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肖颖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9):11-12,57
目的研究额下入路(额下组)和单鼻孔经蝶入路(单鼻孔组)手术切除鞍内鞍上型垂体腺瘤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额下入路与38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切除鞍内鞍上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内分泌、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结果额下组肿瘤全切17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3例;单鼻孔组全切28例,次全切8例,部分切除2例。视力视野障碍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者额下组19例,单鼻孔组33例。患者术后泌乳停止或减少额下组8例,单鼻孔组14例。额下组术后出现尿崩9例,术侧视力下降3例,嗅神经损伤12例。单鼻孔术后脑脊液鼻漏4例,尿崩11例。结论对于手术治疗鞍内鞍上型垂体腺瘤来讲,额下入路和单鼻孔经蝶入路均是两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单鼻孔入路在肿瘤切除后内分泌改善方面和残存垂体功能保护方面优点更明显,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巨大型垂体腺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及部位分别采用经蝶、经额下、额下经蝶、扩大经蝶、扩大额下硬膜外、额下—翼点等手术入路,并在显微镜下配合电磁刀实施手术治疗。结果:3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全切19例,近全切10例,大部切除7例,复发4例;病死l例。平均随访2年,证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依据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的重要手段。显微手术结合电磁刀是安全切除肿瘤、保护下丘脑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鞍区肿瘤手术入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鞍区肿瘤手术切除的入路进行评价.讨论额下、翼点、经蝶、纵裂等手术入路的缺点.方法:鞍区肿瘤103例,经额下入路42例;经翼点入路22例;经纵裂入路11例;经蝶入路23例;胼胝体入路3例;经侧脑室入路2例.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76例,全切除率73.79%.结论: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对于肿瘤切除有着决定作用,全切肿瘤以适当的并发症为代价是值得的.视神经减压效果以及手术创伤,经蝶以及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手术十分具有优势.在鞍区巨大肿瘤操作中,切除彻底与否,下丘脑以及垂体的保护,翼点入路具备优势.在侵入三脑室内的鞍区肿瘤,纵裂入路给我们提供可开阔的操作术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50-52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50例鞍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对照组(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为88.00%(22/25),对照组全切率为72.00%(18/25),两组肿瘤全切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鞍区肿瘤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经眶上外侧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留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一般采用经蝶和经额两种入路。而对于大型垂体腺瘤、巨大型垂体腺瘤向鞍上生长者、以及质地坚韧的大垂体腺瘤[5] 等经蝶入路全切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本科 1 995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收治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67例。 31例经额下部分切除肿瘤 ,单纯视神经减压。 36例经额下显微手术切除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分为肿瘤全切组和部分切除组。肿瘤全切组 36例。男 1 7例 ,女 1 9例 ;年龄 1 9~ 59岁 , x±s(31 .2± 1 0 .6)岁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和效果。方法:56例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经蝶入路15例,经额下或额下-经蝶入路28例,经额颞或翼点入路10例。经额-眶-蝶联合入路3例。微腺瘤4例,大腺瘤52例,并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全切除及近全切除肿瘤46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1例病人手术后死于颅内感染。2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手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腺瘤14例,全切11例,次全切3例;颅咽管瘤8例,全切4例,次全切4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全切4例,次全切1例。术后视力、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8例;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8例,无明显变化2例;27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适用于切除鞍上、鞍后及向上突入三脑室的肿瘤。  相似文献   

9.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3.0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肿瘤28例.结果:28例肿瘤全切26例,2例垂体瘤行次全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全切肿瘤无复发.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肿瘤优缺点。方法  95例垂体肿瘤选择不同手术入路 :经额下入路 73例 ;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经蝶入路 7例 ;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5例。结合文献对各种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病人分 0 .5、1、3、5年不同时间随访以确定疗效。结果 经额下入路 73例 ,全切除 2 8例 (38.36 % ) ,大部分和部分切除 45例 (6 1.6 4% ) ,死亡 3例 ,复发 16例。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全切除 4例 (40 % ) ,大部分切除 6例 (6 0 % ) ,死亡 1例 ,复发 1例。经蝶入路 7例 ,全切除 3例 (42 .86 % ) ,大部分切除 4例 (5 7.14% ) ,死亡 1例 (鼻漏术后继发颅内感染 ) ,复发 1例。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入路 5例 ,全切除 3例 (6 0 % ) ,大部分切除 2例 (40 % ) ,无死亡及复发。结论 垂体肿瘤手术时 ,一般采用经蝶显微外科手术入路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垂体肿瘤向鞍旁一侧生长时应选择额颞及翼点入路 ;对巨大或侵袭性垂体腺瘤适宜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该入路视野宽阔 ,全切除率高 ,复发及死亡率低 ;经额下入路手术视野小 ,全切除率低 ,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眉弓、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以及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优劣。方法:对56例鞍区病变进行微创手术,其中垂体瘤26例,动脉瘤15例,脑膜瘤8例,蛛网膜囊肿5例,颅咽管瘤2例。分别采用不同入路进行手术。结果:所有垂体瘤患者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改善11/13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15/20例;随访2年MRI检查尚无一例复发。动脉瘤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Ⅰ级4例,Ⅱ级8例,夹闭后恢复满意,3例Ⅲ级病例中有1例术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枕叶梗塞,另2例效果满意。8例脑膜瘤均做到Simpsom Ⅱ切除,视力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蛛网膜囊肿大部分切除囊壁,效果满意。结论:神经内镜下的手术术野较显微镜更清晰,手术盲区少;但在处理主要向鞍上池、额叶及视交叉池扩展的垂体瘤时该入路有明显缺陷。巨大型主体在鞍上、分叶状或哑铃型向鞍旁、前中后颅窝生长的肿瘤仍以经颅锁孔手术为佳。根据鞍区病变部位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微创手术入路可提高手术的全切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20例,其中9例为A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前),5例B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居鞍隔下蝶鞍内),4例为混合型(累及鞍隔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17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鞍隔脑膜瘤的手术较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3.
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 结近5年来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鞍结节脑膜瘤9例和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8例。结果: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1例患,术后4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4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结论:眶上翼点入路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处理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垂体柄与垂体腺瘤显微解剖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关系。以利术中保护垂体柄免受损伤。方法 在鞍膈平面,以鞍结节与鞍背两者中点的连线为标准,判断垂体柄的侧别位置,再将鞍膈平面视做时钟面板,进而判断垂体柄 的时钟位。结果 71例观察中,垂体柄居左侧17例,右侧41例,后中位13例。其中46例以时钟位判断,5时位13例,6时位11例,7时位7例,4时位5例,3时位4例,2、8及11时钟位各为2例。结论 垂体柄的位置与肿瘤在鞍内的生长方向有关,与向鞍上扩展无关,垂体柄可作为寻找正常垂体组织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中型鞍结节脑膜瘤(TSM)的疗效.方法 总结与分析所收治的7例14只眼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TSM患者,肿瘤直径2.8~4.7 cm,经眉弓切口,形成3.5cm×2.0 cm眶上骨窗,在神经内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7例肿瘤均全切(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5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9只眼视力好转,3只眼视力维持,2只眼视力恶化.随访6~1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易于处理肿瘤周围的神经血管结构,便于保护视神经与周围血管,是切除大、中型TS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单鼻孔入路内窥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入路内神经窥镜下切除垂体瘤的方法及其优越性。方法:总结应用内窥镜直接经单鼻孔入路切除10例垂体瘤的初步经验。结果:10例患者均在内窥镜下行肿瘤全切除,其中8例视力下降患者术后24 h内明显恢复,术后1周复查血激素水平,2例垂体功能低下者恢复正常,另2例生长激素瘤患者和2例泌乳素瘤患者激素水平亦恢复正常。有3例出现尿崩症,经对症处理,2周后恢复;1例术中刮除鞍上肿瘤过程中鞍膈破裂,取自体脂肪粘EC胶填塞瘤腔,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结论:内窥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术者熟练掌握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蝶鞍区局部解剖以及对内窥镜的灵活操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瘤经蝶入路术后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6例经蝶入路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垂体前叶功能不足1例,术后肿瘤残留2例。结论术中操作应避免损伤垂体后叶和鞍膈,术后必须监测内分泌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8.
倪明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4):222-223
目的 总结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8例(9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法,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采用额部中线偏右侧游离小骨瓣,直径约3cm,沿纵裂探查至大脑镰下缘、胼胝体膝部前缘,显露前交通动脉,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9个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H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术后均获良好疗效,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结论 以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传统的翼点入路损伤小,显露更直接,且在术中可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  相似文献   

19.
周志武  衣志刚  王小龙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097-1098,1108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操作技术及预后。方法:采用CT及MRI扫描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对32例鞍区脑膜瘤行手术切除,瘤体最大径为3~6cm,其中单侧额下入路切除13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9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5例,无改变3例。结论:对于鞍区脑膜瘤向鞍上前方、上方、鞍内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外科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22例贲门癌患者行经腹经膈肌手术,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常规游离胃体,从食管前方中心腱切开膈肌,进入胸腔再环形切除受侵膈肌,再进一步完成手术。结果:22例中,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腹腔出血1例,再手术治愈;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14天。结论:该术式适用于肿瘤侵犯膈肌或食管下端,术中感食管上缘切除不满意时,因可避免胸部切口,减少创伤及术后心肺并发症,对高龄、高危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