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 (治疗前 )和治疗后 (显性黄疸消退后 ) ,抽不抗凝血 3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 10项 ,部分患者同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  2 6例ABO溶血症患儿心肌酶及同功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尤以CK ,CK -MB活性明显升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治疗前后 ,高未结合胆红素、心肌酶比较 ,心肌酶升高与黄疸程度及时间、高度呈正相关 (r=0 90 2 )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 ,与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心肌酶检测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沈爱秋 《河北医学》2001,7(1):17-19
目的:探计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不抗凝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10项,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0例心肌酶均升高,其中4种酶升高者24例(60%),3种酶升高者16例(40%),新生儿生理性黄疸30例,心肌酶1种或2种升高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病程在7d以上,总胆红素,心肌酶明显高于病程在7d 以上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有关,在抗菌上,加用VitC,ATP.CoA营养心肌细胞,心肌酶随显性黄疸消退而下降,疗效较好,随访5例病理性黄疸心肌酶未恢复正常者,均在1-2月内心肌酶恢复正常,心肌损害呈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G-6-PD缺乏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心肌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方法 30例G—6-PD缺乏症新生儿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血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30例G—6—PD缺乏症患儿心肌酶及同功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尤以CK—MB活性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K—MB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r=0.487、P<0.01)。治疗前后,高未结合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高未结合肥红素血症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道出现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944-94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是否有损害.方法分别对4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23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进行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组治疗前后未结合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心肌酶的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造成心肌损害,但随着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不一定造成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损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治疗组)及生理性黄疸2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所有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工酶活性。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及同工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在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方法]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心肌酶。另外随机抽取同一时期的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50例心肌酶均升高,5种酶升高33例,占66%,4种酶升高10例,占20%,3种酶升高7例,占14%,共有48例患儿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两种酶升高,占9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心肌酶治疗前和治疗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心肌酶升高与黄疸程度高度相关(总胆红素与LDH、CK-MB的相关系数为0.895、0.854)。[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疸的程度有关,经过治疗以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心肌酶均明显降低,心肌损害呈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沈爱秋 《河北医学》2002,8(6):519-521
目的 :探讨体重、心肌酶在母乳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检测纯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后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5 8例 ,其中母乳性黄疸 30例 ,新生儿败血症 2 8例 ,分别于入院时测量体重 ,同时抽不抗凝血 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 (AST、CK、LDH、α -HBD)肝功能、肾功能。母乳性黄疸于住院d4复查肝功能 ,新生儿败血症于皮肤黄染消退后复查肝功能、心肌酶。结果 :母乳性黄疸组体重 [(4.31± 0 .4 1)kg]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3.90± 0 .30 )kg](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总胆红素 [(2 4 5 .93± 6 5 .2 9)umol/L]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16 9.18± 33.6 5 )umol/L](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心肌酶一种或二种轻度升高 7例 ,新生儿败血症组心肌酶全部升度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治疗后两组病人总胆红素均明显降低 ,但母乳性黄疸组下降幅度及时间明显快于新生儿败血症组。结论 :母乳性黄疸组 ,体重增长速度正常 ,心肌酶基本正常 ,总胆红素高 ,但停母乳或改混合喂养后 ,短期内下降速度快 ,有助于与新生儿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陈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44-944,96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是否有损害。方法:分别对4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23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进行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未结合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心肌酶的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造成心肌损害,但随着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不一定造成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48例高胆红素血症及36例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测定其胆红素及心肌酶。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心肌酶(AST,CK,CKMBH,LDH,HBDH)均高于非高胆红素血症组(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出现心肌酶增高,合并心肌损害,需营养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同时选择20例同期出生的足月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心肌酶谱(CK、CK-MB),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cTnI)。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CK、CK-MB),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cTn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心肌的损害性改变,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越高损害越明显,而且与早产因素相关。检测心肌酶谱(CK、CK-MB)及肌钙蛋白(cTnI)能作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重要诊断指标,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动态变化对新生儿心肌酶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儿227例,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分为生理性黄疸组(生理组)60例,病理性黄疸组(病理组)167例;病理组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BIL)浓度不同,分为A(TBIL 230~300 μmol·L-1)、B(TBIL 301~350 μmol·L-1)、C(TBIL>351 μmol·L-1)3个亚组,检测各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病理组中B、C亚组AST、CK、CK-MB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C亚组AST、CK-MB、LDH水平高于A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疸能引起心肌酶发生改变,高浓度胆红素可致心肌受损.  相似文献   

12.
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其他心肌酶的变化.方法:在患者人院第1、3、5 d分别测定血BNP和其他各项心肌酶浓度,对照组选择健康青年,检测方法同百草枯组.结果:百草枯中毒患者检测BNP及其他心肌酶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除人院第1天LDH、L...  相似文献   

14.
用动态心电图监测78例不同类型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二者之比9.2:1);心肌梗塞后SMI的ST压低持续时间较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心绞痛伴有的SMI为长(P<0.01);有症状的较无症状的为长(P<0.01)。提示缺血程度的不同,可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症状出现与否有关。同时根据SMI发作规律及缺血时状态的不同以及与心率的关系,提出了心肌缺血发作的可能机制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小儿肺炎患者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判断心肌损伤及病情程度。方法:对111例小儿肺炎(70 例肺炎、41 例重症肺炎心衰型) 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并与200 例正常儿童心肌酶谱值进行比较。结果:肺炎组心肌酶谱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01) ,重症肺炎组各项心肌酶谱值又明显高于肺炎组。结论:肺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病情越重,心肌酶活性升高愈显著,随着病情好转,心功能的改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凉血化瘀汤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酶谱的变化,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心肌酶谱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心肌酶谱升高更为显著,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空泡变性、自溶;治疗组心肌细胞病变轻于模型组。结论:益气凉血化瘀汤能减轻脓毒症大鼠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It hasbeen suggested thatlymphocytescould in-fluence the cell immune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mightplay an importantrolei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 inflammatoryprocess.But the mechanism of transfer of intracellu-lar signal pathway for lymphocytic function changesin the developmentof obstructive jaundice hasnotyetbeen clearly determined. Protein kinase C (PKC) isaubiquitous phosphorylating enzyme that is capable ofmembrane translocation and plays an imp…  相似文献   

18.
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48例患者分为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治疗12例,生存时间分别为(17.39±3.98)、(3.75±0.5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患者中接受R0切除15例,R1切除7例,R2切除14例,R0、R1、R2切除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3±7.42)、(13.57±6.70)、(5.00±0.67)个月,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囊癌伴阻塞性黄疸患者预后较差,但外科手术治疗能部分改善单纯因胆囊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预后,对此类患者应当尽量行根治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行扩大根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