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吸支持技术范围广泛,包括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腔静脉内氧合、体外CO2去除(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ECCO2R)、膈肌起搏及氧疗等,但最重要、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可分为正压通气、负压通气和高频通气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36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使用传统机械通气失败后改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PaO2/FiO2),动脉-肺泡氧张力比值(a/APa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结果改高频通气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PaO2/FiO2)、动脉-肺泡氧张力比值(a/APaO2)上升,(P〈0.01)。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减少气压伤,对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机械通气是肝移植后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移植后机械通气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机械通气撤机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24 h)与移植前并发症,移植中氧代谢,移植后肝、肾功能和脱机前、后血气及电解质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与移植前并发症、移植中氧代谢、移植后肝肾功能有关(P < 0.05),而与脱机前后血气及电解质无关(P > 0.05)。说明移植前并发症、移植中氧代谢、移植后肝肾功能可影响肝移植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接受胸腔镜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单肺通气过程中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照组非通气侧肺未进行特殊给氧。比较2组单肺通气过程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氧化应激与炎症指标。比较2组麻醉前、单肺通气时、干预15 min时、给氧干预1 h时及停止单肺通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变化情况。比较2组单肺通气过程中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及肺顺应性Cldyn20水平。统计2组麻醉苏醒相关指标和围术期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肺通气过程中,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DA、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5 min时、给氧干预1 h时及停止单肺通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单肺通气过程中观察组Pplat、Ppeak低于对照组(P<0.05),Cldyn20水平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5.
固尔苏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固尔苏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对比。方法35例患RDS的新生儿应用PS治疗,其中15例患儿在固尔苏使用前后行机械通气,与同期未使用固尔苏而仅行机械通气的15例患儿对比其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给氧时间、血气变化及疗效。结果使用固尔苏后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给氧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P〈0.05和P〈0.01),血PaO2及PCO2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死亡或放弃例数较对照组少。结论机械通气和PS替代疗法是治疗NRDS最重要的两种手段,两者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陈丽 《医学信息》2018,(6):99-101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对肺泡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住院治疗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SCAP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为常规组,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为序贯组,观察两组疗效及肺泡氧合功能。结果 序贯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VAP)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的再次插管率及院内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序贯组的PaO2及HCO3-浓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可有效缩减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其VAP发生情况,提高患者肺泡氧合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辅助/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C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辅助控制通气;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ACV组在上机后6h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h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hAC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AC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AC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单肺通气患者氧合及萎陷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拟行肺叶切除的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40~70岁。随机分为CPAP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单肺通气期间于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2~3cmH2O),B组在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空气,分别于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后30min(T2)、萎陷肺复张后30min(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收集外萎陷侧肺下叶肺泡灌洗液,检测TNF-α、IL-6和IL-10水平。结果:单肺通气后30min(T2)时A组的氧合明显高于B组(P0.05),单肺通气后30min(T2)、萎陷肺复张后30min(T3)时萎陷侧肺泡灌洗液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能有效的抑制肺叶切除患者单肺通气后萎陷侧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对急性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中毒性肺水肿诊断并且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OI)低于300mmHg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无创正压通气组(NIPPV组)25例及常规治疗组23例;NIPPV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经面罩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模式ASB+PEEP)。结果治疗1h后,NIPPV组的血气分析结果、氧合指数、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OI、SaO2明显占优(P〈0.01),总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01);同时.NIPPV组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早期应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氧合能力,提高组织氧供,减少并发症,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优缺点及适应症,本文分析我院SARS ICU2003年5月15日到6月18日收治的4例应用有创通气治疗的重症SARS患者的资料。4例患者中有1例痊愈,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SARS所致缺氧,另外1例死于缺氧及继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感染性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结果显示有创机械通气对于改善重症SARS患者的氧合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患者存活率不高,并可能增加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故应用时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早产儿RDS患儿,根据是否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随机分成保护通气组(PV组)40例和传统通气组(CV组)40例,对二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及上机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结果(1)PV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和氧浓度显著低于CV组(P均〈0.05);呼气末正压高于CV组(P〈0.01);两组通气频率(RR)差异无显著性(P〉0.05)。(2)PV组PaCO2高于CV组(P〈0.01);pH低于CV组(P〈0.01);两组Pa02差异无显著性(P〉0.05)。(3)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低于CV组(P〈0.05)。(4)两组脑室内出血(IVH)、动脉导管开放(PDA)、慢性肺疾病(CLD)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V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均明显低于CV组(P均〈0.05)。结论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肺部气体氧合,维持适当血氧分压,显著降低VALI的发生率,缩短上机时间,并不增加IVH、PDA和CLD的发生率,PaCO2维持在可耐受的范围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频振荡通气(HFV)是一种高频通气辅助呼吸方法,具有高频率、小潮气量、低气道压、机械死腔小的通气特点,其通过与常频呼吸机完全不同的作用原理,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和氧合情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我科应用HF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胎粪吸入综合征、重症肺炎、肺出血、气漏综合征等常频呼吸机械通气疗效差的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病人呼吸道通畅、机体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泄的重要措施.在实行机械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充气以封闭气道,其目的是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返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顽固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对患者实施为期两个月的随访,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浓度( LSaO2)、氧减饱和度指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明显降低(<0.05),最低血氧浓度明显升高(<0.05),低通气指数和氧减饱和度指数也明显低于治疗前(<0.05)。结论顽固性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改善患者的睡眠、降低患者的低通气次数和呼吸暂停次数对于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胞缺氧研究中,缺氧方法大致可分为细胞利用氧障碍和细胞氧供不足两种:前者主要是由毒物(如HCN)抑制或阻断呼吸链等所造成细胞中毒性缺氧;后者则是通过降低细胞体液环境中的氧含量造成对细胞供氧不足。其常用方法为低氧通气,为此需配置高纯度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还须反复应用测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保护性与传统肺通气在俯卧位手术的应用。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比较保护性及传统肺通气用于俯卧位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 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9项RCT,共449例患者。保护性肺通气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RR 0.30,95%CI 0.12~0.73,P0.01)、气道峰压更低(MD-3.52,95%CI-6.93~-0.11,P0.05);术中俯卧位时保护性肺通气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更高(MD 37.28,95%CI 22.67~51.89,P0.001)、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更低(MD-45.50,95%CI-61.35~-29.65,P0.001)。结论在俯卧位手术中,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或低潮气量同时联合PEEP及肺复张技术的保护性肺通气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降低气道峰压、改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用于改善患者呼吸的重要辅助手段,所以机械通气参数设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患者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本文尝试建立一种基于人体肺部气体交换数学模型的机械通气模糊逻辑决策系统。人体肺部气体交换数学模型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模拟出患者的肺部气体交换情况,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决策系统应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提出适合患者的机械通气设定参数,为临床医生进行机械通气的设置提供参考。实验选取10名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系统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生理参数建立了相应的气体交换数学模型,并提供了适合患者的机械通气设定参数,与患者当前接受的机械通气设定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系统提出的机械通气设定参数在满足患者气体交换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了吸入氧浓度的值,在满足分钟通气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患者呼吸功,改善了患者的气体交换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淹溺淡水污水后出现呼吸衰竭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35例淹溺污水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5岁。入院48 h内在机械通气状态下行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比较入院时和入院48 h两组呼吸生理、呼吸力学及临床指标。结果抢救成功32例,死亡3例。与入院时相比,入院48 h氧合指数、呼吸频率、体温、吸气峰压等呼吸生理、呼吸力学及临床指标明显改善,比较上述两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指脉氧监测无明显下降。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状态下治疗溺水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氧化亚氮持续气道内正压在单肺麻醉时对病人氧合、肺内分流和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22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N2O组(B组),每组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O(压力2cmH2O),并在仰卧双肺通气20min,仰卧单肺通气20min,侧卧单肺通气20min、40min和关胸时,分别采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率(Qs/Qt),同时监测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单肺麻醉后20min、40min时,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分流率(Qs/Qt)明显低于A组(P<0.05),单肺麻醉后40min时B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O(压力2cmH2O),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呼吸机是急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如何提高人-机同步性和实现个性化通气一直是呼吸机设计和临床使用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首先介绍了呼吸机生理闭环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综述了目前比较典型的4种呼吸机生理闭环控制技术,即适应性支持通气技术、SmartCare(智能护理)技术、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技术、闭环自动氧控制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商用呼吸机中的应用现状。相比于传统闭环控制呼吸机,采用生理闭环控制技术的呼吸机在提高人-机同步性、实现个性化机械通气和降低ICU医护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预计将成为未来呼吸机设计和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