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车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本草学考证,结合现代有关车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表明本草文献中关于车前的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历代使用车前的正品为车前科车前属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  相似文献   

2.
桑寄生的本草考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寄生类中药材,中国药典收载的原植物为Danser。依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及文献考查,其为桑寄生科多种药用植物的茎枝及叶,其品种来源十分复杂,本文通过研究相关的古代本草,认为中药桑寄生的原植物在明清主要指槲寄生,其后主要指四川桑寄生及其近缘种。  相似文献   

3.
木瓜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超  陈奉玲  汤兴亳 《中草药》1999,30(12):943-944
通过对木瓜的本草学研究,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木瓜及相似口与现代基本一致,驻基源仅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t)Nakai1种为正品。  相似文献   

4.
5.
龙胆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芳  黄毅  王霞  蒋蔚  张乐 《中药材》2005,28(8):730-732
历史上使用的龙胆原植物为龙胆科龙胆属的多种植物.古代文献最早所载的"龙胆"有条叶龙胆、严龙胆或狭叶形粗糙龙胆,而条叶龙胆为古人所使用的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吴茱萸名称与别名、产地与生长环境、植物形态与种类、性味与功能主治进行本草学考证,为开发和利用吴茱萸资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本草学的角度对中药云实进行分析考证,按名称、产地、性味、功效及毒性分别对其论述,以期系统了解其基源及发展历史,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玫瑰花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花是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花蕾.具有行气活血、开窍化淤、疏肝醒脾的功效.该文从玫瑰花的名称演化、植物来源、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本草学考证,并与近代、现代记述进行了系统论述,为玫瑰花的规范化栽培和合理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乌药的始载本草、名称和分布、品种、药用部位以及功效主治等作了较详细的本草学考证。  相似文献   

10.
老鹳草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娟  王良信 《中草药》1992,23(5):276-277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羊乳的名称、植物形态、产地及功效的本草学考证,表明本草中关于羊乳的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历代使用羊乳的药材来源于桔梗科党参属植物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  相似文献   

12.
苍耳本草考证和药用文献考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苍耳的药用情况进行本草考证及文献考实,方法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及商品药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苍耳药用品种自古并不混乱,但在名称和原植物形态描述中,与石竹科卷耳某些特征一并描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现代文献《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苍耳原植物图片有误应予纠正。结论 苍耳药用基源正品应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相似文献   

13.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广藿香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和应用历史追溯,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藿香药用品种本来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的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系统地本草文献梳理与研究指出,传统中医使用的水蛭是生于水中,个头较小且能吸食人及牛马血的水蛭.具有这些特性的水蛭的品种有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 Whitman、丽医蛭H.pulchra Song、南京牛蛭Poecilobdella nanjingensis sp.Nov.、菲牛蛭P.manillensis (Lesson)以及湖北牛蛭P.hubeiensis Yang 5个品种,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水蛭项下所规定的动物品种来源不完全一致.建议《中国药典》修改并补充水蛭的品种来源,保留原有日本医蛭H.nipponica Whitman,增补菲牛蛭P.manillensis (Lesson),暂时保留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Whitman、尖细金线蛭W.acranulata Whitman,并进一步加强丽医蛭H.pulchra Song、南京牛蛭P.nanjingensis sp.Nov.以及湖北牛蛭P.hubeiensis Yang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资源分布的研究,以待作为药用品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献的梳理指出早在南北朝时期将紫胶虫在紫矿树Butea monosperma中吸食营养后所分泌之物作为血竭使用,但唐代之后便不被使用。唐代起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的树脂被作为血竭使用,但在宋代编撰《本草图经》前后(公元1020年)便退出主流市场。后世药用血竭使用的2个品种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及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二者孰为血竭的法定药用品种,尚需更多的药理、毒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观察进一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降香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历代本草对其记载较为混杂,至今基原仍存在较大争议。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面进行考证可知,降香本名降真香,历代本草中多以降真香为正名记载,自明代《本草纲目》将降香作为降真香的简称,后至清末、民国时期逐渐以降香作为药材正名。从古至今降香基原历经变革,古代(1840年前)国产降香基原考证为黄檀属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 Benth.、斜叶黄檀D. pinnata (Lour.) Prain、两粤黄檀D. benthamii Prain、滇黔黄檀D. yunnanensis Franch.等能够产生香材的藤本植物,进口降香基原则考证为黄檀属印度黄檀D. sissoo DC.、小花黄檀D. parviflora Roxb.等具有心材的木本植物;由于降真香(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植物名与药材名相同,1840—1948年部分著作误将山油柑作降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首次收录降香,规定其基原为降香檀D. odorifera T. Chen。据记载,古代国产和进口降香均无明确道地产区;1949年至今,唯一道地产区为海南省。历代本草记载,进口降香以颜色红且香气甜而不辣,或颜色紫而油润者入药为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降香檀心材替代进口降香入药,其品质以颜色紫红、质地坚硬油润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降香炮制方法包括将其刮下碾成细末和烧存性;近现代以加工成细粉或镑片为主。考证结果为今后成方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息香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其临床用药,笔者查阅古代本草、医书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安息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性状、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等进行了系统考证。考证结果表明古代本草所载安息香的主流来源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此外,安息香树S. benzoin也多有应用。近代以安息香树S. benzoin为主流,但在实际使用时多为安息香属多种植物的树脂,随后记载中又出现了白花树S. tonkinensis和滇南安息香S. benzoides,并将其也作为安息香药材的主要来源,现代则以白花树S.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为主;古代著录的安息香药材产地为波斯、西戎、安南等,现代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我国商品药材多系进口;传统总结性状评价以油性大、具蜡样光泽、质脆易碎、香气浓、嚼之有砂粒感、无杂质者为佳;古时文献记载的安息香采收时间集中在7—8月份,近现代则在夏、秋两季采收,采集方式多样,通常选取树龄10年以上的进行采割,以4—6月份割脂为好,最先采集的、乳白色的树脂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鸦胆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禁忌毒性等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古今药用沿革,为含鸦胆子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鸦胆子自清代始入本草,历代本草多以“鸦胆子”为正名,另有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等别名。鸦胆子主流基原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药用部位为果实,采收期为每年阴历8—10月,果实成熟即可采收。鸦胆子最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随着时代变迁,逐步扩大至我国南方等地均有产。鸦胆子的传统炮制方式以去壳取仁,作霜捶去油为主。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炮制方法为除去果壳及杂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包含鸦胆子的经典名方时,选取鸦胆子B. javanica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选用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