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弥散峰度成像(DKI)是一种能量化组织内水分子弥散非高斯运动的磁共振新技术,是弥散成像技术的延伸,对于描绘脑组织微观结构具有独特优势。DKI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已表明是一种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更敏感的磁共振定量检测方法,现就DKI的原理及其在脑外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创伤性脑损伤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在许多国家已经或将要成为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评价价值。材料与方法:脑外伤病人45例及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和昏迷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创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内囊后肢FA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正相关,与昏迷时间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研究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对照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探讨DAI大鼠脑干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FA值与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不进行头部重物打击,5组为实验组,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分别于致伤后3h,6h,12h,24h,72h行MRI扫描,随后立即处死行病理学检查。6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弥散张量成像、HE染色、嗜银染色及AQP4免疫组化染色。比较DTI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病理检查显示DAI后大鼠脑干部水肿、轴索肿胀、轴索收缩球出现。DAI后AQP4表达上调,于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ADC值先升高后降低,12h达到顶峰,各向异性FA值持续下降。AQP4表达与ADC值在1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12~24h内未有相关性,24~72h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AQP4表达与FA值在7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及轴索的病理改变。DAI后AQP4的表达随时间变化,提示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大鼠DAI后脑干ADC值与AQP4表达具有相关性,联合AQP4表达及ADC值能够为DAI后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类型鉴别、发生机理及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动态变化的规律,评价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反映TBI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59例共计89人次的TBI患者和60例对照者行常规MRI、DTI检查。测量对照者及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1~3月)胼胝体、内囊、脑干的FA值、ADC值。比较对照组和TBI患者间以及轻、中重度患者间的差异,将不同时期各观察区的测量值与GCS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并在不同预后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TBI患者多数观察区的FA值呈伤后持续减低趋势,FA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预后较差者FA值的减低更为明显。伤后1~3月时胼胝体、内囊处的FA值仍具有上述统计学意义。ADC值在伤后呈双相性改变,与GCS、GOS评分间相关性不及FA值。结论:FA值的减低与TBI患者的损伤程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提示预后改变。在伤后1~3月时,DTI仍能反映出白质纤维束的损伤。ADC值与损伤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不及FA值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常规MRI不同序列与DWI在DAI诊断和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行常规SE-T1WI、FSE-T2WI、FLAIR-T2WI、平面回波弥散加权(DWI)成像和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T2WI/FFE扫描,比较各系列脑内病变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34例患者总计检出246个病灶,其中出血性病灶89个。在DWI上检出182个病灶,包括高信号病灶161个;15个高信号灶和21个低信号灶为出血性病灶。67.1%的高信号病灶ADC值降低,21.2%的ADC值增高,11.7%的ADC值正常;12.6%病灶在其它序列上未能检出。FLAIR-T2WI检出153个病灶,FSE-T2WI检出131个病灶;T2WI/FFE检出112个病灶,89个为出血灶;其中53个在其它序列上未显示。对DAI病灶以DWI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FLAIR-T2WI。对出血性病灶以T2WI/FFE为最高,但该序列对非出血灶检出率很低,与其它3个序列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DAI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WI检出DAI病灶的总敏感性最高,T2WI/FFE在检出出血性DAI病灶上具有优势。DWI、FLAIR/FSE-T2WI和T2WI/FFE结合应用能够较全面的对DAI作出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脑损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重塑和功能重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能够获得脑组织的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信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功能区间的相互联系.因此.fMRI技术能够反映脑损伤康复过程中脑组织发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外伤性脑损伤的严重形式之一,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磁共振(MRI)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MRI的各种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和亚急性脑挫伤后脑血容量变化的脑灌注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及亚急性脑挫伤的价值,确定PWI能否检出脑挫伤病人的局部脑血容量(rCBV)下降。材料和方法: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挫伤病人和10例健康自愿者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计算病人脑挫伤和脑挫伤周围区与对侧正常表现白质(NAWM)的rCBV比值、双侧NAWM的rCBV比值以及正常对照组双侧额顶区rCBV的比值。伤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所有病例的脑挫伤区rCBV都有下降(0.42±0.02,P<0.001);急性期脑挫伤周围区与对侧NAWM的rCBV比值升高(2.12±0.07,P<0.001);10例双侧NAWM的rCBV比值在正常对照组范围之外病人的临床预后较差。结论:PWI是评价急性和亚急性脑挫伤rCBV变化的有效手段;双侧NAWM的rCBV比值异常可能预示着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弥散加权MRI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弥散加权MRI(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准确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超急性脑梗死且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行急诊MRI和DWI检查。分析DWI诊断和最终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比较DWI和常规MRI对超急性脑梗死敏感性和特异性、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20例,与最终临床诊断均符合。DWI所见高信号区域在CT/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灶。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MRI的敏感性为20%,特异性为100%;超急性脑梗死DWI信号上升,ADC值下降(P<0.001)。结论:DWI可作为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脑屏障(BBB)破坏是创伤性脑损伤(TBI)所致重要病理变化之一,及时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监测TBI后BBB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TBI后BBB改变、MR灌注加权成像(PWI)及MR PWI研究TBI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放射性损伤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改变。方法选取6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30例鼻咽癌放疗后正常表现患者作为放疗后无损伤组和30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颞叶损伤患者作为颞叶损伤组。进行常规MRI T1WI、T2WI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颞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然后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鼻咽癌放疗后无损伤组和放射性颞叶损伤组的平均ADC值(ADCav)分别为(0.82±0.08)×10^-3、(0.76±0.12)×10^-3和(2.08±0.33)×10^-3mm^2/s。放疗后无损伤组的ADCav值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放射性损伤组的ADCav值分别大于正常对照组和放疗后无损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尽管MRI T1WI、T2WI显示颞叶正常,但ADCav值减小,反映受照区域水分子的弥散能力降低,可能与细胞毒性水肿有关。当出现放射性脑损伤后,ADCav值明显升高,反映损伤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能力增加。DWI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提前干预性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MRI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鉴别诊断价值,以及优化最佳 b 值选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 CT 检查发现 SPN 患者82例,并经手术、针刺活检、综合影像或临床治疗随访后证实,其中恶性患者45例,良性患者37例,全部行 MRI 胸部常规 T1 WI、T2 WI 和 DWI 检查,b 值选择300,500,800和1000 s/mm2。以 SPN 在 T1 WI 最大直径15 mm 为标准分为两组,分别测量在不同 b 值情况下的 ADC 值。结果良、恶性 SPN 的 ADC 值均随 b 值增加而逐渐变小,最大直径小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5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 <0.05);最大直径大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为800~10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0,P <0.05;t =4.08,P <0.01)。结论 SPN 大小是 DWI 的 b 值选择影响因素,DWI 鉴别诊断 SPN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30例及对照组30例行DWI检查(b值=800 s/mm~2),测量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对照组正常胰腺组织的 ADC值,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①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494±0.273)×10~(-3) mm~2/s、(1.631±0.281)×10~(-3) mm~2/s和(1.778±0.237)×10~(-3) mm~2/s.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组织与瘤周组织间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以肿瘤组织平均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1.622×10~(-3) mm~2/s)作为诊断胰腺癌的上限阈值点,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3%、86.67%、80.00%、84.62%、76.47%,ROC曲线下面积Az=0.800.结论 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间平均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测量ADC值对于诊断胰腺癌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