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为指再植后甲襞毛细血管襻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检测60例68个断指,分别于再植术后6、12、24h,3、5、7、14d观察断指甲襞毛细血管襻的状况。结果:断指再植术后顺利的病例,术后3d以后才能观察到2-5条甲襞毛细血管襻出现,7d后甲襞毛细血管襻(NFC)数量和襻内血流状况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的病例,均于术后12h内观察到较多粗大、无有形物流动的甲襞毛细血管襻;动脉危象则始终不能观察到甲襞毛细血管襻。结论:甲襞毛细血管襻的检测是观察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阻断手指血供后甲襞毛细血管襻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伟  刘钦铭  陈信 《中国微循环》2000,4(2):109-11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造毛细血管预迂对游离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10只Wistar大鼠,分成实验组(5只)和对照组(5只).在动物质腹部分别截取一块直径为3cm的游离皮瓣,实验组通过游离皮瓣下预置人造毛细血管网进行营养液体外灌流,而对照组则直接将皮瓣缝合。观察两组动物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实验组游离皮瓣成活良好,而对照组皮瓣逐渐坏死。结论:游离皮瓣下预置人进毛细血管能有效地促进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4.
甲襞管襻畸形与血管的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育英 《中国微循环》2002,6(3):182-184
甲襞管襻形态是微循环观察的重要指标 ,多年来由于对甲襞管襻形状改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不十分明确 ,因而在微循环检查时对管襻形态改变或异常管襻增多没有合理的解释 ,对微循环形态异常是否能提供更多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认识不足 ,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经过我们多年来对甲襞微循环观察及有关资料的分析 ,对微血管异常及甲襞管襻畸形有些新的认识 ,或许通过对管襻畸形的分析 ,从中得到更多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信息 ,以便使甲襞微循环检查得到更好地应用和推广。1畸形管襻增多正常人甲襞管襻多为发夹型 ,有少数交叉型和畸形管襻 ,其比例为6∶…  相似文献   

5.
大鼠海马毛细血管密度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增贤 《解剖学杂志》1998,21(5):447-450
用18只大鼠海马分别制成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对海马各区,各层内毛细血管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进行计量,结果:海马各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以CA2区最高,其次为CA1,CA3,CA4区最低,但各区间无显著差异,各层中以锥体层毛细血管密度最高,次为多形层和分子层,腔隙层最低,各层具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壁内动脉血供及微血管构筑的基础性研究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新鲜胎尸25具,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家兔5只,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测。结果;食管壁内各层均存在动脉网,粘膜下层动脉网丰富,分深浅两层;各层毛细血管特点各异,外膜层稀,肌层有肌束间血管网,粘膜下层呈丛状,粘膜层最丰富;食管各段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但颈段前壁纵形肌、胸上段后壁粘膜层有相对毛细血管贫乏区。结论:食管的各段各层均存在动脉网,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能有限代偿食管壁外供血动脉的阻断。  相似文献   

7.
陈尔瑜 《解剖学杂志》1994,17(6):553-556
随着皮瓣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近年来皮瓣血管解剖学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回顾历史、总结现状,可以看到皮瓣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动态发展趋向.1. 皮瓣应用及皮瓣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历史皮瓣血管解剖学随皮瓣临床应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了解皮瓣血管解剖学的发展,首先要了解皮瓣应用的发展.1.1 皮瓣应用的发展早在公元前600多年,已有  相似文献   

8.
人小脑内部毛细血管密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政  萧鸿 《解剖学杂志》1997,20(3):253-256
应用甲醛碳素墨水灌注,按立体学方法测量并分析5例儿童(3~11岁)小脑皮质及髓质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如下:皮质深层(包括蒲氏层和颗粒层)毛细血管密度最高,为1137.25±204.95mm/mm~3,皮质浅层(分子层)次之,为647,68±153.18mm/mm~3,,髓质最低,为493.81±126.78mm/mm~3,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于同一层次,小脑各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文内还讨论了毛细血管密度与小脑细胞构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外踝后穿支皮瓣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液循环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X线血管造影;摹拟术式行胫后静脉逆行加压灌注试验。观察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设计胫后动脉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袢脱落现象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长期观察,首先报道系统性硬皮病等几种疾病甲襞微血管管袢脱落崩解演变为出血点到吸收消失的全过程。并提出管袢脱落崩解是微血管袢出血点形成的机制之一和管袢数目真正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猪的脊髓毛细血管大小,分布和AKP染色与人相似,试图用猪脊髓代替来源困难的人新鲜脊髓进行研究,猪胸髓中段灰质毛细血管,由脊髓前动脉进入前正中裂的分支分布,从中央管两侧向前外后扇形发支,脊髓灰质主干血管,沿脊髓长轴纵向排列,其侧支呈灌木丛样广泛吻合,白质毛细血管主要由软膜血管向心性发出主干及少量分支,通过测量12头猪腰髓毛细血管比容积,体会到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精确度都比较好,使得比容积测量和计算易实施,可广泛用于大量的毛细血管比容积调查,所测猪的胸髓,灰质前角,侧角,中央灰质的毛细血管比容积间无显性差异(P>0.05),却显地大于后角,灰质总平均为0.0239,前、侧,后索毛细血管比容积间无显性差异(P>0.05),白质平均0.0042,非常显地低于灰质(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部深Ⅲ度烧伤创面皮瓣移植类型的选择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4种类型皮瓣(共38个)移植修复面部深Ⅲ度烧伤患者32例,其中游离皮瓣2个,轴型皮瓣16个(含岛状皮瓣5个),局部皮瓣18个,皮管转移2个。结果38个移植皮瓣,除5个皮瓣远端有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余33个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5月~3年,移植皮瓣质地柔韧,延展性好,组织挛缩轻,皮肤色泽变化小,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血运丰富,有完整的皮下脂肪组织,移植后除了可用以修复皮肤缺损外,可明显改善受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感染,最大程度地恢复面部的形态与功能。术中依据创面大小和创周皮肤条件,首选局部皮瓣或轴形皮瓣,局部无条件时行游离皮瓣或皮管移植。  相似文献   

14.
对正常小鼠肾小球毛细血管超微结构进行电镜观察。描述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指出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屏障具有多层性、有孔性、可变性及选择性4大特点,讨论了毛细血管各层在超滤过机制中的意义。同时还观察了毛细血管的缺血性改变,阐明了缺血对毛细血管的影响中,以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最重,并对其病理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指标分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结果的评价方法。方法 :将在体地鼠颊囊冻结后 ,立即复温使冻结融化 ,连续观察颊囊冻前及冻后 2h之内的微循环改变。结果 :通过对冷习服及低氧习服地鼠颊囊冻伤前后微循环的观察发现 ,该模型条件可造成浸冻部位颊囊冻结、所有微循环活动完全停止。但在冻结融化后 ,不仅可见微循环血流恢复 停滞和血管舒张 收缩交替、大量白色血栓、栓塞、RBC聚集及WBC贴壁、翻滚、游出等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全过程 ,也可见随着复温时间延长 ,某些改变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恢复的过程。各组微循环的改变及其程度轻重的差别经分级定量评价后均得以充分显现。结论 :该动物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各观察指标的分级评价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冻伤后微循环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动脉危象的处理方法。方法 游离皮瓣动脉入皮点损伤出现的动脉危象1例,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血循环原理,重建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结果 皮瓣成活。结论 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原理处理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动脉危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静脉注射Evans蓝(20mg/kg)后测定肺组织中Evans蓝含量和肺血管外水(PEWV),观察了兔腹腔感染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及肺水肿情况。结果表明:盲肠结扎加戳孔(CLP)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PEWV明显增加(P<0.05和P<0.01),两者显著正相关(r=0.9232,P<0.05)。提示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肺水肿的主要原因。本实验同时检测了CLP后血清内毒素(ET),亦显示与PEWV呈正相关(r=0.8703,P<0.05)。  相似文献   

18.
把26只大鼠分为高压氧暴露组(n=15)和常压对照组(n=11),3%伊文氏蓝溶液(0.1ml/40g体重)行腹腔内注射,经高压氧暴露后取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及胸大肌部分组织与对照组进行比色对照.结果示高压氧暴露组肺、胸大肌及心脏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下降,分别为27.3%、37.5%和21.5%,肾、脑及十二指肠下降的程度较低,分别为19.1%、2.6%和6.1%,肝、脾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反而增加,分别为0.03%和7.9%.上述实验结果对深入了解高压氧治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血红蛋白和血液学指标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进行地中海贫血筛查的患者6416例,其中血红蛋白电泳、血液学指标和基因检测数据齐全的病例152例,分析联合毛细管电泳法和血液学指标筛查地贫的效能。结果152例同时进行了毛细管电泳、血细胞分析、基因检测的病例中,疑似地贫患者的符合率为55.4%,异常血红蛋白者的符合率为80%,单纯MCV、MCH或电泳异常者的符合率为14.5%,筛查正常者的符合率达90.9%;筛查总符合率为37.6%。其中MCV、MC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RBC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低;电泳结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β-地贫患者的检出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以检测出异常血红蛋白带;毛细管电泳联合MCV、MCH筛查地中海贫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单纯血细胞分析或单纯电泳结果在地贫筛查中诊断价值一般,联合血细胞分析和毛细管电泳结果在地贫筛查中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