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浙江省2009年甲型H_1N_1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甲流)在浙江省的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年浙江省甲流个案信息、病原学监测数据和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浙江省甲流报告发病率为25.18/10万,病死率为0.26%。病例主要集中在0~29岁,占85.76%;有91.23%的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学校。疫情分别在9月和11月中下旬形成2次流行高峰,第2次流行高峰的强度约是第1次的4.09倍。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对较为温和,0~29岁中的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群体是甲流防控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隆回县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隆回县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分布情况、发现途径、临床表现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隆回县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学生37例,教师1例,孕妇2例,10月和11月为隆回县甲型H1N1流感高峰期,分别为11例和19例,均为学校聚集性疫情,随着学生广泛接种甲流疫苗后,从12月开始,学校聚集性疫情减少,2名孕妇被确诊为甲流病例。结论隆回县甲型H1N1流感综合防控措施取得实效,甲流疫情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河南省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90起(发病1 230例,死亡2例),其中学校(包括幼托机构)报告聚集性疫情77起(占总起数的85.56%),以中学为主(40起,44.44%)。郑州市聚集性较多(40起,占44.44%)。报告高峰出现在2009年9月。结论河南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聚集性疫情集中分布于7~11月份,流行高峰的起点明显早于季节性流感,且流行强度远超过季节性流感。在流感大流行年份需进一步加强学校重点场所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粤港两地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与防控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为两地协同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来源于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的"人类猪型流感和季节性流感直击"及"传染病直击"。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截至2009年9月15日,广东省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 606例,香港共报告18 687例;广东省经历首例输入性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4日)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的时间(输入过程)为12 d,首例本地感染到首起聚集性病例的时间(本地传播过程)为15 d,而香港首例输入性病例发病时间为4月28日,经历输入过程时间较长(36 d)、经历本地传播过程的时间较短(5 d);两地均在6月中旬经历一个小的发病高峰,但7月10日后香港报告病例数直线上升,而广东省只是小幅波动;经过7、8月暑期的平息期,9月开学后两地甲流暴发疫情大量发生,截至9月26日,广东省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00起,香港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935起,其中36起为甲流疫情;广东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阳性标本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构成比从第27周(至7月12日)的1.9%上升至第38周(至9月27日)的58.0%,而香港则从第23周(至6月14日)的1.9%上升至第38周的62.8%,成为当地流感的优势毒株。在疾病的输入期和本地传播期两地均根据疫情的不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控重点从预防输入(口岸检疫、隔离)到减缓扩散(加强社区监控)逐步改变。结论2009年广东省和香港经历了新发传染病甲流在本地输入、传播和流行的过程,研究发现两地甲流的传播、流行时间相当接近,说明粤港两地携手防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安康市流感检测结果,以确认下一步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法采集病例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从2009年8月27日到12月31日止,共接受399例疑似甲型H1N1接受筛查的病例中,共有53例(13.3%)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12例(3.0%)被确认为季节性流感(H1、H3型),其他型77例(19.3%)。结论安康市甲流确诊病例以学生为主,暴发疫情的主要场所为学校。建议继续加强对流感的监测工作和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根据疫情进展情况适时间调整甲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北京市学生甲型H1N1流感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各阶段的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5月11日~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学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个案信息,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5月11日~12月31日,北京市共确诊甲型H1N1流感学生病例6568例,平均年龄(13.7±4.0)岁,小学和初中学生最多,占68.87%。甲型H1N1在学生中的传播过程分为4个时期。5~6月以外籍输入性病例为主,7~8月聚集性疫情由中小学生向大学生扩散,9~10月,日均确诊病例数突增至94.58人/d,城区发病人数是郊区的2.04倍,44.40%的确诊病例为学校聚集性病例,11~12月,日均确诊病例数迅速下降至3.06人/d,进入12月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北京市学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低年龄组高发,从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扩散,城区向郊区扩散和学校聚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首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危重病例引发家庭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分析,探讨重症甲流传播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中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调查表,通过查阅病历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首例甲流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传播过程,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咽拭子,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患者男性,30岁,2009年11月24日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症状,11月30日继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同时伴有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患者咽拭子标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患者家庭其他4名成员均出现发热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3人咽拭子标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1人(患者母亲)被诊断为重症病例。15名密切接触者经过7 d的医学观察,未出现继发感染。结论该起疫情为白云区首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引发的家庭聚集性疫情,提示调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排查,医疗机构不能放松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广东省流感监测系统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及暴发疫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并用流感监测数据来估算广东省2009年到医院就诊者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结果2009年5月18日广东省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共有21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9 784例,其中重症病例346例,危重病例141例,死亡36例;每周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构成比高峰与流感监测的甲型H1N1流感就诊指数高峰相一致,均出现在2009年11月,并在12月回落,且流感样病例就诊指数也降至警戒线(5%)以下,与季节性流感高峰(7月)完全不同。从病例输入到社区传播可划分为:以国外病例输入为主的输入散发期(5月18日至6月17日);出现聚集性病例,病例主要局限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限传播期(6月18日至7月30日);在全省流感监测网络中连续检出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病例为特征的持续传播期(7月31日至8月31日);病例以学校暴发为特征并在全省各市蔓延的广泛传播期(9月1日至12月31日)。分析834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95.56%)、咳嗽(59.11%)、咽痛(42.45%)等呼吸道症状为主。估算广东省2009年到医院就诊者中甲型H1N1流感感染数不少于270万例。结论广东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11月份,为单月高峰,多数病例临床表现温和,推算在全人群中感染率尚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点。方法通过深圳市龙岗区流感监测网络,收集整理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资料;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果 2009年共发生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62起,流感样病例811例,总罹患率为6.60%。疫情主要发生在9-11月(占88.71%),学校累计报告57起,占91.94%。各起疫情平均报告时间为1~7d,中位数为3d。甲型H1N1流感疫情持续时间为2~23 d,中位数为7 d;季节性流感疫情持续时间为2~15d,中位数为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流感疫情发生时共采样251份,其中阳性162份,阳性率为64.54%。结论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强度高于前三年季节性流感平均水平,9-11月是该区甲型H1N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高发季节,以局部暴发为主要特征,学校是高发场所。加强疾病监测,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及早报告有利于疫情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10.
面对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爆发,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采取多种有效防控措施积极应对,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和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传染病防控工作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区共同参与的重要性。2009年6月18日我镇发生了一起学校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事件,这是国内报道的首起学校内聚集性甲流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启动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采取了联防联控措施,在多部门的协作努力下,疫情很快被平息。我镇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的决策和措施得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防控措施效果良好,同时,也为我国甲流防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南通市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2010年南通市甲流个案信息和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和2010年南通市甲流发病率分别为8.24/10万和1.03/10万。2009年崇川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港闸区和开发区。病例主要集中在0~29岁年龄段,占发病总数的81.56%,学生病例占53.76%。疫情在2009年9月和12月形成2次流行高峰,2010年5月起无病例报告。2009年报告14起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校园。[结论] 0~29岁的儿童、青少年是甲流防控的重点人群。对人群易感状态进行持续监测,对病原体变异情况开展常规监测,实现甲流监测体系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对进一步防控甲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2009年甲型HIN1流感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009年度江苏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点及其病原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12日~10月15日在“甲型H1N1流感监测系统”中报告确诊的1888例病人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3例输入性病例分离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输入后疫情呈现上升趋势,36周达到高峰,随后疫情有所下降;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确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构成比分别为48.18%、29.45%、22.14%,全省甲型H1N1流感病例主要集中于学生和青壮年人群。3例输入性病例分离毒株的8个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与参考株相比,分离株A/Naming/1/2009HA蛋白突变的5个氨基酸中有一个位于Ca抗原位点208位氨基酸(R—K)。分离株同时具有人、禽和猪流感病毒的分子特点,不具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基础。结论:江苏省甲型H1N1流感输入后疫情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学生和青壮年人群是主要的发病群体;随着病毒在人群中的进一步适应和持续存在,除了抗原漂移外,病毒的某些分子特征也可能发生变化,应特别关注这些变化对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公众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疫情流行的关注度、危险意识和信息需求,为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城市社区居民、幼儿教师、中学生和小学生4类人群共349人进行调查。结果86.31%的人知晓该病可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仅30.36%的人知晓该病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环境传播;对常开窗通风和文明咳嗽等预防措施正确回答率不到70%;具有良好洗手及正确处理咳嗽、打喷嚏行为的比例均较低。52.72%的人不担心自己会感染上甲流,但有13.18%的人对疫情感到很担心或感到恐惧。公众主要通过电视(68.88%)、报纸(54.68%)及网络(43.2%)三种途径获知甲型H1N1流感的有关信息。结论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及网络等群众最常接收信息的渠道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对于无危险意识的人群和过分担心疫情的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北京市金融街地区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9年北京市金融街地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金融街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信息,用Excel建立个案信息库进行统计,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金融街地区共发生甲型H1N1流感63例,无死亡病例。时间分布上发病病例多集中在9~11月,占全部病例的85.7%,发病年龄分布上10~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11.29/10万),职业分布上学生的发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7.14%,性别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4:1。结论秋冬季加强疫情监测,在学生中广泛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开展健康行为教育,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三亚市2009-2010年报告本地甲型H1N1流感115例,发病率为9.2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在11月,占总病例数的40.00%。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占发病总数的91.30%,市区发病率为22.47/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0/10万,市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2,P〈0.001)。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9岁,占全部病例的64.35%,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约占病例总数76.52%。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三亚市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少年,学生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7.
深圳口岸甲型H1N1流感疫情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深圳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形势及变化趋势,探讨口岸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9年5—7月深圳市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数量、组成、来源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输人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4.3%,境外输入病例中74.8%为口岸发现;香港及东南亚输入病例比例持续升高;经皇岗、罗湖、深圳湾及蛇口4个口岸入境病例占了境外输入病例总数的88.1%。(结论)在“外堵输入”的原则下深圳口岸实施的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显著;深圳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成果是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有必要继续对重点口岸、重点人群加大检疫查验力度;应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动态调整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情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高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中82.8%的大学生认为疫情信息发布充分,83.5%认为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临床表现、传播性和传染性认知度较高,对病因、病死率、愈后等信息认知度较低;女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认知更敏感,日常应对行为更加积极(t=-3.945,P0.01;t=-2.745,P0.01);医学类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反应度比非医学类高(t=-6.6575,P0.01;t=-3.396,P0.01);大学生风险认知与其心理状态情况相关(r=0.331),与日常行为改变情况相关(r=0.324)。结论不同特征的大学生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变化情况不同,大学生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