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2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重点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度及α-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ITP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CFU-MK和总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正常者BFU-MK和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GPⅡa和GMP-140阳性细胞的黑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此表明CITP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MK)成熟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5例ITP及30例非I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各亚阶段比例、胞浆颗粒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ITP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探讨MK成熟程度的预后意义。结果ITP组MK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原巨、幼巨、颗粒巨明显增加,而产板巨核明显减少,血小板形成不良,与非ITP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ITP患者MK增多和正常者比减少者有更好的疗效,无论是初始治疗还是停药后的远期效果;MK胞浆颗粒越多,或伴有血小板形成趋势或有血小板形成者,较胞浆颗粒稀少或有空泡者不仅更易获得缓解、近期完全缓解率高,而且亦有更好的远期效果(P〈0.05)。结论ITP患者MK数量和成熟程度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而且还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30例ITP患儿骨髓中SMK和DMK的数量及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有SMK及DMK者占77%(23/30)(SMK5例、DMK4例,二者均有14例)。其中63%(19/30)有SMK,占MK数的2~42%;60%(18/30)有DMK、占MK的2~10%。本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资料对SMK及DMK与ITP的临床及预后的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分析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骨髓象36例。结果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占63.89%,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颗粒型阶段显著增高,36例巨核细胞成熟障最后确诊为ITP 24例,占66.67%。结论区分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ITP,需要结合其他的化学染色法及其它的辅助性检查。  相似文献   

5.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数量与激素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观察120例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激素的疗效。结果 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不少或增多者占大多数,巨核细胞少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差(总有效率20.0%),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者效果最好(总有效率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于获得性自身免疫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及血小板被直接破坏导致ITP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部分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巨核细胞生成障碍,考虑运用血小板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1等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长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ITP患者的预后与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的关系。结果 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越多,预后越好;初诊时骨髓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结论 初治时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与ITP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判断ITP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49例C-ITP骨髓巨核细胞的质和量,与15例对照组比较,探讨其变化机理。5例巨核细胞数为23 ̄35个/全片,44例为36 ̄522个/全片;平均34.99个/cm^2。对照组平均为10.89个/cm^2(P〈0.05)。49例中,幼巨占2% ̄16.7%(平均6.59%),颗巨63% ̄94%(79.5%),产板巨0 ̄20.2%(6.85%),显示核象左移。巨核细胞增多是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和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ITP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骨髓检查,而骨髓检查的重点是观察巨核细胞有无数量增多(也可正常)和产血小板功能差现象,而功能差的表现主要认为是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的比例降低.但究竟产血小板巨核细胞降低到什么程度有诊断意义,以及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的降低与外周血血小板数之间有何关系,鲜有文献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8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骨髓巨核细胞(MK)的变化。[结果]ITP组PDW增高(16.91±1.06)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ITP组的MPV增高(9.87±1.35)n,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MPV逐渐增高,PDW减低;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减低没有相关性。在ITP的治疗过程中,MPV比PLT更早出现明显升高。[结论]ITP发病的免疫机制比较复杂,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对其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重组干扰素 α2a(r I F N α2a)对 C I T P患者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I T P)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增殖和成熟的影响,采用血浆凝块法培养33例巨核祖细胞,经 S Z21单克隆抗体和 A B C试剂盒染色后计数其集落,用图象分析仪测定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和黑度值,并与25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C I T P组患者的巨核祖细胞面积和直径均低于对照组,但集落数正常;r I F N α2a 在体外对患者巨核祖细胞集落生成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患者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增高组巨核祖细胞集落抑制率明显低于巨核细胞数正常组。结果表明,r I F N α2a 在体外对 C I T P患者巨核祖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对照组弱;用r I F Nα2a 治疗 C I T P患者宜选择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增高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免疫状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初次发病时免疫指标变化,评价儿童ITP免疫状态,为临床预后判断及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5年1月-10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儿童ITP病人109例,记录前驱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疾病状况并分析之间关系。结果共收集病例109例,细胞免疫改变以CD3^-/CD19^+%、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为主;体液免疫以PAIgG上升为主。①初期治疗显效病例104例,未显效5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均P〉0.05,无差异;近期治疗显效组24例,未显效组2例转为慢性ITP,P〉0.05,两组无差异;近期治疗效果尚不能提示疾病免疫状态。②有前驱史病人80例,无前驱史29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CD4^+:CD8^+比值下降、PAIgM,P〈0.05,余均P〉0.05;有前驱史组15例转为慢性ITP,无前驱史组11例,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是否有前驱史可能区分了两类疾病免疫状态;经〉6月病程,有26例转变为慢性ITP,比较两组病人病初免疫学指标除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P〈0.05,有明显差异,余P〉0.05,无差异。说明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对持续性疾病免疫状态有提示。结论①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有一过性、暂时性(急性ITP)和慢性持续性(慢性ITP)免疫异常两类状态,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免疫治疗效果不能对此做出判断;②前驱史可能提示了疾病免疫异常的一过性,没有前驱病史及细胞免疫指标中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可能预示了持续的免疫异常及疾病慢性持续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以来妊娠合并ITP患者32例(A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女性患者80例(包括B组:正常分娩者40例;C组:非妊娠但有ITP 40例)作一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A组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等均相应提高,而母婴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与C组比,A组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等差异显著。结论 ITP会影响妊娠者的凝血功能。加重妊娠的出血倾向,而妊娠不影响ITP的病情,但却可能减轻ITP患者的临床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抗体,并探讨其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ITP患者、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人血小板抗体,并在健康人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ITP患者血清,观察其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MAIPA法对ITP患者主要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65.4%,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且血小板数量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其中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Ⅱb/Ⅲa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724);GPⅠb/Ⅸ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Ⅰb/Ⅸ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571),26例患者中10例血清抑制了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9例为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仅1例为抗体阴性患者.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不仅影响血小板数量,还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测血常规及幽门螺旋杆菌(HP),后者用13-C尿素呼吸实验测定。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根治HP。结果30例(ITP)患者中有21例HP阳性,阳性率为70%,HP根治率为85.7%(18/21)。1例患者因4d时出现皮疹停止治疗。10例患者(55.6%)患者血小板得到恢复。2例复治,HP根除后,血小板恢复。3例无HP感染者,给予同样治疗,血小板无显著增加。此外,根治治疗不影响胃溃疡患者血小板计数。结论ITP合并HP感染患者,HP根治可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 TPO)及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 11(rh IL - 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CITP)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增殖和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 2 1例 CITP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 rh TPO,或同时加 rh IL - 11两者联用。培养 14天后经 SZ-2 1(GP a)单抗和 ABC试剂盒染色观察集落生长数 ,用 MCDS- 2 0 10型超清晰度骨髓细胞分析系统进行巨核细胞的面积和直径测定。结果  CITP组骨髓巨核细胞面积及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rh TPO对 CITP患者的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 MK)总集落数、巨核细胞直径与面积均有促进作用 ,但无浓度依赖性。体外最适浓度为 10 ng/ ml;rh TPO与 rh IL - 11联用组较单用组的 CFU - MK、总集落数及面积、直径均显著增加。结论  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存在成熟障碍 ,体外 rh TPO单用及与 rh IL - 11联用均可促进 CITP患者巨核祖细胞的增殖与成熟 ,其联用较单用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23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包括CD 3+、CD 3+CD 4+、CD 3+CD 8+、CD 19+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3+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减低(P〈0.05),CD 3+CD 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19+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后ITP组四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B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参与了ITP的发病,对其检测可能对ITP的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单独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p感染,并且血小板大于30×109/L的患者;单独抗Hp感染,以根除Hp感染,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考察Hp根除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Hp根治率达到82.9%(30/35),需要1~2个疗程达到Hp阴性,治疗前血小板中位数37×109/L;Hp转阴后血小板中位数62×109/L; 30例Hp根治后,其中4例(13.3%)达到良好反应,17例(56.7%)达到部分反应.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Hp根除后,血小板减少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部分达到良好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