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VS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除注射部位出现淤斑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CVST,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1年1月,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共收治9例年龄在12~73岁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患者均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因、对症治疗,并分析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引起CVST的病因为凝血机制障碍3例;口服避孕药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感染1例;病因不明2例。CVST患者多以头痛、恶心呕吐、颅高压综合征、癫痫、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治疗后,9例患者中治愈6例;1例失明;1例介入治疗后痊愈;死亡1例。结论 CVST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配合腰穿有助于临床确诊,抗凝、介入溶栓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尚文鹏 《首都医药》2008,15(10):24-2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产期多见;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1];磁共振(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可同时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采用抗凝等治疗,多数痊愈.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围产期高发;影像学检查为确诊主要手段;抗凝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围生期5例,2例为肾病综合征急性期,1例合并副鼻窦炎,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例有明确的乳突炎史,1例有中耳炎史,2例有颅外伤史;临床表现丰富多样,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CT表现普遍性脑水肿,脑室变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可显示颅内静脉窦病变的部位及范围。采用降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奥扎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例痊愈,4例好转,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结论围生期高发,血液成分改变、感染与本病发生有关;影像学检查为确诊该病主要手段;联合使用奥扎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CVST值得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3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病因复杂,形式多样;高颅压为首发症状,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表现。查体多有视乳头水肿,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应用降颅压、抗感染等药物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6150U,1次/12h,疗效显著。结论产褥期、感染、脱水是CVST常见原因,头MRI、MRV可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治疗方案对产褥期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及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产褥期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普通肝素组)和B组(低分子肝素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 结果:A组总有效率96.67%与B组总有效率93.33%相近,A组腰穿复查颅内压平均降低(72± 12)mmH2O与B组降低(68±8)mmH2O相近(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栓再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产褥期CVST的抗凝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9.
刘虹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17-4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15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早期诊断,有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头颅CT、MR/、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控制症状等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是一种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院ICU2002年1月~2009年8月收治了16例CVST的患者,均用肝素抗凝治疗,并给华法令维持治疗3个月以上,效果良好.患者在抗凝治疗期间,良好的护理尤其是对肝素应用及其副作用的防治是保证治疗有效、防治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出院指导也是此类患者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旭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88-189
目的比较依诺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诺肝素组给予依诺肝素和华法令抗凝;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血管彩超检查情况。结果 UFH组总有效率达96.88%,LMWH组总有效率达96.97%,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UF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LMW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金花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21-322
目的对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 lar weigh theparin,LMWH)、普通肝素(unfract ionatalh eparin,UFH)进行治疗,观察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两组治疗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68.9%;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经过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治疗组出现3例,出现率为6.7%,对照组6例,发生率为13.3%。结论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均能有效抗凝,其中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成人发病率为3~4人/100万[1],占全部卒中患者的0.5% ~1.0%[2-3],多见于青年女性.CVST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体征、木僵甚至昏迷等症状[4].因此误诊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延误CYST患者的治疗时间的重要原因.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肝素抗凝,口服抗凝药物,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等手段.肝素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临床证实[5-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变化。方法对12例孕产妇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CVST患者中孕晚期1例,产褥期11例;剖宫产7例,自然分娩4例;头MRI4-MRV检查明确诊断9例,DSA明确诊断3例。结论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剖宫产后及合并妊娠高血压、子痫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与MRV检查的联合使用诊断准确性高,抗凝治疗疗效确切,重症患者可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 5例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均大于500μg,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确诊。确诊后采用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口服华法令等治疗,血栓完全溶解3例,部分溶解2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D二聚体升高及典型临床表现能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减轻对髂静脉及其属支的刺激,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形成的主要方法;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清华 《中国药业》2013,(23):67-69
目的 观察肝素预防和治疗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和13例有DVT倾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以及采用肝素预防和治疗的具体方法.结果 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肥胖、中老年妇女,原发病多为恶性盆腔肿瘤;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均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肥胖的妇科肿瘤患者,尤其恶性肿瘤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需采用积极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8例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 CI)病人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本文对38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果CI病人并发LDVT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为其主要症状。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尿激酶溶栓是本病治疗的良药。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14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头部CT及MRI检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结束后给予口服华法林,根据不同症状给予对应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中痊愈68例,好转217例,无效29例。结论如患者出现CVST可疑症状,应立即给予检查,以便及早作出诊断,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V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青年育龄妇女多发:病因以产后高凝状态最常见,其次为感染、口服避孕药、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增多症等,有6例患者病因不明:多为急性、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缺损等多见:84.4%的患者D-二聚体增高;8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表现颅内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脑梗死、脑梗死伴出血等;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病因、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给予抗炎(感染性血栓)、扩容改善循环、抗癫痫对症治疗等;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出现脑疝自动出院1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及时做腰穿、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化验,可为诊断提供支持.监测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CTV或MRI+MRV、DSA具有确诊价值,是早期诊断CVST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和(或)干预高危因素、及早应用抗凝药物、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