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良肱骨髁上夹板的研制及临床运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常见 ,多发年龄为 5~ 12岁 ,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作者自 1996~ 2 0 0 1年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136例 ,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36例 ,男 94例 ,女 4 2例。年龄 5~ 14岁 ,平均 9.2岁。均有明显的外伤史 ,其中运动伤 82例 ,生活伤 19例 ,交通伤 2 8例 ,其他 7例。伸直型骨折 113例 ,屈曲型 2 3例 ,均有明显错位。其中伸直型骨折远端向后错位 4 / 5以上者 6 9例 ,1/ 2~ 4 / 5者 2 9例 ,1/ 2以下者 15例 ;远端偏桡侧移位 4 1例 ,偏尺侧移位 7…  相似文献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比较常见。虽然肱骨髁上为松质骨 ,血液循环较丰富 ,多能按期愈合 ,但如果治疗不恰当 ,会影响肘部的功能活动 ,不得已采取手术治疗。自 1996年以来 ,我们应用手法整复配合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16 5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 5例 ,男 89例 ,女 76例。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11岁 ,平均 4 .7岁。左侧 70例 ,右侧 95例。桡偏移位者 95例 ,尺偏移位者 4 7例 ,粉碎性骨折 16例 ,伴血管受压者 7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 1小时 ,最长 8天 ,平均 1.6天。2 治疗方法2 .1 复位手法 …  相似文献   

4.
内外侧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 《中医正骨》2001,13(11):23-24
临床上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手法复位、石膏或 4块小夹板外固定。但我院创始人之一 ,闽南地区骨伤科名医庄子深副主任医师 ,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具有特色的手法整复骨折、内外侧两块船型小夹板超肘关节屈曲位外固定法。作者曾师从庄老多年 ,自 1994~ 1999年 ,运用庄老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45 6例 ,获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并浅谈其机理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5 6例 ,其中男 2 71例 ,女 185例 ;年龄最大 15岁 ,最小 1岁 ;左侧 183例 ,右侧 2 73例 ;典型移位伴桡偏型 16 4例 ,伴尺偏型 113例 ,余 179例为轻微向…  相似文献   

5.
夹板铁丝托穿胸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鞠海洋  丛丽 《中医正骨》1995,7(4):13-14
夹板铁丝托穿胸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8例报告山东省文登市整骨医院骨伤科研究所(264400)鞠海洋,丛丽,马光明,王培森主题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骨折固定术,外病例报告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时内翻发生率很高。我们自1992~199...  相似文献   

6.
7.
石膏与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给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对采用石膏与小夹板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小夹板外固定组肘内发生率为22.35%,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位石膏外因在定组肘内翻发生率为7.41%,说明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仲进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优于小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手法复位杉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2例小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庞仲常 《中医正骨》1995,7(4):29-29
  相似文献   

9.
钱承美  马林  秦洪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03-1604
传统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不易控制前臂的旋转,肘内翻发生率较高。笔者使用改良后的夹板对70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了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其肘内翻发生率明显降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中西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 1998年 11月~ 2 0 0 2年 11月 ,我们采用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固定 ,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 ,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2 4例 ,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 ,男 18例 ,女 6例。年龄 3~ 13岁。均为伸直型骨折 ,其中伸直尺偏型 17例。伸直桡偏型 7例。按Gartland改进分型〔1〕,Ⅱ 型 8例 ,Ⅲ 型 16例。曾在外院或门诊整复后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失败 5例 ,肿胀严重有张力性水泡 4例。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 8小时~ 5天。2 治疗方法2 .1 复位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整复分以下步骤。①…  相似文献   

11.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目前使用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所存在的固定力度小、下极骨块不易固定的问题,研制了钳夹式下极爪分叉型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髌骨钳)。经96例临床应用观察,结果显示,固定后病人即刻可下床行走并主动屈膝90°以上者占73.96%,3日内可下床行走并主动屈膝90°以上者占88.54%,1周内可下床行走并主动屈膝90°以上者占94.79%,治疗优良率达98.96%。认为,髌骨钳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固定力度大、固定力可靠、适应证广泛、不需X线透视、不需其他辅助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等诸多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简化带锁髓内钉的使用方法,提高带锁髓内钉的临床疗效,根据国人肱骨近端及骨髓腔的解剖特征,自行研制出一种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力学测试结果表明,经皮加压带锁髓内钉各项性能指标能达到肱骨骨折生物力学固定的要求,可用于肱骨骨折的治疗.经107例临床观察应用,从固定力度、复位结果、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使用难易程度、病人医疗费用等方面来看,该方法均优于常用的其他带锁髓内钉.表明经皮加压带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肱骨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固定困难的问题,经长期研究,设计出一种以改良传统前臂背侧长夹板和腕部牵引套及拉力牵引装置组成的前臂骨折牵引固定器,。经210 例治疗观察,随防6 个月~2 年,治疗前后X 线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优186 例,良18 例,可6 例。认为该固定器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持续牵引作用,能使骨折局部固定和持续牵引相结合,且不介入体内,疗效可靠,是一种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比较新颖和理想的外固定器具。  相似文献   

15.
电针在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电针配合筛状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将110例胫腓骨下1/3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自制筛状夹板固定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夹板固定口服接骨七厘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71±11.02天、94±8.53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分别为6.78%、9.8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电针配合筛状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可以缩短临床愈合时间,降低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疗效优于传统小夹板固定内服中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折复位固定器配合小夹板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牵引加上夹板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36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随访时间为8-25个月,平均为15个月骨折平均18周愈合,膝、踝关节良好,针道感染率5.6%,无小夹板并发症。认为骨折复位固定器与小夹板配合使用,前者通过牵引纠正骨折的短缩移位,也可通过对骨折断端加压,产生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后者则可控制骨折的侧方移位,两者配合使用可扬长避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行设计出一种具有夹挤、顶压、提拉三种功能的夹挤顶压式髌骨外固定器(髌骨夹)。临床应用36例,治疗优良率达97.2%。观察认为,髌骨夹具有双平面立体固定效果,不仅能有效地纠正和预防骨折向前成角,而且对下极旋转(翻转)移位、下极粉碎骨折、下极撕脱骨折等均具有可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比较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 (A组 ) 6 3例 ,优良率为93.7% ;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 (B组 ) 4 8例 ,优良率为 95 .8%。两组比较P >0 .0 5 ,说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认为 ,两种方法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机会A组明显多于B组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9.
跟骨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跟骨牵引复位外固定支架(简称跟骨支架)治疗跟骨骨折30例。方法是在跟骨结节上缘与足骰骨或第3楔骨上平行穿入2枚钢针,用跟骨支架的支撑杆和螺杆将钢针两端与通过足底的连杆将内外侧支具固定在一起,使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利用足底连杆附加足弓垫来增加支架的稳定性,可同时恢复足内外侧纵弓;利用足底为支点,经过旋转螺杆使之逐渐缩短并增加牵引应力,能使跟骨向前向下倾移而恢复Bohler氏角;同时结合手法整复或撬拨复位等方法,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对位,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手法整复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移位时控制旋转角度的方法。根据肱骨下段宽阔而且扁平的结构特点 ,将 2 5张成人正常肱骨标准侧位 X线片、11张儿童正常肱骨标准侧位 X线片、16具成人正常上肢骨骼标本、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手术时的上肢骨骼 ,按年龄分为成人组和儿童组。对肱骨下段背面进行观察 ,并且测量 :1肱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的夹角 ;2屈肘 90°位尺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与横切面交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结果发现 ,肱骨下段背面通常近似一平面 ,上述 2种夹角的角度在成人与儿童间数值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表明肱骨下段背侧平面确实存在 ;肱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的夹角以及在屈肘 90°位尺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与横切面交线的垂线之间夹角的角度均较恒定。根据上述肱骨下段的解剖特点设计出屈肘位定量内摆前臂法 ,并以此矫正传统手法整复失败的 16例患者的旋转移位 ,一次复位成功 13例 ,占 81.3% ,且无神经血管损伤。提示将角度量化的复位手法治疗旋转移位较传统手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