲等医院人数552例,占69.3%,以患方自主择院为主(626例,78.5%).急救反应时间(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平均13.49 min,10 min内318例(39.9%),急救总耗时平均38.11 min.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8):993-99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的效果及对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院前急救方式将其分为三组,A组44例,由家属送诊;B组49例,救护人员先转院后救治;C组57例,救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比较各组间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结果:C组患者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及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P<0.01),病情好转率高于A组(P<0.01)。C组患者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及病死率低于B组,病情好转率高于B组(P<0.05)。结论:采取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和自行来院的急性脑血性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院前急救必要性的认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经院前急救的1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组,该时间段自行来院的90例急性血性意外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由家属或朋友送到医院,均无实施急救措施,观察组急救中心接到120调度后进行电话指导救治、现场抢救、转运与途中处理。结果:两组患者自救反应时间(26.67±12.34)minVS(30.45±11.56)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40.12±13.56)min、院外救治时间(52.34±14.85)min、住院时间(14.34±5.28)天、住院费用(0.98±0.22)万元小于对照组的(162.56±33.45)min、(162.56±33.45)min、(19.34±6.23)天、(1.22±0.34)万元(P<0.05);观察组死亡3.33%、伤残20.83%也少于对照组的10.00%、37.78%(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重视与加强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和自行来院的急性脑血性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院前急救必要性的认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经院前急救的1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组,该时间段自行来院的90例急性血性意外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由家属或朋友送到医院,均无实施急救措施,观察组急救中心接到120调度后进行电话指导救治、现场抢救、转运与途中处理.结果:两组患者自救反应时间(26.67±12.34)minVS(30.45±11.56)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40.12±13.56)min、院外救治时间(52.34±14.85)min、住院时间(14.34±5.28)天、住院费用(0.98±0.22)万元小于对照组的(162.56±33.45)min、(162.56±33.45)min、(19.34±6.23)天、(1.22±0.34)万元(P<0.05);观察组死亡3.33%、伤残20.83%也少于对照组的10.00%、37.78%(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重视与加强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28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进行抢救,对比分析两组患者72 h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传统补液组患者72 h病死率为35.32%,较亚休克疗法组的18.5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补液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0.80%,较亚休克疗法组的22.2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补液组72 h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时,应首选亚休克疗法,以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抢救的脑卒中患者156例(A组),将治疗成功率、死亡率与同期自行就诊的14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的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32±5.41)岁和(71.49±3.52)岁,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4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到医院就诊平均时间分别是(13.35±2.61)m in和(125.16±17.95)m in,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抢救成功151例(96.69%),死亡5例(3.31%),B组患者抢救成功133例(90.00%),死亡15例(10.0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23,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能赢得最佳治疗时间,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峰  张敏 《医学综述》2016,(4):827-830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禹城市中医院急诊救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院前急救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80/100)比50.0%(50/100),80.0%(80/100)比65.0%(6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呈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呈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转运风险,改善预后,降低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影响分析.方法 方便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简单随机表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未采取院前急救,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从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所需时间、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更短,分别为(18.02±8.54)、(30.32±12.21)min,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可及时救治脑卒中患者,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4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抢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吸氧、解痉平喘、人工通气等治疗措施对4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20例经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其中4例患者拒绝去医院继续治疗;现场死亡1例,有33例患者转送医院后24h内完全缓解出院,8例患者需收入病房治疗。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愈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声平 《医学综述》2014,(12):2273-2274
目的总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院前急救经验,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院前急救水平。方法收集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院前急救患者245例,按救治方法不同分为一般急救组(108例)和全面急救组(137例),以患者最终病死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急救措施对愈后的影响。结果采用一般急救措施的病死率高于全面急救措施组(13.89%vs 5.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施行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在院前医务人员应积极施行洗胃、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气管插管人工通气等更加积极的急救措施以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知识培训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婕  张琴  杨苏萍  秦国伟 《广西医学》2009,31(11):1601-1602
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掌握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知识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授课方法,对52名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培训,了解培训前、后掌握正常心电图、AMI心电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后社区医护人员掌握正常心电图、AMI心电图相关知识水平比培训前明显提高,培训前后各项内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护人员心电图相关知识相对欠缺,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院前急救AMI相关知识,以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AMI患者更好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比较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